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详情
开放创新,转化成果
《华东科技》     发布时间:2014-05-26 10:23:02.0    


开放创新的新趋势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授Henry Chesbrough在《开放式创新:新的科技创造盈利方向》一书中提到:开放式创新是指公司利用外部思想进行创新,特别是注重与合作伙伴一起创新,分担风险,分享盈利。“开放创新”是相对于“封闭创新”模式而言的。20世纪80年代以前,企业通用的创新模式是封闭式创新。封闭式创新的实质是封闭的资金供给与有限研发力量的结合,目的是保证技术保密、独享和垄断。然而,这种创新的模式也大大限制了创新的活力和效率,造成的不良后果主要有:大量的技术因过度开发或者与市场需求相脱离而被束之高阁、不能获利;因局限于既有的组织资源、知识和能力,企业不能应付快速变化与新兴的市场;企业内部不断有怀揣重要创新成果的骨干力量离职出走、另立门户;企业为承担日益扩大的研发人员队伍感到不堪重负。于是,“开放创新”思想诞生并逐渐成为企业和社会创新的先进模式。

世界著名的制药企业美国礼来公司为了实现在行业内的创新领先地位,于2001年成立了以创新(Innovation)和激励(Incentive)的英文缩写而命名的InnoCentive子公司,倡导“开放式创新”商业模式和“与顾客一起创造独特未来”全新管理理念。在公司网站上,全球领先公司(寻求者)可以提出其所需解决的科学挑战,而到网站注册的世界各地科学家 (解决者)可以为这些挑战提供答案并有机会赢得奖金。这样一种模式相当于利用全世界的大脑库为需求提供最有价值的创新解决方案。


开放创新推动新一代科研机构的组织创新

在封闭创新的模式里,企业和科研机构主要依靠内部创新资源进行研发(R&D)活动,研发成果一般也在自己企业和科研机构内部进行产业化。而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企业和科研机构对市场机遇与技术机遇的认识都是从外部出发的,这使得“有效供给”更为可能,而且其研发和商业化的视野更加开阔,资源的整合更加有力。

2008年欧盟接受了原执委会主席巴罗佐提出建议,设立了“欧洲创新和技术研究院”,希望借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创新组织模式,将教育(教学)、科技(研究)、创新(创业)等融为一体、汇集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的精英进行合作研发和转化,整合欧洲在研究、高等教育等领域分散的人力、物力、财力,寻求欧洲开放式技术创新的道路。实体化的“运作机构”是由多个设立在不同地域的合作机构组成的知识和创新体(Knowledge and Innovation Communities, KICs)组成。各个知识和创新体有相对独立的组织建制和管理服务中心,具有创新的独立自主权。通过联合欧盟各国高等教育机构、研究机构及工业界的资源,开发“知识三角”(即科技、教育与创新)的潜力,并把开放创新放在知识三角的重心位置,鼓励世界级的创新研发工作,增进欧盟竞争力,以达到经济持续发展的目标。鼓励研发成果移转并应用于新产品或服务、催生新市场、新产业及工作新机会。

作为世界顶尖的创新工厂达帕(DARPA,美国高级研究计划局)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在科研顶尖领域保持始终保持“领跑者”的地位,创造了无数个世界顶级技术和转化应用的成功案例。例如,互联网、智能义肢、GPS、远程医疗、即时通讯、无人驾驶技术、高速飞行器等等。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它的组织形态和管理理念的不断创新密不可分。其一是达帕作为科研机构,始终将追求科研的卓越和军方的需求作为一个整体。因此,达帕坚持做好“顶层设计”和“成果转化”两篇大文章。专业机构和协调机构构成纵横的网格,专业机构是要不断地完成尖端科研任务,而协调机构是要负责评估各个科研任务以及推动它的应用转化。其二是开放创新。达帕作为一个创新平台,通过各种途径向全社会介绍项目,或公开向社会征集解决难题的方案。达帕的许多项目外包给最有实力的实验室和科研团队去承担完成,形成高效率的技术研发,需要时可与这些研究机构和团队自由发展,使达帕自身始终处于科技前沿。达帕负责人总结达帕成功经验时说道:达帕的成功归功于它既关注在河的对岸——开放式研究,也关注河的此岸——内部研究。通过建立两岸之间的桥梁,达帕让其科技研发从需求驱动,但又着眼前瞻的未来技术。


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开放创新机制

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于2012年8月22日正式揭牌。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的主要任务就是组织协调全市共性技术研发、促进成果转化,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其理念是“开放创新、服务产业”。在技术链上,产研院定位于“技术后道、产业前道”。如果把科技创新形象地比喻为一项4x100米接力赛跑,科学发现就是第一棒,原理样机是第二棒,中试放大或转化成产业技术是第三棒,产业化和商品化则是第四棒。产研院做“第三棒”的定位决定了它的价值取向,即推动共性技术的研发,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引领新兴产业发展。

根据产研院建设发展的总体方案,市政府已批准成立了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指导协调小组,在政府支撑决策层面对产研院进行统筹协调和支持。产研院在实体建设方面,坚持融合体制内外、院内院外的优势,坚持用好存量资源,坚持以任务导向组织队伍,坚持以创新接力推动转化。目前,产研院凝炼了四个重点方向,即智能制造、信息通信、生命健康和绿色能源。在这四个方向上,分成战略研究咨询、创新平台建设、成果转化推进三个层面并形成联动。战略研究和咨询层面的主要任务是组织研究产业技术路线图和开展产业状况评估,并为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和科研部门提供咨询服务,创办“金桥产业技术创新会议”是重要抓手。创新平台建设层面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共性技术研发,组织跨领域、跨学科的合作研发,形成长期、持续的研发能力和转化能力,为产业界提供可应用的技术资源。成果转化推进层面的主要任务是,充分发挥产研院对科技成果和人才团队甄别的优势和金融投资机构市场运作的优势,建立公平、便捷、个性化、多样化的科技成果交易平台,促进各类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资本和产业。

在运作上,注重项目发现机制。首先是面向国家战略和上海转型发展的需求,积极争取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应用技术攻关和示范工程项目。其次是合同科研,面向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求,承接、开展各种企业委托的应用技术研发和科技服务任务;接受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的委托,研发产业共性技术项目。第三是自主布局,一方面,通过自主开展前沿性技术研发和广泛开展国内国际合作等,主动做好科研和人才储备,积极争取国家重大项目落沪;另一方面,对接产业需求,布局能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研发项目,以及各类技术标准研究;第三方面,充分挖掘现有科技成果的价值和应用潜力,进行二次开发和集成创新,通过示范工程等形式,逐步向社会转移和辐射。

在项目组织上,采取三种模式:第一,“依托产研院”,即主要依托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专业技术研发实体组织实施;第二,“引入产研院”,即以项目方式引进创新研发团队,进入产研院开展集中技术攻关,项目完成,创新团队离开产研院,实现人才的柔性流动;第三,“产研院委托”,即通过合同方式,委托产研院以外的机构协助研发。具体项目的组织实施可由上述三种方式的不同组合来实现。

在项目的产出上,形成从前瞻性研究、应用技术研发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技术链”;通过吸引金融和产业资本、争取政府资助等形式对技术链的各个环节进行支持。尤其是金融资本作为产研院的主要投入形式之一,早期参与项目的立项和研发,一旦研发获得成功,这些金融资本能够满足应用技术成果后期转化和产业化的资金需求。“技术链”和“资金链”的有效联动,降低了金融和产业资本的投资风险,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


成果转化的创新实践

开放创新的思想不仅体现在组织机构的理念和管理机制中,在成果转化的实践中,更需要有技术、用户、驱动力、环境生态以及思维方式转换等要素形成合力,才能将开放创新的思想落到实处。


案例1:多项单元技术集成,与用户一起实现创新和转化
交通信息从发布到后台运行管理已建有体系,但市民仍难以方便地了解公交车辆运行的实时信息。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紧紧瞄准这一市场需求,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功能,整合公交公司、制造公司、研究院所等资源,将北斗导航、多模芯片、无线通讯单项技术进行集成、设计,在全国率先研制了低成本、低功耗、直观性强的公交电子站牌、车载终端和后台监控管理一体化系统,并在上海的500个公交站点推广应用。产品深受群众欢迎,媒体曾多次进行了报道。这个案例的体会是,科技成果的转化一要靠技术集成,二要靠和用户一起创新的项目运作方式。
案例2:临床医学转化,科研人员从开放创新中的角色转换
上海经过十多年的资助培育,打造了基因测序、功能分析、生物信息分析、模式生物等一批科研实力一流的团队,积累了大量科研成果和专业经验,有的获得了上海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多项国家级奖项,有的在《Science》、《Nature》、《PNAS》等顶尖学术刊物发表多篇论文,但是很多成果却束之高阁,没有转化应用。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从调整研究人员的思想定位开始,鼓励他们主动走进医院找用户,变主角为配角,配合医院的应用需求开展研发工做,并且专门成立了临床医学转化研究中心,面向临床转化,开展诊断试剂、生物样本库等研发工作。近一年多来,这些团队已联合医院,围绕儿童免疫缺陷、肝脏移植、中医等多个方向开展合作项目,并已在医院实现转化。这个案例的体会是:科研成果的转化不仅是研发到应用的转变,还需要有科研人员甘当配角的精神和思维方式的转换。
案例3:从实验室到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变技术驱动为产业驱动
上海某高校团队长期致力于半导体照明器件研究,近期在显示技术上获得重要进展,完成了创新中的“第二棒”。但是这项非常有竞争性的技术在高校大量的科技成果中变成了“沧海一粟”。在院校对接过程中,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看中该技术的产业前景,吸收该项目在研究院创新平台中实施转化,进行3D打印成套设备、配套材料、工艺稳定性研究等工程技术研究和攻关,并聘任该课题负责人为院副总工程师,全面负责项目的设计任务。这个案例的体会是:将技术驱动转化为产业驱动,通过专业化的产业技术平台和广泛的市场资源配置,使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
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科技成果价值和使用价值得以实现,才能发挥其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我国在科技成果转化的道路上开展了大量的创新实践活动,并取得一定实效。当前,在新一轮经济发展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下,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开放创新已是时代的主要创新精神和理念。打开思维、破除框框,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将开放创新的思想和科技成果工作紧密结合,一定会大大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效率。

(作者就职于上海科学院、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

联系我们
欢迎洽谈内容、广告等各项合作业务
投稿邮箱:hdkj_sh@163.com
投稿热线:021-53080015
服务热线:021-53082351

2021年11月刊

电子刊物订阅渠道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上海《华东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26464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847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