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详情
孵化器之间的发展 不平衡由谁来打破?
《华东科技》     发布时间:2018-09-19 09:30:52.0    


“建立纽带模式,带动西部孵化器走向科技创新的新征程”


现如今,我国各区域孵化器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日益明显,数据统计显示,在科技创新方面,东部地区平均拥有高新技术企业98.2家,规模以上的企业研发经费支出更是西部地区的3.8倍和5.6倍;在专利申请方面,东部地区年度PCT的专利申请为2229件,远胜西部地区。可见在科技研发力量与成果转化方面,东西部地区差距明显。显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全国开发区尤其是国家级高新区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如何解决这种不平衡”成了一道难题。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联络处副处长朱文龙认为“应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待这种差距”。他指出,由孵化器发展水平之间的落差所形成的梯度效应,可以为全国孵化器之间深化区域合作提供巨大的空间和潜力。

事实上,当孵化器的数量越来越多时,国内已经有一些孵化器选择“迈开双脚走出去”,开始与异地城市的孵化器展开合作,通过品牌输出、共建创业园、众创空间的方式,搭建起城市之间的“创新走廊”。

作为全国最早一批的国家级高新区之一,漕河泾开发区在近年率先“迈开双脚走出去”。2017年,漕河泾开发区便与柳东新区展开了初步合作,在之后的一年中,围绕着“理念互动、项目对接、品牌输出、资本合作”等方面,双方在经济、贸易、科技、文化、金融、人才、教育等领域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

时隔一年,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科技创业中心与柳州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签订了创新创业领域的品牌使用协议和顾问协议,在柳东新区设立“上海漕河泾柳东创新创业园”,打造以柳东新区产业为特色、以漕河泾园区“双创”管理模式为主导的科技创新创业园区。

对于漕河泾开发区与柳东高新区的合作,朱文龙表示,通过合作可以扩大园区整体发展的空间,形成梯度增长和持续增长的动力。这种合作对中西部而言可以积极承接发达地区或者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有效利用产业转移带来的资金、技术、品牌市场形成新的增长点,同时对东部地区而言,通过共建合作,推动区域合作转移,可以优化东部地区存量空间,为产业布局提供余力。

值得一提的是, 双方的合作是在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间展开的,并且它们同属国际科技园区协会会员IASP的行列,可见此次合作不仅是“国家队”之间的携手共建,也是IASP成员之间的“深度对话”。

其中,漕河泾开发区早在1991年就被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关于公布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016年度考核评价结果的通知》中,作为创新载体的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科技创业中心获得了A类孵化器的评定(在全国863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中只有140家获此资格),并在上海地区中位居前列。此外,根据国家开发区考核的最新排名,漕河泾开发区位于29家开发区的第一梯队,更加耀眼的是漕河泾开发区位居全国前五名,漕河泾开发区是全国经开区的排头兵。尤其是近年来在商务部的指导下,漕河泾开发区承担了产业转移促进中心和长江经济带国家经开区发展联盟理事长单位等相关工作,正通过这种模式源源不断地将漕河泾的先进管理经验、运营品牌和理念、招商引资的资源,产业转移的项目介绍并对接到全国各地。

另一方面,作为柳州创新驱动的重要引擎,柳州高新区于2010年经国务院批准由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关于公布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016年度考核评价结果的通知》中,作为创新载体的柳州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获得了B类孵化器的评定(在全国863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中仅有347家获此资格)。同时,柳州高新区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发展的三个新区之一,也是柳州市“一号工程”和实施“再造一个新柳州”发展战略主战场。

这种由第一梯队孵化器引领发展的“纽带模式”,是推动科技创新展开新布局的主要动能,也势必成为东西部合作的亮点和标杆。

对此,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发展总公司董事长桂恩亮谈道:“我们通过建立纽带模式,重点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打造承接产业转移以及向周边辐射的示范区域,并将通过探索漕河泾柳东东盟国家园区的产业与科技合作,搭建国内企业走出去一站式服务平台,建立商务部产业中心、上海基地柳东分中心等方式,把漕河泾最佳实践带到创新创业园中。”

事实上,漕河泾开发区展开这样的异地合作已经不是初次。早在2008年,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与浙江省海宁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全面合作框架协议,与浙江省海宁经济开发区签署了缔结友好开发区协议。同年底,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海宁市人民政府和海宁经济开发区签订三方全面合作协议,正式启动漕河泾海宁分区的开发建设。

漕河泾海宁分区是上海与浙江率先开始的跨区域合作项目,也是漕河泾总公司第一个对外异地投资合作开发项目,通过异地联动投资,将拓展漕河泾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品牌梯度建设,为区内具有产业拓展和创新发展意向的企业完成产业基地调整,帮助企业实现梯度建设和发展的目标。目前,漕河泾海宁分区共累计引进各类项目49个,出让土地2066亩;其中世界500强企业1家,主板上市企业1家,已通过高新技术认证的企业7家。2017年,漕河泾海宁分区在2017首届国际科创园区(上海)博览会上荣获“优秀科创园区奖”。

除了漕河泾开发区之外,各个区域的孵化器也相继展开了对接和合作。通过响应“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战略号召,常德与万有引力(北京)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正式就合作事宜达成了协议。根据协议成立了常德科创未来(北京中关村)智造中心,为常德市提供专业的异地孵化招商服务、企业导师服务、数据监测支持、资本市场服务及其他扶持服务。

常德市通过协调推进异地孵化招商工作,落户常德市柳叶湖清科基金小镇的万有引力(北京)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与常德市财鑫金控集团、常德市江北投融资公司共同设立了常德市信息技术产业基金,探索性地提出按照“孵化+基金+园区+招商”的思路,将万有引力公司正在拓展的城市异地孵化招商业务与常德市“对接北上广”的理念相结合,打造了一个具有创新性和突破性的孵化招商模式。

在另一个“战场”,高校也开始积极加入到异地孵化、跨区域合作的队伍中。2017年,上海同济大学与南浔共建了同济-南浔科创生态园,这是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设立的首个异地孵化器。

该园区孵化面积1600平方米,将依托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高端平台,定向孵化、招引符合南浔区产业发展方向的智能制造、节能环保、健康医疗等高新项目。目前,联泉智能、筑邦科技等8个项目已通过该平台与南浔区达成合作意向,其中,中呈科技已在南浔区落户并成功入选“南太湖精英计划”。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委书记夏坚定表示,科创生态园的建立,标志着南浔与同济大学在深化区校交流、实现优势互补、谋求合作共赢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孵化器之间合作正契合着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商务发展改革八大行动计划”中也明确要求实现开发区提升创新工程,创新区域间国家经开区合作模式。对于这样跨区域合作的意义,科技部火炬中心孵化器处处长陈晴认为,孵化器之间的合作是共建通过市场有序流动、实现东部带动西部、携手小康的重要保障。

那么,孵化器的“纽带模式”究竟是如何运作的呢?它将带来什么样的成果呢?我们将通过“漕河泾开发区与柳东高新区之间跨区域合作”这一实例,深度解码孵化器之间崭新的合作模式。


联系我们
欢迎洽谈内容、广告等各项合作业务
投稿邮箱:hdkj_sh@163.com
投稿热线:021-53080015
服务热线:021-53082351

2021年11月刊

电子刊物订阅渠道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上海《华东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26464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847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