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详情
“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上海首批18个功能型平台强力助推科技创新
《华东科技》     发布时间:2019-01-17 15:16:31.0    



吹响国际化号角,迎面攻克转型难题

当前,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正在迈向新的发展时期,从传统的外延发展逐渐转向内涵发展,创新型经济对创新组织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生物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等为代表的前沿技术应用创新的链条不断缩短,前沿探索、基础研究等领域也越来越体现出学科的交叉融合、组织的协同合作特点。

由发达国家的科技探索经验和国内科技创新问题的对比,我们发现国内现有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平台具有统一管理和部署建设问题、协同创新和合作开放问题、国际影响力和引领支撑能力问题以及考核评估问题。从国外情况看,发达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一些创新型国家以及典型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都非常重视包括研发类功能型平台在内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和设施建设,其成功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与参考,其中包括平台建设是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综合性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是各国建设的趋势以及注重政府引导下的多元投入机制。从国际经验看,功能型平台通常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创新、创新型经济、新兴产业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在此国内外背景下,《上海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围绕信息共享、科技成果转移、科技金融、检测认证、科技咨询等服务环节的需求,构建一批创新服务功能型平台,为创新创业提供多方位的软硬件环境支撑。“十三五”期间,上海还将引导各类研发基地向功能型平台拓展,提升研发与转化服务能级,力争在前沿科学领域形成国际领先优势,在应用技术领域加快核心技术突破与成果转化,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从意义上来说,建设功能型平台是上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培育新经济的重要举措,也是上海科创中心“四梁八柱”的重要组成。比起传统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等,它的体量更大、综合性更强、更能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上海的功能型平台定位于促进研发与转化、优化创新体系,针对当前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需求,采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模式,强调公共科研和非营利属性,同时探索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机制,探索企业化管理模式和合同式管理、机构式资助、市区协同支持方式,探索建立符合创新规律、以质量绩效为导向的财政科研经费投入机制和管理模式,汇聚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引导平台对外开放共享创新能力和资源,努力打造国际化、跨区域创新合作网络的重要枢纽和节点。


打破桎梏,对接上海多元化经济局面

上海市现有科技平台在支撑上海区域产业发展和带动长三角乃至全国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充分作用。但是对比上海城市新的发展定位,原有平台远不能满足新的需求。功能型平台的核心功能在于其能够组织协调多个领域的核心资源,为全社会、全行业、全领域提供全方位多样化的全链条服务。功能型平台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通过共性的服务产出个性化的成果,通过个性的表现形式最终形成共性平台的影响力,形成通识性与个异性融合发展的体系,通过为社会各创新主体提供多样的技术服务,能够实现多元化、多模式、多出口的功能和使命。其主要功能如下:

一是发掘核心的技术点、突破瓶颈问题。为了攻克技术难点、解决瓶颈问题,实现技术的价值最大化,并可以研发前瞻性的技术储备及应用。

二是实现核心能力的社会利用最大化。平台形成的前沿性、辐射性、关键性的核心服务能力,通过社会化的利用,避免资源分散的浪费,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

三是带动、引领产业的发展。平台通过汇聚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资源,以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供给为基础,形成研发、服务、产业孵化的高地,支撑、带动、引领行业、产业的发展。

四是集聚力量、为各方提供服务支撑。将已有的某产业、行业领域的技术、品牌、渠道等核心要素集聚、组合在一起,通过全链条的资源组合,为各方提供服务支撑。

功能型平台是按照产业发展需求和成果转移转化短板来部署的。目前,上海市首批规划的18个功能型平台涉及生物医药、大数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多个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领域。

具体来看,分别是科技创新资源数据中心、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功能型平台、低碳技术创新功能型平台、类脑芯片与片上智能系统创新平台、微技术工业研究院、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石墨烯产业技术功能型平台、北斗导航创新研究院、机器人产业技术服务平台、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集成电路产业创新服务功能型平台、上海临港智能制造研究院、工业互联网功能型平台、工业控制安全创新服务功能型平台、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功能型平台、临床研究功能型平台和上海大数据试验场。

上海市科委负责同志表示,“功能型平台与过去的工程中心、实验室在做法上具有明显的创新和改变。在考核标准上,功能型平台的价值实现是基于社会价值的实现或平台联盟的价值实现,因此平台必须开放共享。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应突破体制机制障碍,让人才来去自由,让其收入与贡献挂钩。平台建设是长期的,尤其是当其产业集聚、上下游贯通的效应发挥出来后,其作用将不可估量。”



价值引领进步,打造国际化、专业化科技平台

按照“价值引领、需求导向、一流团队、有效管理”的基本要求,以完善创新链和产业链为目标,以促进创新资源开放协同为抓手,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着力点,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弥补市场缺位,推动功能型平台成为本市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支撑产业研发创新,服务社会创新创业。“十三五”期间,要培育形成一批创新需求明、服务能力强、管理体制新、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功能型平台,建立新型科研组织、投入和考核机制,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的形成提供支撑。

要牢牢把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规律,树立全球视野,对标国际领先水平,加快突破上海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不畅、动力不足、能力不够、市场化程度不高等比较突出的短板问题,充分发挥上海集成能力强、集成资源丰富的优势,打造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促进科技中介服务集群化发展,增强科技公共服务供给,加强市场创新主体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活力,促进创新价值实现;充分发挥国家级技术转移交易平台的功能作用,打造辐射全球的技术转移交易网络,建立健全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的营商服务体系。在未来建设中,实施“两个坚持,一个加强”,围绕成果供给、需求挖掘、服务集成、资本对接等,实现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使命。


多样投资涌流,迸发新型经济活力

在创新管理运行机制上,功能型平台的发展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在坚持平台的非营利性机构定位和体现公共科研属性的同时,建立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机制,引入企业化管理模式。

与过去平台100%的财政支持不同,在功能型平台建设过程中,上海引入社会多元的投入机制。引入多元投资机制一方面可以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另一方面可以为整个市场化运作提供一个治理架构。同时,在这个平台运行过程当中,它的分配机制、选人用人机制、为企业服务的收益机制等都用跟市场接轨的标准来做,以实现创新人才涌流、创新氛围自由。

在财政投入模式上,一方面,进一步发挥市区联动效应,对功能型平台财政资助资金由市、区两级共同安排。另一方面,试点“机构式资助”方式,进一步扩大经费的自主使用权,探索财政资金投入“退坡”机制。同时,引导平台协同各方资源,吸引社会化资金共同投入,实现良性互动和持续发展。功能型平台由于在成立初期造血能力不强,会以财政资金支持为主。成熟以后,随着自我造血能力以及社会各方资源协同能力的增强,收入增加,财政支持的资金在它的收入里的比重会下降。这项政策鼓励了上海市各大功能型平台协同社会各方资源,吸引社会资金来共同投资,形成良性互动、持续发展的局面。

在绩效考核上,以合同形式约定平台建设目标、内容、财政资金投入和评估考核指标等。委托专业机构对平台建设运行成效进行考核评估,重点关注共性技术服务、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等内容,考评结果与财政拨款直接挂钩,并决定后续支持。这种考核方式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影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各功能型平台的产品创造、人才创新、协同发展的积极性,助力功能型平台的稳固建设。

以石墨烯产业技术功能型平台为例,上海石墨烯功能型平台是围绕石墨烯产业、聚焦石墨烯应用,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多元化投入,系统集成创新创业资源,打造石墨烯创新生态环境,形成上海石墨烯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平台。未来,此平台将加快完成石墨烯防腐涂料、储能用石墨烯导电剂和石墨烯导热硅脂等中试线的建设,形成批次生产能力;筹建技术交易平台,成立产业技术联盟;筹建石墨烯产业创投基金,扩展行业影响力。

此外,集成电路功能型平台也是代表之一。集成电路(IC)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核心与基础,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保障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要支撑。上海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链齐全、技术能级较高的地区,建设集成电路功能型平台对巩固上海在集成电路研发方面的全国龙头乃至国际领先地位具有重要作用。集成电路产业创新服务平台依托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建立,形成以集成电路工艺研发服务、IP核和设计服务、装备和材料应用评估和验证服务、先进封装和测试服务等为管理核心的集成电路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发展服务;形成20nm以下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工艺能力、14nm以下共性平台引导线服务能力;实现CPU及高端CIS等重大产品技术的自主开发能力;引领国产重大高端设备形成模块化的设备工艺整合能力;打造一支集成电路制造领域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推动创新技术产业化,实现新技术布局。

智能制造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支撑,是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上海临港智能制造研究院依托上海交大临港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围绕智能制造领域的产业引领新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服务,整合临港集聚资源、上海区域分布资源和海外合作资源,组建企业合作研究中心,开展新原理、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系统、新模式的协同创新研究,形成规划智能制造发展能力、智能制造共性技术研发能力、智能制造高端人才培育能力、国内与国际合作能力和服务区域产业能力等核心能力,推动上海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创新创业。

联系我们
欢迎洽谈内容、广告等各项合作业务
投稿邮箱:hdkj_sh@163.com
投稿热线:021-53080015
服务热线:021-53082351

2021年11月刊

电子刊物订阅渠道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上海《华东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26464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847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