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详情
同济科技园孵化器:与区域发展“同舟共济”
《华东科技》     发布时间:2014-05-16 18:05:23.0    

十年孵化器之路

同济科技园孵化器(以下简称“同济孵化器”)与许多大学孵化器一样,其成立目的即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科技成果转化。让我们把镜头往前推十年,2003年12月,同济孵化器成立,作为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孵化培育平台,至今,同济孵化器已走过了一个整整十年的发展之路。

十年走过,同济孵化器的发展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正如初创企业般有着起起伏伏。从2003年成立到2008年,这五年,用同济孵化器总经理钱学标先生的话说,是孵化器打基础的过程。“那时候,是同济孵化器服务每年逐步完善的一个过程,有过坎坷,也有过亏损。”之后,五年的不断摸索终告一段落,同济孵化器自此走上了真正的良性发展轨迹。“2009年,同济孵化器的服务体系、资源配备、人力储备都有了系统化的进步,尤其是孵化服务的优秀人才进一步引进,盈利模式也逐渐完善,从那时开始,我们真正走上了正轨。”
此后五年的稳定发展过程中,同济孵化器以“围绕企业运转”的模式逐渐显现,诸多富有特色,为企业着想的孵化服务内容得以进入创业者们的视野,这也为同济孵化器的不断壮大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孵化器对初创企业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许多初期的基础服务对其具有明显的帮助,因为创业初期企业除了自己的项目和技术几乎什么都不懂。”同济孵化器总经理钱学标对《华东科技》记者说。

因此,同济孵化器以孵化服务为契机,搭建了涵盖八项基础服务内容的“八大专业孵化平台”,包括:项目申报、创业培训、人力资源、财务代理、中介服务、评优选优、市场推广。这其中,尤其是在项目申报方面,自2008年起被规划为企业发展专项服务后,同济孵化器就逐步改变传统被动的服务方式,及时将各类项目信息传达至符合条件的企业,使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享受政府科技创新政策的扶持。随着服务的精细化运作,一些科研创新能力较强的成长型企业在项目申报服务与其他服务的共同支持下,逐步成长为行业内知名的企业。

同时,同济孵化器于2010年建立企业联络员工作机制,这为同济孵化器各服务项目深入开展也提供了有力支撑。以此,同济孵化器借助长期不断地对企业进行全方面的跟踪联络,为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方案。据悉,目前由16人组成的联络员团队担任着70余家企业的联络工作。通过企业联络员的服务,同济孵化器的孵化企业毕业率也从当年的30.41%增长至2011年的39.13%。“数据表明,企业跟踪机制的建立能够有效保证孵化效率的提高,为同济孵化器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也是在2010年,同济孵化器通过GB/T19001-2008/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制定了对其影响深远的质量方针,为其今后的服务质量提供了保障——“服务创业、培育创新、同舟共济、让顾客满意”,这个结合同济大学校训的质量宣言,某种程度上也涵盖了孵化器的宗旨,孵化器即是为创业企业提供力所能及的一切,也同时为同济孵化器今后高效的孵化服务体系奠定了基础。

好消息接踵而至,经历七年开拓后的2010年,同济孵化器头一次被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协会评定为“优秀孵化器”,此后同济孵化器三届蝉联。业界的肯定无疑提高了同济孵化器的社会知名度,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那么,如何突破孵化器的发展瓶颈?2012年的一次孵化器论坛上,钱学标把目光放在了产业集群上——四维一体打造孵化平台。在传统的 “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后端添置一个 “产业集群”,以产业链方式打造区域经济。但这一理念的出现,或许从2009年就已开始萌芽了。


区域发展为孵化器带来机遇

为何说在2009年,同济孵化器就已经把目光放在产业集群之上,其原因在与那一年“国家火炬计划环同济研发设计服务特色产业基地”的建立,这个目前国内唯一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特色产业基地在杨浦诞生。而就更大范围来说,“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建设,也促成了这个产业基地的诞生与往后的蓬勃发展。记者从2007年杨浦区政府公布的《杨浦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总体规划》中了解到,环同济现代设计产业创新集群是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结果。其中的科技园,所指向的就是同济大学科技园。“这不仅是对同济科技园在产业集群推动中发挥作用的最好诠释,也是对园区一直以来为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所做贡献的肯定。”钱学标说。

另一方面,例如近年来,在同济大学周边形成了以设计、创意、创业为特征的现代设计产业,尤其是在同济孵化器内积聚了一大批建筑规划、建筑设计及艺术设计的中小创业企业。这也正符合“环同济经济圈”中以创意设计产业为重点发展的规划。

而对同济孵化器来说,“作为政府职能的延伸、产学研结合和科技人员创新的重要场所,同济孵化器在环同济设计产业创新集群培育与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具体而言,则主要体现在这三个方面:产业创新源的补充、专业服务平台的建立以及产学研互动。

在创新源的补充方面,同济孵化器则是不断促进区域内中小科技企业发展。中小科技企业作为产业集群中最为活跃的要素,是集群与行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并且,通过科技联络员机制和学校建立紧密联系,依托大学科研力量满足中小企业的技术需求。

在专业服务平台方面,则是以满足中小企业实际需求出发,提高资源与信息共享的效率。如建立中小设计企业专业图形输出与设计工作站服务平台、中小企专业设计数字化工作站服务平台等,实现对专业、高价值设计工具设备的共享使用。从而降低现代设计的创业门槛和创业成本,营造良好的创意创业环境。

作为大学孵化器的一部分,同济孵化器依托大学优势学科的优势,为创业企业、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扎实的支撑。这方面,钱学标表示,大学孵化器的一个很大特点即是能够依托大学,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丰富的指导性。

拉动区域经济、提供有效就业岗位,这两个孵化器所具备的巨大作用在同济孵化器身上,展现地越来越明确与清晰。同济孵化器十年发展历程,有其区域发展的机遇,也有自身大学要素的突出表现。在未来,“同济孵化器的目标是不断创建具有规模化的新型科技园区,为‘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及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钱学标说。


对话钱学标
华东科技=H  钱学标=Q

H:作为大学科技园,其创业主体是否以大学生活为主?

Q:大学生创业对同济大学科技园来说还是很小的一部分,主要还是教师的科技成果转化——我们称之为“知识溢出”。同时,我觉得大学科技园也好,孵化器也好,更多地应在大学周边建设,对知识的转化比较容易,如人才需求、科研成果、政策资源等。所以同济也强调,尽管在其它区域我们也有科技园区,但是真正的要素还是紧紧围绕科技成果转化。

H:您觉得大学孵化器与普通的孵化器相比有哪些优势?

Q:例如高新区,脱开大学的因素,我们肯定没有他们有优势,因为他们的政策与资源比我们多。而我们的核心资源即是我们有大学,并且也紧密围绕着大学。我们可以回过头来总结一些内容,比如四维一体,在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我们有了孵化器、创建了苗圃与加速器,同时我们也能为产业集群贡献我们的力量,比如搭建了有关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对创新源泉地不断补充,培育高质量的小公司,同时也为企业注入内涵。

H:您个人对孵化器行业抱有怎样的感情?

Q:在从事孵化器事业的十几年时间里,看着一家家孵化企业毕业、成长,并成为行业的领先者,内心感到非常得自豪。甚至我希望,上海新兴行业里的企业都是从孵化器中成长起来的,这其中也能够有同济孵化器的一些贡献。

联系我们
欢迎洽谈内容、广告等各项合作业务
投稿邮箱:hdkj_sh@163.com
投稿热线:021-53080015
服务热线:021-53082351

2021年11月刊

电子刊物订阅渠道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上海《华东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26464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847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