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详情
营造生态, 上海科技创新集聚与辐射作用不断增强
《华东科技》     发布时间:2018-07-19 14:02:03.0    

科学研究从来不是孤独的事业,要想百花齐放、争芳斗艳,需要一个城市营造适合科研与科创的生态,未来的科学之城需要的也是这样海纳百川的气魄。

本次获上海市科技功臣奖的林国强院士和王曦院士是上海科技工作者的突出写照,他们的科研生涯体现了不忘初心、孜孜以求、潜心研究、只争朝夕的精神;体现了基础研究工作对应用研究和产业转化的强大支持,前者已成为后者的强大源泉和基础;创新产业链正在不断完善,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的过程变得越来越畅通。

2017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展现出产学研合作密切、跨地域协作显著的格局,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的所有268个项目中,有180个是由多个单位合作完成的,占比67.1%,超过了2016年度的57.7%;有161个项目由不同性质的单位合作完成,占比60.1%,超过了去年的49.8%;有98个项目有外地单位参与,比例达到36.6%,超过了去年的29.3%。所有749家完成单位中包括171家外地单位,占比为22.8%,超过了去年的22.3%。不同类型和地域的单位之间的协同创新越来越密切,上海科技创新集聚、带动与辐射作用不断增强。

孙毅教授和库尔特•赫尔曼•维特里希教授荣获国际科技合作奖,这两位外籍专家均为国际学术界知名专家,通过实质性的科研合作,有效促进了我国学术水平的提高、人才的培养和学科高地的建设。合作伙伴的学术地位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上海国际科技地位和影响的提升。

战略性新兴产业更是硕果累累,按照所属技术领域划分,本次奖励大会有46个获奖项目属生物与医药技术领域,占全部获奖项目之比为17.2%,继续处于领跑位置,体现了上海在这一领域的强大实力;有45个项目属能源与环境领域,占比16.8%;有38个项目属信息技术领域,占比14.2%;此外,还有许多项目分布在航空、电气、材料、土木、交通、农业、养殖等领域。获奖项目的分布同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布局高度契合,展现了上海科技创新对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力支撑。

获得高等级奖项的项目中,一部分涉及大飞机、航天遥感、卫星、深潜器、极端环境机器人等国家战略任务,上海科技界通过自主创新,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懈努力攻克了系列科技难题,有力支撑了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

从重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到环境污染的防控和治理,再到生态和资源的修复,一批获奖项目通过高新技术助力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有效提升民众生活体验。

2017年度共有7个科普项目获科技进步奖,其中包括2项一等奖和3项二等奖,是近三年的新高。其中一等奖项目分别是“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丛书和《急诊室故事》医学科普纪录片。上海科普工作在全国独树一帜,成效显著,在传播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启迪科学热情,提升科学素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7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在知识产权产出质量和数量方面均较2016年度有新的提高。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共发表了2051篇SCI或EI收录的论文,同比增长了30.2%;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三大奖获奖项目累计获得授权国内发明专利2208项,同比提高了24.6%;获得授权国际专利数130项,同比提高了39.8%。这些变化一方面体现了上海科技创新实力和成果的增长,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上海创新主体保护和利用知识产权观念和成效的增强。

2017年度所有获奖项目的749家完成单位中,企业占358家,占比47.8%;牵头单位中,企业达到89家,占比33.2%。在企业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89个项目中,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包括股份制)、外资企业(包括合资)的比例分别为56.2%、29.2%和14.6%,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显著。

在2017年度的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的所有268位第一完成人中,年龄在50岁以下的中青年科学家占比57.8%,40岁以下则有17.9%;获奖项目的所有完成人中,这两类人员的占比分别为77.2%和44.3%。另外,女性科技工作者的表现也可圈可点,在268个获奖项目的第一完成人中女性有35位,占15%;在三大奖的所有完成人中,共有女性467人,占比26.1%;上海科技人才辈出,获奖者年龄结构年轻化。

上海科技奖励大会

现场图



联系我们
欢迎洽谈内容、广告等各项合作业务
投稿邮箱:hdkj_sh@163.com
投稿热线:021-53080015
服务热线:021-53082351

2021年11月刊

电子刊物订阅渠道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上海《华东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26464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847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