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详情
叮当派: 比妈妈更懂孩子的奇妙梦想
《华东科技》     发布时间:2018-04-18 16:10:12.0    

孩子是这个世界发展的动力与希望,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未来能长成参天大树还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无限可能,而如何教育和培养孩子是每一位父母必须深思的问题。本期访谈将对话叮当派的创始人童鹭榕,一起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来听听叮当派于孩子成长教育所做的三两事儿。


T =叮当派创始人童鹭榕

H=华东科技



H:关于孩子的教育服务或产品非常多,而且您第一次创业是在艺术品行业,这一次为什么会选择教育这个貌似已经饱和的市场进行创业呢?

T:第一次创业,主要是因为我从小在美术馆长大,深受艺术的熏陶,自然而然地就进了这一行,但是艺术品行业的发展很慢、很难。这次选择教育产品创业,也是跟自身很有关系。当妈妈之后,我也面临如何为孩子选择优质教育内容的苦恼。

可能是从事金融行业工作的研究本能,我发现两个问题:一方面,教育内容多数是非标准化的,很散乱而且机构规模很小。即使教育内容优质,因为非标的原因,也无法在市场进行有效的传播;另一方面,家庭用户的每个小朋友也是非标的,他们都不一样,擅长和不擅长的、喜欢和不喜欢的都不一样,作为父母很难找到真正适合又针对孩子特点的教育产品。在消费与教育不断升级的环境下,重视教育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达到未来社会的优质人才标准,因此一直在给孩子加码。那么,从行业的价值出发,如果我创立一个品牌,能够帮助教育内容提供方把自己的东西送达合适用户,这也是对行业的贡献。2015年,我聚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创立了叮当派。


H:新事物进入市场,让大众广泛接受并成为用户,应该都是比较艰难的。初创的叮当派是如何让广大父母用户接受的?

T:其实,这与我们的定位有关。

叮当派从开创之初到现在一直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首先,我们的对象是家庭用户,给父母用的;其次,我们要搭建一个教育内容提供方与父母的桥梁,做一个标准化的机制,可以对接非标的这两方;最后是做教育行业都需要的基础理论和教育体系,这是支撑机制标准化的基础。我们一直在解决这三个维度的问题。

2015 年到 2017 年初,叮当派一直在做第一项工作——建立大量的优质教育内容库,搭建与全国行业上下游各类资源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从2017年5月开始,我们开始致力于第二、三项工作,在用户与教育内容之间做一个标准化的转接。我们希望最终能实现的愿景是:基于孩子的特性来做一个父母使用和信赖的智能化家庭教育指南。

教育本身是不能有很硬的推广,极容易失去用户的信赖。目前我们拥有中国唯一一个儿童文创活动策划和运营团队,以品牌运营的方式带动低成本引流,同时以工具产品留存,以招商等方式进行现金流转化。我们和政府、大型教育机构、权威媒体联合发声,打造持续性的大型儿童文化品牌活动。

举例来说,我们和上海电视台联合制作儿童IP项目,和上海最大的创意园区M50 联合做儿童创意大赛,还和赖声川第一部儿童剧《蓝马》合作小演员大型海选等。这些是我们摸索出来的推广模式,而我们的主要收入也是来自IP策划和招商的模式。


H:目前,叮当派的发展状态如何?有多少用户?反响如何?

T:到现在为止,我们在用户端有三个载体:一是App产品;二是自媒体发声的地方——叮当派微信订阅号;三是我们的文创IP项目。

与上海电视台合作的一档15期大型儿童成长励志真人秀节目——《小小梦想家之叮当小屋》,已经完成第一季的制作,去年7月8日已经上线,目前已经在筹备第二季的制作。我们的App、自媒体的用户近50万人次,节目可以覆盖北上广近6000万个家庭。

在内容端,我们建立了自己的音视频课件库近4000个,策划及组织过500多场线下的亲子活动,与200多个合作伙伴如政府单位、教育机构等保持良好的关系。


H:教育产品非常多,叮当派是如何留住用户的呢?

T:行业目前最大的痛点是用户与内容都是非标的。我们都知道“因材施教”,这个“因”在孩子身上,需要基于孩子的特点来做教育内容匹配。以我们的儿童“成就记录工具”来说,这个工具面向家庭用户,记录孩子的成就。父母需要把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照片上传到叮当派云盘,我们通过采集、自动分类整理来告诉父母,日常家庭教育中父母要“为孩子做什么”,父母可以按照孩子的特性来科学地“因材施教”。

事实上,依据上传照片智能分类是“成就记录工具”的核心。我们把孩子的照片或视频按照学习场景或事件进行分离,并按照教育智能标签进行归类。这个教育标签主要是依据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 1983 年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我们把孩子所有的学习场景分为9个维度,涉及视觉空间、自然、社会责任、内省等维度,这种分类更符合对孩子自身潜能兴趣的认知,以及未来国际人才培养的需求。

而这个过程是长期持续的,孩子每天都在成长变化,父母一般来说都会长期观察孩子的成长变化,从而“因材施教”。当然,这也需要我们的研究分析模型更加准确,提供的建议更加准确。


H:说到“因材施教”,叮当派如何保证孩子在不断成长变化的过程中,仅仅依据几张照片来判断“因材施教”?

T:事实上,要判断家庭的教育投入是否做到了因材施教,我们需要解决两个专业问题:如何分析孩子的天生智能优势从而找到孩子擅长的学习方法,以及如何判断现有教育内容是否匹配孩子的智能特点。

我们的教育专家团队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引进和设计了具有知识产权的儿童多元智能测评分析工具,解决了对孩子智能分析的难题,并提供科学的教育方法指导。同时,叮当派通过自身在儿童教育领域的深耕,获得了大量教育内容的数据(尤其是大量教育内容的相关照片)。通过对这些教育内容和照片的深度学习,我们搭建了叮当派的教育场景分析AI系统,能够通过成长记录的图片内容精准识别其背后活动场景对孩子的教育意义。据此我们可以分析得出家庭教育投入的特点,判断是否能够做到因材施教。

《小小梦想家之叮当小屋》第二季启动仪式现场


H:目前,叮当派的团队有什么优势?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T:我们团队有20多个人。一是来自国际教育领域的教育专家团队,有海外研究背景和实际的搭建教育体系的切实案例,不仅把关学术专业,也是创意专家。我们教育团队的带头人主要研究全人教育,曾帮助中国最有名的当代艺术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儿童创意探索地带,从零搭建了整套美术馆教育体系。二是技术团队,其负责人是我们的CTO,他从复旦大学求学期间一直研究图像识别技术,曾创建一家App公司,下载量超过千万。三是市场团队,其负责人曾负责东方艺术中心的市场品牌推广,也经历过几次移动互联网创业团队的工作。


H:目前,市场上有哪些竞争对手?对比他们,您的团队有哪些差异化的优势?

T:目前,我们的竞争对手有三类,一类主要是推荐教育内容的,比如推荐教育信息的各类亲子公众号,或者推荐亲子活动旅游的电商,像父母邦、麦淘亲子游等。还有一类是父母社群讨论,比如宝宝树、家长帮等,靠大量的ugc解决具体非标的家庭教育问题。这两类竞争对手的问题都是缺乏对父母体系化的指引,而我们的差异点在于我们认为父母并非找不到好的教育内容,而是不知道这些内容是否适合孩子,学到的内容有什么收获,需要用体系化的方式去解决这些问题,也就是我们说的“指南”。所以我们的发力点是解决这个痛点。第三类是孩子成长照片记录工具,如小时光App 等,和教育并无太大关联,和我们最终要导向的用户认知也不一样。

H:非常感谢,首期嘉宾叮当派创始人童鹭榕为我们带来叮当派的《一日一鉴》,让我们一起关注孩子教育问题,让父母对孩子因材施教、收获新的指南,祝愿所有孩子能够快乐成长。当然,我们也了解到叮当派已经有近千万元的Pre-A轮融资,祝我们的叮当派发展越来越好,造福更多的父母和孩子。



Link+:


童鹭榕,出生于艺术世家,从小成长在美术馆里;复旦大学毕业,拥有十年的金融行业工作经历、两次创业经历;第一次创业,基于从小耳濡目染的艺术修养,创建了类似国外的art.com艺术衍生品网站;第二次创业,开始关注孩子教育问题,创立了叮当派。

叮当派,2015年诞生于上海国际社区,从亲子活动社群成长为一个儿童家庭教育指南品牌,受到近百万个华人家庭的关注和喜爱。立足国际经典教育理念,叮当派致力于培养拥有创新力的未来世界文化领袖。针对3—10岁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叮当派以指导家长“How to do”为源头,提供有用、有趣的家庭场景化指南及配套服务,包括Q&A家长指南、专家沙龙讲座、亲子集训营、亲子节目及创意衍生品等,与关注孩子成长教育的父母一起,打造一个亲子文化教育生态圈。


联系我们
欢迎洽谈内容、广告等各项合作业务
投稿邮箱:hdkj_sh@163.com
投稿热线:021-53080015
服务热线:021-53082351

2021年11月刊

电子刊物订阅渠道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上海《华东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26464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847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