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详情
共享,追寻一种善意
《华东科技》     发布时间:2017-08-21 11:17:43.0    

在中国的互联网浪潮里,共享经济无疑开始掀起新的波澜,各式各样的共享经济形态在丰富消费者选择的同时,带来了全新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企业运营模式,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未来全球经济发展趋势,这种新的经济形态获得认同理所应当。

尽管目前,共享经济的发展规模和体量尚未有明确的量化指标,但在“互联网+”背景下孕育而生的共享经济显示出了强大的发展趋势和潜力。如何让这种互联网浪潮沿着善意的方向发展,是我们在这个经济形态蓬勃发展时需要深思熟虑的。


共享,发掘过剩资源的价值

其实我们仔细观察如今甚嚣尘上的共享经济模式,例如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等等,不难发现它们相近的地方都在于寻找到一个资源过剩的领域——无论是时间、物品还是知识,只有它们出现盈余之后才会被共享出来。因此可以认为资源过剩是一切共享经济的根基,如果没有这个先决条件,其他都是无效的。

之后它们的共性在于搭建一个共享经济平台。如今说起平台的时候,我们自然而然会想到网站、APP等等,事实上平台无非一个中介形式,网站、APP等互联网手段只是将这种形式无限扩大并高效利用起来。按需分配则是实现共享经济的手段,也就是为过剩的资源分配到真正需要的那些人,比如“最后一公里”骑车的人群就是共享单车竞相争夺的用户群,为此各式共享单车APP推出了花样繁多的优惠活动吸引用户,再比如Uber的大数据算法,它可以实现计算离用户最近的车主,主动将用户的订单推送给车主,从而让用户在最快的时间坐上专车。

最后则是获得回报,也就是共享平台可以让共享者从中获得回报。2008年以来相继出现了多个网络平台,将个人的闲置资产(汽车、卧室、车库、办公室空间等)提供给其他人以获取收益,参与成员可共享公司或私人所拥有的多余产品,付费获取暂时使用权而不必拥有产品。租车领域的Uber用车平台、Zipcar汽车共享服务和房屋租赁领域的Airbnb是典型代表。Zipcar介于出租车和传统租赁之间,通过智能终端APP,用户可以方便地取车还车,实现汽车共享。Airbnb则通过P2P共享平台将个人闲置房间、公寓或别墅出租给旅游人士,通过预订服务费产生收入,这种出租多余空间的概念也扩展到闲置车库、车位、办公室等。当然其实这个回报不一定是金钱上的回报,也可能是心灵上的回报,要知道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共享,寻求向善的模式

但为什么我们说共享会是一种向善的模式?

首先这一模式带来的是成本上的降低,租车领域在国内我们都知道神州租车——这是一家典型的传统租车公司,它会向汽车厂商购置车辆,编制在其租车公司上,甚至需要再租地方用于停放车辆,同时为了做好客户的服务,神州还需要在各个城市建立线下网点以便提供服务。因为存在这些成本——不论是时间成本还是资金成本,所以在神州租车上租车会相对昂贵很多。而另一家公司叫PP租车,它的模式则是一种共享经济的模式,没有线下门店,没有自购车辆,仅仅是撮合平台,车辆都来自社会车主,没有购置车辆、没有停车费用,让用户在PP租车上的成本急剧下降,所以PP租车的价格会比神州租车便宜很多。

其次,共享经济让用户与用户直接连接,它让人们在共享的过程中相互了解和认识,成为一种认识陌生人的方式。Airbnb曾经做过调查发现,人们在选择租房的时候会选择那些与自己有共同爱好的房主,这是不是很有趣?不过也很合乎情理,平台让人们相互连接,兴趣与爱好更是给这个连接带来了保证。如果许多人通过平台相识,想一想他们会不会喜欢这个平台带给他们不一样的生活呢?这无疑产生了一种无形的连接。

最后是可持续性,同样举例说汽车,如果是利用共享经济的方式出行的话,过去那些空着的座位就会被合理地利用起来,发挥它们的价值。同时这样的出行方式,如果成为一种习惯,人们上下班的出行需求被满足时,汽车的增长量或许就会有所放缓,这正是让人们放弃创造资源,而转向重复利用现有资源的方式。这种共享经济的出行方式,无论对中国还是世界,都将是环保且可持续性发展的。

英国政府早已提出要把英国打造成全球共享经济的中心,英国商务部于2014年发布的研究报告从信用平台、税收制度、政府采购等方面为英国政府对共享经济的扶植和监管提出了若干建议。美国是共享经济的发源地,如纽约、加州等地政府正在积极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并创新管理方式,以迎接未来共享经济的到来。

我国在“互联网+”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共享经济的发展也如火如荼,新型创新创业型企业不断涌现。下一步,如何正确引导共享经济在各行业的合理发展是关键。共享经济领域是创新创业的热土,如何有效鼓励新型业态的创新发展,是我们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在当前“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大趋势下,应当积极支持较为成熟的共享经济模式的发展,鼓励共享经济的实践,开展商业模式的探索,培育和发展新兴业态。


联系我们
欢迎洽谈内容、广告等各项合作业务
投稿邮箱:hdkj_sh@163.com
投稿热线:021-53080015
服务热线:021-53082351

2021年11月刊

电子刊物订阅渠道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上海《华东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26464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847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