首页 > 在线阅读 > 详情
亮点篇:跳出“就科技而科技的范畴”
《华东科技》     发布时间:2016-12-21 11:12:06.0    

《规划》总体分为七部分:一是背景与使命;二是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与总体部署;三是培育良好创新生态,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四是夯实科技基础,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五是打造发展新动能,形成高端产业策源;六是应对民生新需求,推进城市和谐发展;七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创新治理能力。具体概括为“1-1-3-5-4-4”,即 “聚焦一个中心、围绕一条主线、贯彻三个坚持、提升五个力、实施四大战略任务、深化改革四大举措”。

从《规划》中很自然能够寻到其出彩表现,如在规划定位上,首次将“科技规划”升格为“科技创新规划”。《规划》跳出“就科技而科技”的一般性科技规划范畴,而是在内涵、外延上进行了拓展,尤其是紧密对接“科创22条”,全面梳理科技创新资源,积极谋划布局承担科技创新战略任务。为此,在目标的设定上,紧紧围绕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框架体系的要求,强化“四个结合”,即着力打造国际与国内创新资源整合的结合点、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的结合点、自主创新示范区、自贸区与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联动的结合点、科技创新与城市转型发展统筹的结合点,重点在“集聚力、影响力、引领力、吸引力和辐射力”等“五个力”上下功夫,提出“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的目标和指标;在发展思路上,牢牢把握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特点,以实现创新价值、全面支撑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线,坚持前瞻引领,坚持深化改革,坚持开放协同,着力打造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新格局。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教授杜德斌表示,加入“创新”两个字,意味着这不仅是涉及科技部门的事,更需要举全市之力通力合作。

另一点在战略布局中,《规划》进一步突出    “创新生态”和“改革创新”的关键作用。加快科技创新,迫切需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为此,《规划》不仅关注科技创新等“硬任务”,更加注重创新生态的“软环境”,强调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塑造。结合国外科技创新中心的成功经验,《规划》提出了构建以多元主体共生发展、创新要素集聚和活力迸发为主要特征的创新生态环境,及以提升创新治理能力为核心的改革举措。借此走好“退、放、进”三部曲,增强政府创新治理的有效性、协同性和可操作性,做到相信市场、尊重主体、各司其职、多元共治。

最后在任务选择上,《规划》进一步突出了愿景和需求的导向作用。科创中心已经有了明确的 “四梁八柱”建设任务。对应“四梁八柱”,《规划》提出了“夯实科技基础、打造发展新动能、应对民生新需求”等科技创新任务。在具体任务部署上,强调全球对标,突出任务功能内涵,通过未来愿景构建,分析未来需求,凝练实现愿景的支撑任务,力求任务更加符合未来趋势,更具对全社会创新的导向性。比如,重点聚焦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愿景,提出打造若干大科学设施群,促进脑科学、量子通信等科学前沿领域形成战略方向重大突破,鼓励自由探索等任务和方向。


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指出,随着科技成果转化周期越来越短,上海要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必须更加重视基础研究。我们需要一批原创性科研成果、自己掌握的核心技术,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升产业能级,而不能单纯地依靠技术引进、集成。注重科技原创力,也和我国科技发展的规律密切相关。过去30年,我国在科技上以跟踪发达国家为主;而今,跟跑、并跑、领跑三“跑”并存,我国亟需从以跟跑为主,转为力求领跑。作为创新发展先行者,上海理应加强基础研究投入,在科技原创性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比如,在脑科学与类脑人工智能领域,上海有坚实的研究基础,需要大力推动大脑工作机理、重大脑疾病智能诊断、类脑智能算法及硬件等研究,促进上海成为国际脑科学与类脑人工智能研究中心,迎接即将到来的“智能革命”。在人类表型组领域,全面开展人体全生命周期系统精密测量,率先在国际上建立跨尺度、多维度、标准化的表型组检测体系,发起并主导国际人类表型组计划。


联系我们
欢迎洽谈内容、广告等各项合作业务
投稿邮箱:hdkj_sh@163.com
投稿热线:021-53080015
服务热线:021-53082351

2021年11月刊

电子刊物订阅渠道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上海《华东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26464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847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