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详情
发挥科技创新龙头作用 引领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 ——上海与长江经济带城市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几点建议
《华东科技》     发布时间:2017-06-20 12:42:30.0    

编者按:当前,如何有效推动创新协同发展,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关键。本文基于上海市软科学研究基地——上海创新型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梳理分析上海与长江经济带城市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提出创新协同的几点建议。

长江经济带是当前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转型、实施新区域开放开发的主要战略,而科技创新是驱动长江经济带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也是上海辐射带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主要抓手。上海作为长江经济带中当之无愧的龙头,应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契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龙头作用,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引领带动长三角、辐射带动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基本现状:圈层协同、点状合作并存

一是上海与江浙皖已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长三角创新协同体系。(1)以重大关键技术项目为核心的科技协同。长三角是我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三省一市协同力量进行重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并以此推动技术转移转化、创新创业融资服务和社会化人才服务。(2)科技公共服务共享平台建设不断完善。2004年以来,上海将实践成熟的平台推广至整个长三角区域,构建了一系列科技创新共享公共服务和支撑平台,成为推进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的有效载体(表1)。同时,随着区域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化,长三角科技创新合作逐步转向合作联盟发展,涉及研发、创新创业、科技中介等多个领域。(3)区域创新协同机制不断完善。目前,长三角已形成“三个层次、四个座谈会”的区域合作机制,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各个层面的创新协同机制逐步完善,区域创新协同日益密切。

二是上海与长江经济带其他城市创新协同以点状为主。上海与长江经济带其他城市合作主要以城市之间、部分产业领域之间的点状合作为主,尚未形成圈层式、网络化合作格局。(1)以科技园区为纽带开展协同创新。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城市以产业园区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合作不断。2015年在上海举行的长江流域园区与产业合作对接会汇集了全国48个城市、59个开发园区,成立了长江流域园区合作联盟,有47家高新区加入(长江流域11省市共61家高新区)。(2)区域创新载体逐步增多。目前,上海、安徽(合芜蚌)、武汉、四川(成德绵)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开始启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逐步推进,长三角地区对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的带动作用逐步显现。

三是产业层面合作发展迅速,围绕产业园区合作共建产业技术创新链。(1)共建重大产业技术创新链。上海与浙江、江苏、安徽等地就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支柱产业以及传统产业等方面形成了技术创新链上的分工合作。如汽车制造、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上海加强核心技术和产品研发,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城市在研发、设计环节加强与上海的对接。上海与长江经济带其他城市产业技术创新链的合作还处于企业间合作阶段,尚未形成创新网络。(2)产业园区间的合作成为亮点。逐步形成“产业集聚+产业分工+产业链细分+区域分工”的产业发展模式。2008年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与江苏启东合建产业园,之后上海张江海门高科技园、江苏大丰海安杨浦工业园、浙江海宁市漕河泾经济产业园相继开建。长宁集团与浙江湖州共建多媒体产业园,上海通用汽车在安徽广德建研发中心,上海华谊集团在安徽皖江建化工基地。随着产业合作的不断深入,上海高科技产业也呈现水平转移的态势,部分产业不断向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区纵深方向转移,电子信息等产业已向成都、重庆、贵阳等地转移,长江经济带的中西部地区承接能力提升很快。2010年成立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承接了多个上海和长三角产业转移项目。


存在的问题:创新资源融合度与创新链延伸度不足

一方面,上海的优质创新资源优势尚未充分发挥。上海作为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具有巨大的科技资源优势和创新能力,但在与长江经济带城市合作的过程中,优势资源尚未充分走出去。上海创新资源辐射主要集中在周边的苏州、南通、湖州、嘉兴等地区,随着与上海的距离增大,辐射的强度逐渐下降。同时,由于部分城市(特别是二、三线城市)缺少高校和高职院校,高科技人才与技术人才比较缺乏,即使获得了优质的科技资源辐射,在资源的运转方面也显得捉襟见肘。上海与长江经济带其他城市间经济、科技发展水平落差较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优质创新资源的辐射作用。

另一方面,上海与长江经济带产业联动有待进一步加强。上海与长江经济带城市基于园区层面的产业合作虽然有一定基础,但重点高科技产业以及为高科技产业提供金融、咨询、信息、会展等专业服务业仍然主要集中在上海本地。虽然与长三角产业联动较强,但当前阶段仍然以竞争为主,与成渝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联动很少。整个长江经济带上产业联动不足导致区域创新链延伸不足。


建议:主动布局、以点带面、破除障碍

一是主动在长江经济带区域布局科技创新资源。上海要进一步开放科技创新资源,重点在长江经济带节点城市进行布局,为长江经济带创新转型提供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撑。鼓励长三角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高职院校等在长江经济带城市成立分校,为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以长江经济带各地的需求为主导,根据当地产业特点设置相关专业和研发项目,推进长期合作。通过五年左右的布局与协同发展,形成当地的产学研科技创新体系。

二是从点上突破,将长三角创新合作联盟推广到长江经济带。以市场为导向,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积极建立科技创新技术领域、技术服务领域、专业服务领域三大合作联盟,联盟内部开展各种交流活动。以上海与长三角已建立较为成熟的创新合作联盟为载体,如科学与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长三角中小企业服务机构联盟、长三角青年创新创业联盟等,逐渐向长江经济带推广。可选择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如重庆、成都、武汉、昆明、贵阳等)逐渐纳入创新联盟,推动上海与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进行网络创新合作。

三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科技创新技术、重大设施共享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和现有通信条件,逐步建立上海与长江经济带地区科技资源共享网络,包括专业数据库网络、科学技术创新网络、科研教学机构网络、人才队伍网络、科学数据网络等,加强科技资源共享的平台建设。以上海与长三角已建立的科技创新、重大科技设施共享平台为载体,与长江经济带重点城市进行统一数据交换标准和接口对接,建立重大关键产业技术、重大设施共享平台,推广上海信息数据、大型仪器、农业种植资源、新药创制、集成电路设计等创新服务平台。

联系我们
欢迎洽谈内容、广告等各项合作业务
投稿邮箱:hdkj_sh@163.com
投稿热线:021-53080015
服务热线:021-53082351

2021年11月刊

电子刊物订阅渠道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上海《华东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26464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847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