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详情
上海产研院:强化功能型平台, 打造科技创新六面体
《华东科技》     发布时间:2016-12-21 13:18:44.0    

2012年8月,上海科学院产业技术研究院   (以下简称产研院)成立。成立四年来,产研院通过搭建功能型平台,以“创新伙伴”为载体,坚持不设围墙、整合资源,同时通过加强机制创新,充分利用体制内外人才资源,促进产学研用结合,推动应用技术创新和产业化。


定位:坚持跑好第三棒

一项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进入市场,犹如4×100米接力赛,科学发现、技术成型、应用转化再到商业推广这4棒。第一、第二棒有高校、科研院所,第四棒有企业,上科院产研院通过搭建13个共性技术与服务研发平台,以实施伙伴计划为载体,在第三棒上求新求变。

“我们的任务就是坚持转化,服务企业,     服务创新、创业。这是我们四年来的体会。坚持搭平台,跑好第三棒,是产研院始终坚持和今后所要坚持的定位。”上科院产研院院长钮晓鸣对记者说道。通过功能性平台,产研院在3D打印、医学、交通信息化等多个领域不断转化出优质的成果。据统计,产研院通过与企业协同开发、联合攻关、知识产权共享等方式形成了一批高科技成果,累计完成各类科技成果转化500余项,其中“裸眼3D制作及显示技术”、“三维医学影像诊断技术”、“支持海量数据整合、存储、建模、展示一体化技术”、“医疗互联网垂直搜索引擎”等领域弥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基本实现产业化。

以“裸眼3D制作及显示技术”为核心技术的研发团队在加入产研院SITI众创空间期间迅速成长,为创业团队给予一对一的技术指导,同时利用多媒体试制区的专业图形渲染设备进行平面转立体的视频研发,包括3D可视化设备进行产品调试。2016年3月,在SITI众创空间的创投空间的介绍下,成功与资方对接,完成1500万元的融资,进入创业2.0阶段。

产研院肿瘤精准医学临床转化创新平台,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合作,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完成了4000多份中国人遗传性乳腺癌的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检测,发现了78个致病性基因突变位点,其中约有一半是中国人所特有的新发突变,建立了中国人的基因变异数据库。这对推进乳腺癌的预警预防、早期诊断以及个体化分类诊断和精准治疗,提高乳腺癌治愈率和生存率,都具有重要临床指导和应用价值。“国外基因库的数据与中国人的基因是有差距的,我们的数据库是国内数据量最大的数据库,与国外数据相比,数据更符合中国人的病理与遗传特点,在预测上准确率大大提升。同时,我们的数据库还在不断完善,不断补充新的突变点。”产研院生物医学部副主任黄薇说道。



引流:突破机制,拓展“创新伙伴”

上海正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必须打破产研合作瓶颈,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产研院不断进行机制体制的创新,深入实施“创新伙伴计划”,坚持技术开发和市场需求相结合,协同区域、院所、校企,开放和吸引各方资源构建国际协同创新网络。

如何来衡量产研院各大平台的价值呢?钮晓鸣院长解释道:“这个价值,并不是看我们平台最后赚了多少钱,而是要通过我们的伙伴来看。比如说,我们的创业者赚了多少钱,我们的医院看了多少病,我们的公交便利了多少,这个结算的单子落在我们伙伴身上,这也是我们机制创新的地方。”政府、企业、创新创业者都是产研院各大平台上的用户。和创新联盟不一样,创新联盟是几十家放在一起做一个大联盟。创新伙伴是点对点的,通常是一对二、一对一。和创新伙伴共建实验室,共同研发项目。在利益共享方面,平台为伙伴提供开放资源,也提供第三方出来的成果。用户购买平台的服务和资源,并分享一部分的知识产权。

正是这样创新的机制,吸引了不少国外的创新伙伴,站在国际的视野上进行产业技术创新和应用。2015年11月,建立了中德合作专攻干细胞技术的产业化应用研究所——上海海席勒研究所,致力于在中国开展干细胞应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助推干细胞相关应用技术的产业化与公共服务能力。除此之外,产研院还与英国合作“医疗健康大数据技术研发与应用”,与芬兰加强“机械制造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与大数据分析和船舶噪声控制”的研究应用,等等。截至2015年底,产研院共建立了12+1个服务产业创新的功能型平台,牵手了46个国内外创新伙伴机构。



集聚:打造科技六面体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篇之年,在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过程中,产研院如何做出成效?“‘十三五’,我们首先要坚持自己的定位,科创中心的建设最主要的是集聚效应,我们把集聚作为接下来五年的主要目标。打造科技六面体,通过科技研发、平台建设、科技体验、创新街区、智力服务、社区服务这六面,把资源集聚起来,将人才集聚起来。”钮晓鸣院长说道。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才和资源的集聚,就能促进创新的萌发,也能从源头推进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掀起了创新创业的新一轮热潮,而这也需要科技六面体的强大吸引力将资源和人才吸引过来。     “对我们来说,稀缺的是转化类的人才,他们虽然不是科学家,不是技能人员,也不是一般的工程师,但实际上,他是一个创新者。他既要懂技术,又要懂用途,又要有敏锐的市场判断力。”钮晓鸣院长补充道。不为所有,但为所用。产研院在人才与资源方,不断下大力气落实。针对上海市的人才政策,产研院还制定了内部人才政策实施细则,积极实践契约化管理和“为我所用”的人才战略,吸纳各方人才加入平台。

作为上海产业创新链上重要的功能载体,产研院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中,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将成为上海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贡献资源,积蓄能量。



联系我们
欢迎洽谈内容、广告等各项合作业务
投稿邮箱:hdkj_sh@163.com
投稿热线:021-53080015
服务热线:021-53082351

2021年11月刊

电子刊物订阅渠道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上海《华东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26464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847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