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详情
“互联网+”的时代 大数据产业方兴未艾
《华东科技》     发布时间:2017-11-21 12:52:37.0    

在2017上海静安国际大数据论坛上,静安区被上海市经信委授予“上海大数据应用创新中心”与“上海市大数据城市管理与社会治理试验区”的称号,可谓双喜临门。

如今,大数据已经被视为一种资产、一种财富、一种可以被衡量和计算的价值。这一点可从奥巴马政府时期发起的《大数据研究和发展倡议》里

“大数据被定义为21世纪经济发展的新石油”中窥探一二。得大数据者得天下,这是一些推崇大数据时代的变革者坚信不疑的判断。


大数据 驱动金融创新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甚嚣尘上,在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助攻下,传统金融从支付管理到清算,从贷款融资到资产投资等,正在往金融和科技的渗透融合方面发展,这对金融产业而言影响深远。

正如复旦大学数据学院副院长吴力波说的那样,在大数据时代,数据量的爆发式增长、数据的开发以及共享,特别是大数据技术前沿的发展和创新,为金融行业寻求新的增长点提供了最好的支撑。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概念极大地拓展了金融服务的对象,大量不具备传统金融机构所要求的信用资质的群体,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获得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这种规模效应是传统金融行业无法企及的。此外,以数据驱动为特征的金融创新产品具有高度的意志化、高频化、智能化的特征,这也是传统金融产品没有办法比拟的。

有“破”才有“立”。“传统金融业在大数据时代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大数据自有的信息密度、深度与广度皆可为金融市场的决策提升工作效率,如股票、外汇等诸如此类体现宏观经济指数的金融产品,再如非结构化的新闻文本、社交网络,消费者偏好、经济健康情况、商业经济等等,这些对提升金融市场都有重要的作用。”吴力波如是说。

事实上,数据赋予城市运转的“智慧”已经显现。商业领域的无现金,带来数据沉淀,帮助商家精准营销,优化管理,从而实现超过10%的运营效率提升。作为国内大数据集聚中心的贵阳,已把普惠工程作为现阶段大数据综合创新的重中之重。借助“大数据”的手段,现在贵阳正行走在“无现金城市”的大道上。通过无现金支付累积信用,更多的小微企业、个人消费者将享受到信用贷款等金融服务。截至2017年5月,贵阳市消费者已累计授予消费信贷69.21亿元,贵阳市小微企业累计授予信用贷款7.2亿元。

贵阳市副市长王玉祥表示,推广移动支付,同时要把大数据、普惠金融、服务民生紧密结合起来。他说:“我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惠及全体的民众,使大数据的发展真正能够落地,真正能够让每一个民众享受到它带来的成果”。


“一园双区” 以大数据促联动发展

20年前,以传统老工业园区姿态存在; 20年后,以上海城市老工业转型的示范园区形象示人——上海市北高新技术服务业园区(以下简称“市北高新”)董事长周群在2017上海静安国际大数剧论坛上就占地仅3.13平方公里的高科技园区的发展为与会嘉宾现场解密。

作为静安区四个高新园区之一的市北高新,通过“一张网络”、“一个平台”、“多个应用”、“多层次管理”的措施和方法,摇身一变成沪上明星示范园。在去年的单位税收产出强度中,它仅次于外高桥保税区,位居全市第二位;1800家纳税企业中,其总营业收入达到1600亿元,总税将近70亿元……这些成果的取得很好地反映出一个传统老工业园区经过“腾笼换鸟”后向高科技园区的跨越式发展。

面向未来,市北高新目光紧盯大数据产业的发展,使得原本就存在于园区中的三个11万伏的变电站、层高与承重较大的物理空间以及联通、移动、中国电信等移动运营商所建立的中心发挥出了以往被忽视的作用,使闲置资源得以盘活。自2003年启动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大战略以来,市北高新在大数据的路上越走越远——上海首个云计算产业基地、上海大数据产业基地纷纷落户于此。以上的发展路径在上海中心城区差异化的竞争当中独树一帜。

为了响应2010年出台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市北高新选择入驻南通并在功能、品牌、定位上复刻了其在上海的发展模式与角色定位。形成“南有上海、北有南通”的“一园双区”联动发展新格局,为科技企业的成长提供上下游支撑,使产业发展得到充实保障。“事实证明,选择南通作为市北对外辐射长三角的一个基地是正确且独具战略眼光的,这点可从即将获批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年)(草案)》中看出一二。市北高新被列为城市发展群中的高速引擎之一,将负责南通园区的园区管理、基建建设、招商引资等工作,在充分配置有效资源后实现市北‘双园区’的一二级联动,形成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不断集聚的发展体系,更好地发挥出规模效应。”周群自信地说道。


数据支撑  应用先行

“上海哪个城区的扬尘最厉害?”、“上海地表水的主要污染源是农业污染?”、“人工智能入驻静安交警执法?”……上海数据交易中心首席执行官汤奇峰在静安国际大数据论坛上抛出了这样的问题。从他的发言中得知,其研发团队通过政府公开的数据做了诸多相关项目的动态模型来实现实时画像监测。

自布局大数据发展以来,上海始终围绕资源、技术、应用、产业、安全等八条主线和上海市大数据发展“五位一体”的规划布局,在构建大数据生态产业链的同时积极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自2016年4月举办第一届上海静安国际大数据论坛以来,上海先后成立了上海数据交易中心、产业基地、创新基地、发展联盟、研究中心等,并设立了相关的产业基金。9月发布了《上海大数据发展实施意见》,上海获批了国家大数据试验区。” 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邵志清发言时举例说道。

据悉,上海目前有大数据企业400家,分属应用类、技术类、资源类、衍生服务类和产业支撑类,产业集聚效果较好,特别是设立了产业基地和创新基地,如静安区通过市北高新大数据产业基地,聚集了150余家云计算和大数据企业。借助大数据的手段实现与推动“社会信用”、“民生服务”与“医疗健康”方面的应用发展。比如,上海的市民云平台就整合了公安、卫计、交通、民政等多个领域的民生大数据,向市民提供一站式服务,今年将有100多项民生服务在这个平台上实现,未来还将把与民生相关的市场化应用接入其中。

“大数据可以改变城市管理方式。”会上的这句话引起了现场嘉宾的共鸣。“当然,要实现数据的最大功效必须实现市场主体与政府单位的双向联动,通过数据资源的共享与开放,逐步形成一个资源开放、市场参与、社会注资的公共数据模式,获得更多从资源到应用再到产业的一体化、良好的效果。” 邵志清如此讲道。

联系我们
欢迎洽谈内容、广告等各项合作业务
投稿邮箱:hdkj_sh@163.com
投稿热线:021-53080015
服务热线:021-53082351

2021年11月刊

电子刊物订阅渠道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上海《华东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26464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847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