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详情
上海科研院所开放式创新的实践模式
《华东科技》     发布时间:2018-08-20 13:55:18.0    

开放式创新是指在开放环境下,以吸收外部创新思想、提升整体创新能力为目的,以创新资源的跨边界流动为主要特征,以良好的创新氛围为主要文化支撑,各创新主体间基于创意产生、研发立项到市场化应用的创新全过程交互竞合形成的创新生态系统。


上海科研院所开放式创新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要推进协同创新,健全创新服务支撑体系,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维护好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技术集成化趋势推进科研院所开放合作

开放协同创新是大科学时代知识生产组织的新方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技术的复杂性和集成性日趋提升,技术创新对于大跨度知识和技术整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解决产业创新需要驾驭和集成多领域知识和技术,院所研究同工业研发结合越来越紧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研发机构在研发单元设计、知识体系建设、研发资源配备逐渐走向集成融合和交叉,需要联合跨领域的专业人才。


中小企业的技术需求需要联合开发

中小企业的技术需求强烈但自我供给不足,产品技术和工艺越来越复杂,技术需求呈现定制性和集成性特征,普通高校和科研院所往往专业有余,集成不足,且技术储备同产业现实需求尚有距离,很难为中小企业提供充分的技术支撑和技术服务。对于那些不具备独立研究与开发能力的中小企业而言,共性技术研发机构将是它们技术创新的最重要和最理想的依托力量。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原创关键技术的供给缺乏。


国家科研计划立项要求

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后,整合形成五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内容涉及多学科、跨部门和跨行业,科研院所独立承揽完整项目的难度增加,院所下属的课题组更加难,必须组建跨学科、跨单位、跨行业研发团队。


科创中心建设的需要

科创中心22条明确要求“对前沿和共性技术类科研院所,建立政府稳定资助、竞争性项目经费、对外技术服务收益等多元投入发展模式。探索建立科研院所创新联盟,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府为支撑,组织重大科技专项和产业化协同攻关”。


科研院所建设的需要

目前上海科研院所从科学到技术的研发阶段,技术到产业化的市场阶段,都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资源统筹的开放式创新,能够把政府的主导作用、市场的基础作用、院所高校以及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以市场价值和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资源集聚整合、优化配置,并最终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德国已经用了10年的时间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从产品描述到生产工艺描述,为实施工业4.0战略奠定基础。我国政府需要建设一批功能性的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解决好资源孤岛问题,为所有创新创业者提供协同创新服务。



上海科研院所开放式创新的典型实践模式

联合研发——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

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53年,聚焦前沿技术、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突出应对国家和行业需求的两大功能影响和支撑,在开放式创新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

一是建立技术创新联盟。联盟包括4所高等院校和32家电机生产企业、材料及配件生产企业及用户共同组成,打破了电机与系统一直割裂开展工作的局面,突破产业发展瓶颈。以电机及系统节能技术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建立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持续发展机制,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模式,加快产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速度,显著提升联盟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目前已发起高效节能型螺杆压缩机异步电机机组、高效节能型螺杆压缩机永磁控制系统、高效节能双吸泵机组、高效节能变频调速双吸泵机组(包括变频电机、变频节能控制装置及高效双吸泵)5个系列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实施工作,促进了中心的成果转化和行业交流,引领行业整体技术进步。

二是产学研开发。共组织成立15个高效、专用电机联合设计工作组,吸引宝钢、云南铜业和国际铜业协会、华北电力大学、西门冲片、山东华力等材料、模具、配套件上下游企业、行业骨干企业、高校、研究院所等400多家次参与产品的联合设计,已建立了良好的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和成果转化的开放型技术交流和合作机制。

三是技术入股。公司以技术

入股与行业企业联合建厂,本公司

可提供建厂规划、工艺设计、产品开发等服务。

四是联合开发。中小型电机产品系列规格多、设计难度高、资金投入大,行业内企业很难独自面对技术创新及产品更新换代。针对这一问题,在行业新系列产品开发和共性技术研究过程中,电器科学研究所采用了“联合开发”模式,组织行业骨干企业积极参与新产品联合开发,并已逐步成为了行业产品更新换代、科技攻关及工程化推广模式。其具体运作模式如下:

由电科所负责总体设计,行业企业参与模具、工装制作及样机试制,并对样机进行统一的测试、验证,最后由本公司形成全系列成套的工艺、技术文件、标准等,并向参与企业进行技术转让及推广。联合设计模式对行业有较大的影响。不但降低各电机制造企业开发新产品的成本,缩短开发周期,快速得到最先进的技术;也最大限度地实现成果快速转移和大面积的产业化推广,带动了大批制造企业的技术进步。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农科院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通过加强横向联系,有效整合各方创新优势、人才优势和市场优势,在技术研发、产品制造、示范应用等方面开展协同创新。

1)院 — 区协同创新模式

农科院与区农委、农业技术

推广中心、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农业行政机构合作,以农科院

科研团队为创新核心,区农业行政机构为成员,围绕各区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从新品种推广、新技术集成示范、技术培训、人才交流等多角度多层次共同推进区域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如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与金山区、奉贤区、浦东新区、崇明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针对导致上海地区生猪死亡的原因进行取样调查和原因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为最终形成符合上海地区生猪养殖实际的综合生态防控集成技术体系奠定坚实基础,为生猪养殖业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根据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总体布署,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农科院分别与崇明和金山区联合共建了“上海崇明生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上海(金山)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形成与区之间长期化、制度化的创新模式。与奉贤区签定了农业科技战略合作协议,结合奉贤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和重点技术需求,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共同推动奉贤都市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与创新。

2)院 — 院/校协同创新模式

农科院与其他农业、生物、遗传等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合作,集聚优秀科研人员,共享知识与实验器材、信息,形成创新合力,共同攻关。

农科院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共同针对农产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与分型溯源关键问题开展研究,开发农产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方法,建立上海地区农产品中主要致病菌的菌种库,构建致病菌在不同环境中的消长动力学模型,对农产品中的致病菌进行风险评估,推测致病菌污染农产品的关键点,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

3)院 — 企协同创新模式

农科院或独立,或联合其他科研机构,与完全商业化、市场化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村合作社、种子公司等合作,创新动植物新品种,探索新的产前、产中、产后关键技术,由企业建立示范,进行转化推广,从而为大规模商业化生产铺平道路。

农科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为核心创新团队,上海弘阳农业有限公司、上海多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上海静捷蔬菜专业合作社为合作伙伴,开展绿叶菜采后保鲜关键技术集成示范,建立采后贮藏及保鲜技术体系,减少绿叶菜采后损耗,延长其贮藏保鲜期,保障市场有效供给,解决菜篮子保障工程中的薄弱环节,带动菜农增收,提升企业效益,满足民生需求。

4)创新联盟协同创新模式

创新联盟模式下,农科院不再局限于某个科研创新项目,或某个阶段性目标,而寻求与区域内多个不同创新实体长期合作,形成长期的、专注的合力,集聚创新资源,共同研发并推广新动植物品种。

农科院与光明食品集团签署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合作协议,围绕建设研发平台、开展规划研究、强化创新人才激励、聚焦实施重点项目和挖掘智库合作等开展合作共建。

以农科院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核心科研团队,结合11家食用菌生产企业、农业合作社,以及两家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创建了“上海食用菌高效生产和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平台和人才队伍,通过聚合跨企业、多学科领域的研究力量,形成了科研单位及企业的紧密合作,以上海食用菌产业发展科技需求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攻克瓶颈技术的能力,显著提升了上海食用菌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水平。


平台创新——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

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于2012年8月,以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与服务平台为载体,以实施重大科研项目为抓手,广泛吸引社会力量结成创新伙伴,有效发挥在组织协调、资源配置和集成创新等方面的优势,建立了研发类、中试类、服务类、示范类等12个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创新服务平台,在项目发现层面、组织层面及转化层面组织各类创新机构实施“创新伙伴计划”,坚持推动技术开发和市场需求相结合,开放和吸引各方创新资源构建国际协同创新网络,牵手了46家国内外创新伙伴机构。

自从2012年8月创立以来,产研院在信息通信、体育医疗、新能源,智能制造四个行业领域开展了开放式创新活动。创新的形式主要有四种:一、产研院少数自聘人员进行创新工作;二、在中心业务和原有业务的基础上继承发展,更多的人员兼职进行创新工作;三、创新合作伙伴(如:小联盟、轻工行业协会)针对某些行业集中业务,产生以项目为联系的开放式创新合作方式;四、建立新的机构,内设部门级别的研究中心,如卫星导航联盟等,其成员以兼职、专职、聘用专家的形式组成。开放式创新四年来,共产生了50多个团队,也有些实体孵化项目,如:浦东公交APP、建交委合作的一些项目。

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突出开放联合的理念,实现“技术前导”和“产业后端”的纵向衔接。通过高校、院所研究力量的有机结合,通过建立产业联盟等形式,理顺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技术产业化的创新链条,实现产业创新全过程的纵向衔接,有效扭转现有转制院所研究力量薄弱、研究资源浪费的不良局面,逐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立足上海全市进行布局,不拘泥于一个单位组织或一个系统,通过顶层设计、协调联动,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和谋划,突破传统体制机制对创新资源的束缚,建立一个协同创新、柔性链接、没有围墙的机构。产研院所有研发资源对外开放,通过合作研发或技术服务等方式联动社会其他资源。


上海模式总结

以项目研发为导向的合作创新模式

该模式以科研院所与其他研发机构针对某类任务(纵向科研任务、或者市场横向任务)以项目进行合作研发,具体表现为双方的科研人员共同参与项目研发,双方或多方共同进入整个或某个阶段的开发过程,属并行式开发;市场驱动和技术驱动兼有;主要从事技术含量较高的合作研发模式的项目,任何一方都难以独立完成;其优势在于较好地体现了优势互补效应,结合度较高,抗风险能力较强,风险机会较小。合作研发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合作伙伴的正确选择、风险责任的明确划定、利益分配的合理安排。

以共建平台为导向的合作创新模式

科研院所与其他研发机构共建、共享研究平台。具体表现为通过多种途径促使各方优势资源的有机结合,共同研发新技术,提高各方的核心技术和竞争实力,是一种长期型的战略平台。其特征有表现为学研结合通常伴有较长期的合作关系;双方在技术、人力等条件上相互依赖和互为补充;双方有共同的发展战略和利益目标;双方之间的权、责、利关系较为明确,能够体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其优势在于这个多维、开放式的平台能够很好地实现学研两者之间的协同研发;信息传递速度快,沟通及时有效,学习能力强,组织冲突少;同时,这种合作模式的抗风险能力很强,共赢度高,持续时间长。

(本文作者均就职于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文章系上海市软科学研究计划《上海科研院所开放式创新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编号:16692109503)


联系我们
欢迎洽谈内容、广告等各项合作业务
投稿邮箱:hdkj_sh@163.com
投稿热线:021-53080015
服务热线:021-53082351

2021年11月刊

电子刊物订阅渠道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上海《华东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26464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847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