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详情
日本第五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推动实现超智能社会“社会5.0”
《华东科技》     发布时间:2017-05-19 15:10:14.0    

日本于1995年出台的《科学技术基本法》规定,自1996年度起,日本政府必须每五年制定一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系统且一贯地执行科学技术政策。今年1月22日,日本内阁会议通过第五期(2016-2020年度)科学技术基本计划。


第五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的要点

日本综合科学技术创新会议(CSTI)具体负责第五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以下简称“计划”)的制定和执行,这也是日本综合科学技术创新会议改组后首次制定的计划。

“计划”关于日本现状有如下基本认识: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ICT)等的迅猛发展,日本正在进入社会经济结构日新月异的“大变革时代”,随着国内外问题的增多和复杂化,推进科学技术创新的必要性也在加大。然而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执行20年来,成绩和问题并存:一方面,切实改善了研究开发环境,LED和iPS细胞等成果纷纷获得象征科学研究最高水平的诺贝尔奖;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基础实力有弱化的倾向,政府研究开发投资的增长率停滞不前。

在上述背景下,“计划”在重视着眼未来战略布局的能力(预见性和战略性)和准确应对一切变化的能力(多样性和灵活性)的基本方针下,提出日本在国家层面应当实现的四大目标:一是保持持续增长和区域社会自律发展;二是保障国家及国民的安全放心和实现丰富优质的生活;三是积极应对全球性课题和为世界发展做出贡献;四是源源不断地创造知识产权。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计划”提出今后五年日本重点推进科学技术政策的四大方面:

一、创造未来产业和推动社会变革。为了激起日本的巨大变化、引领大变革时代,强有力地推进“社会5.0”(Society 5.0)战略,深化一系列举措,催生非连续创新的研究开发,不断创造新价值和新服务,领先世界实现“超智能社会”。

二、积极应对经济和社会课题。为了及早应对日本国内及全球范围内显现出的课题,由国家设定重要的政策课题,推进解决课题的科学技术创新工作。

三、强化基础实力。为了准确灵活地应对今后可能发生的各种变化,以培养青年人才促进发展和改革大学功能为中心,推进强化基础实力的举措。

四、构筑人才、知识、资金的良性循环体系。通过真正联合企业、大学、公立研究机构和催生风险型企业等一系列举措,打破人才、知识和资金之间的壁垒,促进循环,推进创新体系的构筑。

“计划”指出,在推进上述四方面科学技术政策的过程中,必须与科学技术外交紧密结合,有战略地开展国际合作,将日本建设成为“世界上最适合创新的国家”。


“计划”首次提出超智能社会“社会5.0”概念

此次“计划”的最大亮点是首次提出超智能社会“社会5.0”这一概念。“计划”指出,当下世界各国都在制造业领域最大限度地灵活应用信息与通信技术,政府和产业界积极合作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变化,比如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先进制造伙伴计划”、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等。

今后,信息与通信技术还会有更长足的发展,从前独立发挥作用的“物”将利用虚拟空间被“系统化”,通过联合协调不同领域的独立系统来扩大自律化和自动化的范围,在社会各个方面产生新的价值,改变人们的工作方法和生活方式。尤其在少子老龄化负面影响正在凸显的日本,为实现人人都能快乐生活,系统化及系统之间联合协调的举措不能只限于制造业领域,还须扩展至其他各个领域,将其与建设经济增长和健康长寿的社会,乃至社会变革联系在一起。

“计划”将超智能社会定义为:能够细分掌握社会的种种需求,将必要的物品和服务在必要时以必要的程度提供给需要的人,让所有人都能享受优质服务,超越年龄、性别、地区、语言差异,快乐舒适生活的社会。

在超智能社会中,人们将与提升生活品质的机器人和AI共生,为用户复杂多样的细分需求提供定制服务,预测潜在需求,提供支撑人类活动的服务,消除由于地区和年龄等造成的服务差异,营造谁都能成为服务提供者的大环境。

此外,随着超智能社会推进工作的进展,未来不仅是将能源、交通、制造、服务等原先各自独立的系统简单组织起来,而且还会将诸如人事、会计、法务的组织管理功能,提供劳动力及提供创意等人类工作价值组织起来,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另一方面,超智能社会将是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高度融合的社会,如果受到网络攻击,可能会波及现实世界带来更为严重的破坏,甚至有可能危及国民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使之蒙受重大的损失。因此,要求实现更高级别的安全质量管理,这些举措将会成为企业价值和国际竞争力的源泉。


实现超智能社会的必要举措

“计划”认为,实现超智能社会,需要将各种“物”通过网络连接,在将它们高度系统化的同时,推进众多不同的系统联合协调。由此,通过收集和分析多种多样的数据,在联合协调的系统之间促进跨领域利用,不断催生新价值和新服务。但是,构筑联合协调所有系统的组织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为此,“计划”认为,日本在国家层面应脚踏实地,先期开发“科学技术创新综合战略2015”解决经济、社会课题的重要举措所制定的11个系统,通过升级其中各个系统,阶段性地推进联合协调。

沿着以上思路,日本在产学官和相关府省的联合下,为早日实现智能社会,建设有效利用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共享平台(以下称“超智能社会服务平台”),推行如下必要举措:

一、推进接口(interface)和数据格式(data format)等的标准化,促进多个系统之间的数据利用,推进所有系统共通安全性技术的升级和社会实际应用,推进构筑能够恰当进行风险管理的功能;

二、推进“准天顶卫星系统(QZSS:Quasi-Zenith Satellite System)”、“数据整合和分析系统(DIAS:Data Integration and Analysis System)”和“公立认证基础”等日本共通基础系统的结构调整和相关技术开发,将其所提供的诸如三维地图、测位数据和气象数据之类的信息能够在系统之间广泛灵活地应用;

三、强化信息通信基础技术的开发以应对系统的大型化和复杂化,强化社会测量功能,以明确对于经济社会的冲击和社会成本;

四、积极应对个人信息保护、制造商及服务提供者的责任等课题,通过文理融合强化伦理、法制和社会举措以推进社会实际应用,讨论能够催生新服务和形成新业态的放松管制与制度改革等;

五、培养有利于构筑超智能社会服务平台的研究开发人才和灵活应用超智能社会服务平台创造新价值和新服务的人才;

六、考虑到这些举措也对日本重要课题之一——“健康长寿社会的形成”非常有利,综合科学技术创新会议将与健康医疗战略推进本部、先进信息通信网络社会推进战略本部及网络安全战略本部携手合力推进。

此外,综合科学技术创新会议围绕构筑超智能社会服务平台,不断改善产学官和相关府省的联合体制,同时也在每年度制定的科学技术创新综合战略中进一步明确推进措施的重点、设定详细的目标。


在超智能社会阶段,提升日本国家竞争力的必要举措

“计划”指出,为了维持和强化日本在“超智能社会”的国家竞争力,必须通过推进引领世界的举措,积蓄经验技术和知识,先行一步推进知识产权化和国际标准化。此外,经常升级所构筑的平台,在催生新业态、精准满足多样需求的同时,确保平台和单个系统都拥有日本独有的特长,以确保优势地位。为此,日本国家层面需要做的是:

一要在产学官和相关府省的联合下,推进关于超智能社会服务平台技术和接口等的知识产权战略和国际标准化战略;

二要进一步强化构筑超智能社会服务平台所需的基础技术和进一步强化作为单个系统新价值创造核心的日本强项技术;

三要促进打包出口已经达成课题目标并完成实证的系统,为日本创造全新的全球商务模式;

四要培养能够活用超智能社会服务平台创造新价值新服务和构筑全新商业模型的人才,发掘拥有数据分析和编程等基本知识且能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基础技术灵活用于发现和解决新课题的人才。


在超智能社会阶段,强化日本基础技术的必要举措

“计划”认为,构筑超智能社会服务平台所必要的基础技术即在虚拟空间中关于信息流通、处理和存储的技术,这对于日本率先建成超智能社会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为此,日本须优先强化以下基础技术:

· 符合信息与通信技术从设计到废弃生命周期长的特征、支撑安全信息通信的“网络安全技术”;

·实现硬件和软件组件化和大型系统构筑应用等的“信息与通信技术系统构筑技术”;

·从包括非结构化数据(unstructured data)在内的多种多样的大数据中挖掘知识价值的“大数据分析技术”;

·支撑信息与通信技术、大数据分析和智能交流的“人工智能技术”;

·在低耗电的状态下实现高速实时处理大数据的“设备技术(device technology)”;

·实现大容量和高速流通大数据的“网络技术”;

·实现升级物联网所需的现场系统实时处理高速化和多样化的“边际计算(edge computing)”。

此外,还有支撑上述基础技术、横跨所有科学技术领域的数理科学,要留意一方面强化与各技术研究开发的合作,另一方面强化人才培养。

作为新价值创造核心的优势基础技术

“计划”指出,通过将日本优势技术的组件与各系统要素进行组合,能够确保日本的优势地位,创造满足日本国内外经济社会多样需求新价值的系统。

为此,“计划”罗列出在个别系统内作为新价值创造核心且在现实世界发挥作用的优势基础技术,从国家层面谋求强化:

·有望在交流、福利和工作支持、制造业等众多领域灵活应用的“机器人技术”;

·从人和所有“物”收集信息的“传感技术”;

·关于让虚拟空间中信息处理和分析的结果在现实世界发挥作用的机械构造、驱动、控制的“执行器技术(actuator technology)”;

·为传感技术和执行器技术带来革新的“生物技术”;

·灵活应用增强现实、感性工学(Kansei Engineering)和脑科学等的“人体界面技术”(human interface technology);

·创新性结构材料和新机能材料等通过升级各种组件来使系统形成差异化的“材料和纳米技术”;

·创新性测量技术、信息和能源传输技术、加工技术等通过升级各种组件使系统形成差异化的“光和量子技术”。

此外,将多个基础技术有机结合,会促进技术发展,因此要充分留意技术之间的联合和整合。譬如,将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联合,通过人工智能的识别技术来提升机器人的运动能力。


作者薛亮就职于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联系我们
欢迎洽谈内容、广告等各项合作业务
投稿邮箱:hdkj_sh@163.com
投稿热线:021-53080015
服务热线:021-53082351

2021年11月刊

电子刊物订阅渠道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上海《华东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26464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847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