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详情
科普社会化发展的国际实践 及经验借鉴研究
《华东科技》     发布时间:2018-07-19 14:19:10.0    

>> 本文在论述科普社会化发展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分析科普社会化发展的内涵,通过总结国际上科普社会化发展的基本情况和运作机制,提出对促进我国科普社会化发展的启示及借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讲话中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一般而言,科普是指利用各种信息传媒媒体及手段,以社会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介绍和传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从本质上看,科普属于社会公益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科普被看成是一种社会教育,是社会主义文化普及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科普则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规定由各级人民政府领导科普工作,由此确定了科普工作的“官办”性质。长期以来,我国科普工作形成的是“管办合一”的政府主导模式,政府部门依靠行政体系、运用行政资源、采用行政手段,自上而下地“管”科普、“办”科普,许多科普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行政化”色彩浓郁,完全依赖政府投入,投入渠道的单一性导致了科普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在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过程中,要求形成真正理解科学、积极支持创新、勇于投身创新的社会共识,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活动的肥沃的文化土壤。同时,在上海城市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公民意识深深地扎入整个社会,广大社会公众积极支持和主动介入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不仅注重生活方式的科学性,而且强调营造科学的社会氛围,对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充满期望,对层出不穷的科学新发现和新发明十分关注,对严肃的科学议题持有更加理性和开放的态度。在新的时代,科普工作要更加突出其社会性、群众性和持续性的特点,要求更加主要地运用社会化、群众化和经常化方式,充分利用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媒体,广泛渗透到各种社会活动之中。因此,科普社会化发展是科普未来发展的“常态”。

目前,学术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对科普社会化发展的内涵有不同的认识。一般认为,科普社会化发展是发挥政府与社会组织、社会公众合作协同的力量,使科学传播、科技教育、科普场馆建设等不断向全社会渗透,在满足社会公众贴近生活、多样需求的科普服务中,使科普无所不在、触手可及、随心而动、润物无声,更好地营造具有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社会氛围。


科普社会化发展的国际实践

分析国际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科普社会化的实践,科普社会化发展的基本特征可以概况为:资金多元性、交互体验性、人员志愿性、链接网络性。


资金多元性


旧金山探索馆(Exploratorium)由奥本海默于1969年9月创办,2013年4月新馆建成开放,建筑面积约30658平方米,展览面积10219平方米。被《美国人科学月刊》誉为“全美最棒的博物馆”,5次荣获国际数字艺术与科学院(IADAS)颁发“威比奖”。旧金山探索馆的活动经费持续得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艺术基金会、国家人文基金会、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支持、旧金山艺术中心和酒店的税费资助,以及旧金山的儿童、青少年和他们的家人、加州海岸保护协会(California State Coastal Conservancy)和许多基金会、公司和个人的资助。2017年,旧金山探索馆预算为4800万美元,获得捐赠5500万美元。

加拿大文明博物馆于1989年开放大众参观,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之一,馆内以动态的声光与静态的模型交错展示,达到教育、娱乐与休闲的功能。加拿大文明博物馆由The Museums Act公司建立,同时受其监督财务运作以及把控运营流程。The Museums Act公司负责博物馆的财务管理,以及日常的管理运作活动。该博物馆在网站上公布与公司及私人合作的方式,寻找运营商共同维护博物馆的运作,既能够加大公司的宣传力度,也能够吸引更多人来参观博物馆,同时,为博物馆提供资金运转,以促进该博物馆良好的发展。

在旧金山探索馆和加拿大文明博物馆的运作模式中,资金筹集更多的是吸引纳入学校、各类机构乃至商业公司的合作,实现资金多元化,既能够保证日常运营的平稳运行,避免科普活动的资金短缺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有益的科普活动,也能够消解单一化主体依赖资金带来的弊端,增添科普活动运营的多元性。


交互体验性

安大略科学中心由安大略地方政府耗资2300 万美元兴建,1969年9月建成开放,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展厅面积17000平方米。共设有儿童乐园、太空探索、创新中心、人体极限、地球环境等九大展厅。安大略科学中心强调通过大量互动展品,让参观者在动手参与、亲身体验的乐趣中感悟科技知识,注重为参观者搭建进行创新思维和科学对话的舞台,并进一步将发展理念聚焦为三个角色担当:第一,充满活力的科学体验的发明者,强调创设体验情境,让参观者亲身体验到科学的发展与革新,致力通过挖掘日常生活中最引人入胜的科学议题研发科技展品。第二,科学中心全新模型的创新者,强调将“互动性”作为永久特征,鼓励参观者积极参与互动,激发求知欲、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第三,青少年身心培育方案的领导者,强调在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和创新技能方面的突出作用。设立韦斯顿青年创新奖(the Weston Youth Innovation Award),每年颁奖鼓励14-18岁青少年分享自己创新想法。

除博物馆的活动让公众参与其中外,近年来还出现了一种更为灵动的方式——科学咖啡馆。科学咖啡馆起源于英国,首场活动于1998年在英国城市利兹举行,逐渐发展为定期活动,吸引感兴趣者参与,它是一种非正规的,但比正式的讲演要更容易接近的科技论坛形式。活动通常选址酒吧和餐馆,一般先是小型讲座,然后小酌一番,稍事休息后进入公开讨论阶段。科学咖啡馆活动的参与者大多接受过大学教育,或至少对某一主题抱有强烈好奇心。一些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专业大学毕业生,是构成科学咖啡馆数量增加的主要力量。但是对于演讲者来说并不要求听众具备科学技术知识,任何人只要有兴趣都可以参加。科技咖啡馆所探讨的问题涉及所有和科学技术有关的课题。曾经讨论过的话题包括艾滋病、生物的多样性、癌症、密码破译、意识、达尔文主义、生态学、进化、极限生命、转基因生物、全球变暖、不育症、纳米技术、科学普及、体育中的科技、超导体等。所有的科技沙龙项目都包含有听众的建议。科技咖啡馆不从所举办的活动中赢利或是向讲演者付费,只是为公众了解和更多地参与科技活动所组织的公益论坛。

不管是博物馆所举办的科普活动还是团体自发举行的自由化科普活动,都在注重让参观者或参与者参与其中并且充分体验,感受到活动的魅力,在参与中体验,在参与中感知,加深对科普内容的印象,强化科普实效,真正做到科普活动互动化、情景化、生活化。


人员志愿性

爱丁堡国际科技节始于1989年,由爱丁堡市议会和苏格兰行政院发起,是欧洲乃至世界上最大的科技节之一,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科技的公众庆典活动。爱丁堡科技节每年3月底至4月初举办,为期两周,各种亲子活动、面向成人的学术演讲、科学秀和工作坊遍布整个城市,旨在通过视觉、味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刺激,鼓励公众用科学的眼光了解生活的世界。爱丁堡科技节每年增加的全新活动,比如年轻科学家的演说、科学秀、工作坊等。这些活动都会由志愿者参加,他们有两种途径产生,一是邀请,二是报名自荐,网页留有报名方式。对于志愿者,爱丁堡科技节有自己的筛选标准,一方面科技节会在世界范围内挖掘有趣的科技传播者,邀请他们参与活动充当志愿者;另一方面也会对自荐者进行考察。

美国科学与工程节始于2010年,举办地点在美国华盛顿特区。每两年一次,固定在4月举办,为期2天左右。活动主旨是普及知识,着眼未来,激励年轻一代热爱科学和工程。目标受众为学生、普通公众、科学界与产业界人士等。活动形式有科技讲座、科教演示、观影会、音乐会、科教展览、现场表演、科技竞赛等。该科普节展出的内容丰富多彩。从触摸北极冰块了解气候变化,到用天文望远镜观看木星及其卫星等,令人应接不暇。在展位中很多都是志愿参与的专业科技和工程人员,他们用多种模型耐心地向观众讲解科技和工程知识,并回答问题。生动的演示、动手活动与现场互动,成为科学节最吸引孩子的地方。比如,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宇航员向观众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孩子们还可以自己动手建造简易水下机器人,实地学习科技、工程知识。

在科学节中所体现的不仅仅是公众参与,并且工作人员更多是被科学节活动魅力吸引而来的志愿者。人员志愿性,一方面,使得科普活动更加贴近公众,加强与公众之间的联系,通过志愿者更好地了解真实的科普需要,增添科普内容的亲民性、趣味性和大众性;另一方面,通过对于志愿者的事前筛选和培训,更加促进科普活动的广泛化,增加科普活动的深入化。


链接网络性

《Sky & Telescope》杂志以俱乐部的形式,传授关于天文方面的科技知识,该杂志是由查理•费德勒和他的妻子海伦•斯宾塞•费德勒创立,于1941年11月首次发行。目前,该杂志由商业公司F+W传媒公司主办。该杂志的在线网站(http://www.skyandtelescope.com/)提供大量的科普文章,同时,通过提供在线目录,集中多个问题逐一解答,提供在线打印的功能,还有多种免费电子书目的下载,使得天文爱好者能够了解更多知识。由此,通过提供杂志订阅服务和提供网络社群,聚集大量天文爱好者,搭建一个天文爱好者交流、解答和互动的平台。

旧金山探索馆的官方网站是世界上第一家成立的科技博物馆类网站,其独立资源包括大量基于实体馆活动制作的大量音视频资源。它拥有自己独立的视频制作中心,通过观众、科学教师、职员等多角度,针对实体馆已有及即将上线的展品、教育项目和培训活动,采用预热、直播、后期汇总等方法进行动态视频展示,积累了大量的集独特性、科学性、趣味性及艺术性于一体的网站原创内容。截至目前,呈现25000页内容,每月有100万名左右的观众浏览。

当前互联网技术发达,全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免费获取知识,得到信息,由此,科普活动更加应该借由互联网的优势从而提高自身宣传力度。上述案例中的天文杂志与旧金山探索馆,都是利用自身网站主页,展示展品,宣传活动,传递知识,通过网站加强了与受众之间的关联,增加了公众对于科普知识的黏度,利用文字、图片、视频和音效等多种载体来链接资源、加强互动、融入生活,增强科普活动的吸引力。


引导公众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第一,加强与多方机构合作,接受多方资金,以获得更为充裕的资金,更加广泛的宣传以及更加丰富的项目活动。国际上大部分科普场馆与基金会、企业、大学以及研究会等开展合作,一方面,能够获得充足的资金,维持整个公益活动的运转,资金多元化吸引资本注入的同时也吸引了更多方面的目光,扩大参观者的来源;另一方面,实现活动主体多元化,加强多向合作,建立广阔网络,多点结合,多方运营,维持共同发展,实现社会责任和使命。

第二,以面向公众为主导,加强项目参与度,引入公众参与其中,不断思考增强自身吸引度,增强趣味性和新颖性。许多科技场馆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的现代传播方式,加强与参观者的沟通交流互动,增强体验式活动,使得公众能够在参与活动中,切身感受到活动乐趣,从而持续关注,积极参加,深入参与,增强活动与公众的黏度。

第三,将科技融入科普活动的发展。一些科技场馆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拓展网络链接,发挥当下新媒体和自媒体的优势,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大V账号、今日头条账户等平台优势,借助热点,吸纳焦点,聚焦目光,加强与公众的链接,从而形成良好互动,促进整体科学传播能力的提升。引入现代科技,利用VR、AR等技术,实景化科普活动,从而加强公众对科普内容的体验感,深化记忆,真正做到科普活动宣传科技,科技融入科普活动。

第四,科普活动需要具有社会责任感,以社会需要为导向,面向公众,为传播科技知识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国际上许多科普活动直接面向公众,所设立的活动目的以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于科学知识的体验、探索和发现。设立相关奖项或者竞赛,吸引青少年参加,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对青少年进行兴趣驱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提高动手能力和协作精神。激发参与人员的志愿性,使得公众自发融入加入到科普活动之中,各项科普项目提供自愿报名渠道,以促进更多的公众参与其中,使公众能够有机会展示自身在科学领域的发明和发现,鼓励公众积极探索科普活动,充分发掘公众自身的科学能力。各具特色的科技活动,引导对科学技术有兴趣的公众逐步从入门到高阶了解学习科学知识,激发其自主地探究科技领域。


(本文作者王旗就职于沪杏科技图书馆、作者戴颖就职于华东理工大学)


联系我们
欢迎洽谈内容、广告等各项合作业务
投稿邮箱:hdkj_sh@163.com
投稿热线:021-53080015
服务热线:021-53082351

2021年11月刊

电子刊物订阅渠道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上海《华东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26464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847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