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详情
前瞻布局, 推动产业跨越式发展
《华东科技》     发布时间:2018-07-19 13:54:48.0    

王 曦 院士

荣获上海市科技功臣奖

如果说林国强院士身上代表了科学家的韧劲,此次科技奖励大会另一位获科技功臣奖的王曦院士身上则是完美展现了科学家的眼界与谋略。

王曦院士长期致力于载能离子束与固体相互作用物理现象研究,并将其应用于高端集成电路衬底材料SOI(Silicon-on-insulator)的开发,解决了我国急需的航天电子器件的“有无”问题;随后基于这一核心技术创建了我国唯一的SOI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上海新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实现了我国SOI材料的产业化,推动了我国微电子材料的跨越式发展。他是我国高端集成电路衬底材料的主要开拓者和领军人物。

SOI技术被称为“21世纪的硅集成电路技术”,王曦1987年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后,一直从事相关研究,可谓三十年磨一剑。2016年2月,搭载了SOI芯片的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该芯片可以预防卫星的“大脑”形成“脑血栓”。空间辐射会对卫星造成影响,王曦团队制备出的国际一流的SOI晶圆片,解决了这一问题。2001年7月,王曦提出把这一技术推向市场,成立了上海新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仅用了5个多月,就建成了我国第一条SOI生产线。这引起了美国硅谷《半导体商业新闻》的注意,他们惊呼:中国出现了一个现代化的SOI工厂。该项技术在2006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除了在空间的应用,上海微系统所还在2015年研制成功了当时世界最高集成度的SOI硅光芯片。

王曦喜欢下围棋,因为只要善于谋篇布局,做的“势”就会越来越大。在推进上海半导体产业发展这盘“棋”时,王曦一直在应势布局。

我国每年要花费2千多亿美元进口集成电路,价值远远超过原油进口。就集成电路制造而言,我国一个月要消耗几十万块硅片,能自主提供的仅仅几万片。目前全球仅欧美日韩的五家企业有能力量产12英寸大硅片,我国市场完全依赖进口。缺少这一材料,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就还只是停留在中低端水平,成为“中国制造”之痛。审时度势之下,2013年6月,王曦和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博士共同建言,在上海启动12英寸大硅片的研发。为填补这一产业空白,上海新昇科技有限公司于2014年6月成立。仅用一年多的时间,上海新昇就完成厂房建设和设备安装。2016年,上海新昇拉出国内第一根12英寸高质量晶棒,2017年下半年大硅片量产,销售近10万片。

每一次布局“落子”,都是对行业的深刻洞察。硅光子,最早可用于光通信,现在可用于无人驾驶。2008年很多人并不看好这一方向,在经过调研之后王曦予以坚定投入,如今这一平台成为国际上第三个专用的硅光子工艺平台;传感器是物联网技术中重要而又薄弱的一环,于是专注传感器芯片的矽睿公司应运而生;以往从实验室成果到量产,中试是一道“槛”,于是国内首条全球领先的8英寸“超越摩尔”研发中试线启动运营,助攻创新研发;去年因存储器涨价,国内很多企业遭受损失,于是主动布局下一代产品磁存储器芯片技术的研发。

上海硅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李炜与王曦共事20年,对其运筹帷幄能力敬佩不已。2001年王曦带领6个博士创立了新傲公司,当时的家底是1300万元,现在的市值是13亿元,增加了100倍;2014年,全世界的硅片处于亏损低谷,王曦带着团队为新昇公司的融资“差点跑断腿”。如今新昇公司月产数万片300mm硅片,预计明年的产能翻倍,未来几年将提升到月产100万片;2016年,占有全球高端硅材料市场70%份额的法国公司Soitec,由于副业经营不善濒临破产,王曦看中其硅材料的生产能力,由上海硅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对其参股。当时的股价成本是9.2欧元,现在最高时涨到了70欧元,投资回报率达600%。另一家全资收购的芬兰公司Okmetic,去年则取得了最好的盈利水平,未来三年它的规模将扩大一倍。去年4月,上海硅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聘请了“半导体领域最厉害的人”、美国MEMC电子材料公司前首席执行官Nabeel Gareeb先生,可谓大手笔。

2017年9月26日,张江实验室正式挂牌成立,王曦担任张江实验室主任。刚接到这个任务,他就赶赴美国和德国的国家实验室学习考察。这两天,他又忙着和法国国家实验室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张江实验室初期拟采取“1+2+1”的布局:“1”指光子科学大科学设施群及相关基础研究;“2”指生命科学、信息技术两大攻关研究方向;“1”指生命科学与信息技术交叉方向——类脑智能。

不仅仅是王曦院士,要攀登科研的高峰,更要将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是科学家们不懈的追求。

上海交通大学刘亚东等完成的技术发明一等奖项目《架空输电线路智能化关键技术及装置》就攻克了输电线路故障智能诊断、输送容量动态评估及运行状态准确评估等科学难题,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通信技术和决策支持技术实现输电线路的高效和可靠运行。项目研制的产品已在15个省市的400余条输电线路和500余座变电站推广应用,并通过USi公司将动态增容技术推广至北美、南美洲、欧洲、亚洲等25个国家和地区。项目研制的相关产品3年新增销售额6.11亿元,新增利润2.43亿元,已经成为上海、山东等地电网故障处理和迎峰度夏储备容量校核的重要工具,推动了智能输电线路相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严云福等完成的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装卸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建成了国际首创的自动化码头试验基地,研发了国际先进的自动化码头成套装备及系统。2007年以来,创新研发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装卸设备与系统先后出口到北美、欧洲、澳洲、亚洲等集装箱港口;先后承担和参与厦门港、青岛港、上海港自动化码头装卸系统的研发和建造。上海振华重工成为世界唯一的自动化码头成套设备与系统的制造商和供应商。近三年自动化码头装卸设备与系统的新增产值108.9亿元,创汇13.7亿美元。

上海杰事杰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杨桂生的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聚丙烯高性能化技术及其在汽车轻量化上的应用》开发出具有“核-壳-壳”结构的纳米粒子双层微胶囊和超支化弹性体,在国际上首次制备出强度、韧性和流动性同时提高的高性能聚丙烯树脂,最终制备出汽车轻量化制件并大批量应用。产品性能超过各国外产业巨头,已广泛用于宝马、大众、通用、福特、比亚迪、江淮等知名车企的零部件。至2016年底,项目产品零部件为20余家主机厂近百个车型配套,累计装车3610万辆,累计减排491万吨。其中近三年,项目产品累计销售43.65万吨,新增产值61.11亿元,新增利润6.95亿元,税收2.40亿元,出口创汇1674.28万美元。

正是在这些科学家的努力下,我们的“中国制造2025”未来可期,登高方能望远,我们深信唯有运筹帷幄、提前布局,才能决胜于未来!


(本部分内容整理自上观新闻)


联系我们
欢迎洽谈内容、广告等各项合作业务
投稿邮箱:hdkj_sh@163.com
投稿热线:021-53080015
服务热线:021-53082351

2021年11月刊

电子刊物订阅渠道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上海《华东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26464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847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