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详情
上海科学院王志敏: 行走在医学研究与民主建言的多面人生
《华东科技》     发布时间:2017-06-20 12:51:16.0    

简介:

王志敏,生于1978年,博士,副研究员。现任上海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遗传学部研究组长、上海市疾病与健康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青年PI、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上海海席勒研究所执行副所长。在干细胞、肿瘤分子遗传学、群体遗传学和多基因疾病、生物医学转化应用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先后主持了国家与地方各大项目、人才基金,参与多项973、863课题,发表文章30余篇。2016年5月,王志敏荣获上海市科技系统青年五四奖章。


“敏而好学”,自幼与生物学结缘

在少年时期,王志敏就对“生物”很痴迷,将学习生物知识当做一种“情趣”。一次幼年的经历,让他与“生物”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志敏打小生活在农村,邻里之间总爱养些家禽。王志敏敏锐地发现,母鸡在下蛋之前,偶尔不在鸡窝而是在僻静的角落搭一个松软的小窝。他对母鸡的这一习性充满了好奇,于是在村里各个角落编织了许多鸡窝,静候母鸡前来下蛋,结果屡试不爽。这样的童年经历,让王志敏在心中种下了对生物痴迷的种子。

少年的秉性一直延续至今,并为他带来了荣誉和自豪。小学期间,他便担任学校科技组组长,曾获保定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中学时代,他代表河北省参加第五届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并获得了大学教授的专业指导。一路走来,兴趣一直对王志敏有着神奇的内在驱动作用,不断地激发自己的潜能。“感谢家人给了我自由选择的环境,让我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王志敏说。

在复旦大学遗传所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王志敏选择在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进行博士后学习并留站工作,后来进入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从事科研。在王志敏看来,创业是以目标为导向,需要竭尽全力去做;科研则注重“无为而治”,遵循内心的兴趣去做。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和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既不完全以论文发表为导向,也不完全以经济价值为考核标准。在这里,王志敏既可进行基础科研,又能将科技成果转化到临床应用当中,两全其美。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品格高尚的人总是想方设法地去帮助别人实现其美好的愿望。这些年来,在从事成果转化过程中,王志敏希望将更多的生物医学成果推广到市场当中,成为创业者在创业路上的助推器。


“见贤思齐”,临床合作促转化

当下,交叉合作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研究与成果转化的一种趋势,单打独斗已经不能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团结协作才是硬道理。

在读博士后期间,王志敏曾参与了国家863癌症基因组计划当中的子课题项目。为了解决临床应用与实验室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掌握癌症的最新研究进展,他不辞辛劳,每周都赶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交流学习。肿瘤医院作为国家最早开展多学科肿瘤治疗的医院之一,聚集了手术、放疗、化疗、病理以及中药治疗等临床医生在此开展多学科交流。数年来,通过向专家们请教学习,王志敏逐渐对肿瘤学的生物学特征、各种治疗的特点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如今,他已经成为肿瘤医院的大肠癌多学科综合治疗学术顾问。

据介绍,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牵头产、学、研、用等各界组成联盟,在生命科学领域成立生物医学转化应用中心,为共性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引领提供统筹、支撑、服务的平台。在导师黄薇研究员的指导下,王志敏全程参与了生物医学转化应用中心的建立,通过深入与临床的交叉合作,建立乳腺癌、肠癌等项目数据库,为独具特色的精准医疗提供详实的信息基础。

2015年,王志敏参与组建了上海海席勒研究所,团队聚集了一批来自中德两国优秀的干细胞科研人才。为了将德国于尔根·海席勒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从论文走向实验室,王志敏跟团队一起拼搏和学习,通过购买商品性干细胞、超低温复苏,大量扩增,定向分化、重新编程生命密码等一系列努力,最终实现了人工诱导的心肌细胞跳动。

上海海席勒研究所所长周向前博士指出,这种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混合细胞,就好比心脏“创可贴”,可替补死掉的心肌细胞,使心脏有再生能力。据统计,中国每年心脏性猝死人数接近55万人,每天至少有1000多人猝死。“寻找利用全新干细胞技术治疗心脏疾病的可能性,正是上海海席勒研究所成立的初衷”,王志敏说。将干细胞转化为心肌细胞实现人工跳动只是第一步,今后将在国内实现大规模心肌细胞的人工跳动,细胞数量将达亿级单位。

“一言兴邦”,民主建言议医疗

除了科研工作者,王志敏还有另一个身份——九三学社社员。作为民主党派人士,如何将参政议政与工作相结合是王志敏经常思考的问题。他认为,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够言之有物。

在数年来与医院、医生打交道的过程中,王志敏深切地感受到,医生与患者之间曾是社会上最亲密也是最有人情味的关系之一,为何在医疗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竟然变得如此脆弱甚至可怕?这种关系让中国年轻一代开始重新审视这一职业。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中国已经出现“医不过二代”现象的萌芽——根据王志敏提供的一份459人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5.1%的受访人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将来从事医务工作,即使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将来从事医务工作比例最高的患者家属,这个比例也不超过40%。虽然在这个问题上不同人群中仍存在极显著的认知差异,但不能掩盖这种悲哀:超过70%的医生及医学相关工作者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将来从事医务工作。

面对医患关系紧张这一日益突出的问题,王志敏从参政议政的角度出发,对医患关系进行了课题研究。他认为,现在医患关系紧张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媒体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媒体在报道医疗纠纷和事故时,往往带有较为明显的感情色彩,倾向于站在患者这个弱势群体一边,而对医生工作上的繁忙与紧张视而不见,致使医生这一职业难以获得社会的理解,不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最终,王志敏的这一研究成果《关于自媒体在建立和谐医患关系中的作用问题研究》由于对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具有参考借鉴意义而被转化为上海市政协提案。

类似的例子还有《关于规范我国基因检测服务市场的建议》,这一课题被社中央采纳并转化成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九三学社中央名义提案,王志敏因此获得了九三学社上海市委2014年度参政议政课题提案工作一等奖,并被评为2014—2015年度九三学社中央参政议政工作先进个人。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解决民众的疾病之苦、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作为生物医学科研工作者与民主党派人士的王志敏需要承担的重任,也是他践行九三学社爱国、民主、科学精神的体现。未来,王志敏还将继续肩负医学研究与民主建言的使命,为创业者服务、为社会服务。

联系我们
欢迎洽谈内容、广告等各项合作业务
投稿邮箱:hdkj_sh@163.com
投稿热线:021-53080015
服务热线:021-53082351

2021年11月刊

电子刊物订阅渠道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上海《华东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26464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847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