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详情
高校科研创新:“做其他人不能做的,其他人能做的我们做得最好”
《华东科技》     发布时间:2019-06-18 15:39:10.0    

在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海军军医大学(原第二军医大学)的4个项目获奖,包括1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专用项目),以及3个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医学防护、肾癌临床研究、心脏瓣膜外科创新技术、中药方剂现代研究等四个项目的获评,不仅彰显了学校的整体科研实力,也是相关科研人员付诸心力、百折不挠、攻坚克难的拼搏促成了这些耀眼成果,还得益于学校与上海重科研、促科研的创新氛围,在接受《华东科技》采访的过程中我们接触了这样一群献身科研的“先行者”,也想通过我们的视角再来回顾这样一群默默奉献的人。


变“不可治”为“可治”

颅底创伤具有“看不见、达不到、定不准”的特点,以往临床多进行保守治疗。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侯立军教授牵头完成的“海上作业重要伤病防护与救治关键技术及其体系创新”项目荣获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其团队围绕国际难题开展技术攻关,使颅底创伤救治变“不可治”为“可治”,填补了国内外多项颅底创伤手术治疗的空白。

针对现代海上重大作业需求,围绕海上作业关键伤病救治,侯立军领衔的课题组聚焦海上伤病防护与救治关键技术创新,创新了“舰船外科”理念和技术,将外科技术转化为舰船外科适宜技术,使外科救治技术进一步标准化、医疗器械小型化、便携化,这些“舰船外科技术和器械”填补了该领域多项技术空白。如科研团队发明的便携式一体化神经内镜,不仅为批量舰船伤员手术提供了解决方案,而且在基层医院和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侯立军介绍,其团队不仅仅创建了颅底创伤的概念和理论,而且到技术研发和器材研制,再到推广应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颅底创伤位置深,解剖复杂,死残率高,其手术风险在于投射物常贯穿于颅底大血管和神经、常规手术不可控,国内外尚无降低手术风险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为攻克这一世界难题,其项目组首先进行手术基础研究,在7项系列手术学课题资助下,创建了9种颅底创伤关键救治技术。为将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项目组与世界顶尖的德国头颅形专科医院合作,进行了颅底显微外科研究;为进一步降低手术风险,又与哈佛大学联合攻关,进行了多模态颅底可视化研究。经过10年的技术积累,综合运用上述技术,侯立军教授团队完成了世界首例多模态影像引导下海绵窦区颅底投射物取出手术;术前重建异物与神经血管的关系,变不可控为可控;术中用高速磨钻在神经血管密闭的间隙,松解骨质压迫,重建损伤血管;术后患者重返工作岗位。

记者了解到,2017年举办的第三届国际颅底创伤大会,已发展到30多个国家,800余名代表参会,推动了我国乃至世界颅底创伤的救治水平发展。在此基础上,海军军医大学推动创建了国内唯一的颅底创伤学术组织—— “中国医师协会颅底创伤专业委员会”。


肾癌临床研究首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

由于环境、生活方式变化等因素,肾癌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已成为泌尿系统第二大恶性肿瘤。在孙颖浩院士领衔和指导下,经过近20年攻关钻研,王林辉教授带领的团队在肾癌外科治疗体系创新及关键技术的应用推广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王林辉介绍,早期肾癌治疗,传统手术方案(切除一侧的整个癌变肾脏)相对简单,但十年后会有1/4的患者因肾功能不全罹患尿毒症,哪怕没得尿毒症,如果剩下的独肾又出现问题,也会给后续的治疗增加难度。为此,王林辉带领团队不断探索和创新,形成了独到的保肾手术经验,并根据病人病情制定个性化保肾策略,寻找每一个保肾的可能性。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做其他人不能做的,其他人能做的我们做得最好。”

据了解,微创手术是当前保肾手术的主流,可以大大减少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创伤。王林辉教授的团队不断开创微创保肾的新纪录,他将“达芬奇”机器人灵活的机械臂、高清立体的手术视野与单孔腹腔镜有机融合,完成了亚洲首例机器人单孔腹腔镜肾脏肿瘤的去瘤保肾手术,将传统微创切口由4—5个减少到1个;单孔机器人的手术操作,实现了灵巧操作、立体视野、微小创面的优势互补。特别是单孔腹腔镜手术可以通过沿肚脐眼边缘做一个单一的弧形小切口来完成手术,由于利用了肚脐周边皮肤天然的皱褶,可以达到隐藏切口疤痕的目的,术后患者几乎看不到手术切口。

此次王林辉团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也是迄今为止国内肾癌临床研究领域唯一的一项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励。

治疗肾癌,最根本的还是早期预测肾癌,王林辉教授最近的研究攻关方向聚焦肾癌的早期诊断。当前对早期肾癌的检测手段限于B超或CT等,但发现时肿瘤往往已长成一定体积大小。其团队致力于找到一种标准的肾癌肿瘤标志物,希望能像测血糖诊断糖尿病一样,通过血液甚至尿液就能便捷地发现早期肾脏肿瘤的蛛丝马迹,甚至通过非手术方式将肿瘤阻断在发育的早期。近期,王林辉带领团队利用基因转录测序技术对样本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首次筛选出由4个长链非编码RNA组成的肾癌预后预测模型,实现肾癌预后的精准评估,相关成果已发表在泌尿外科最顶级的专业期刊杂志European Urology上。此外,以前医疗界认为肾癌对放疗不敏感,现在发现某些分子亚型的肾癌放疗效果不错,王林辉说:“我们要大胆去试,不能放弃。”


十年十倍产值增长背后的中药科技创新

对不少心脏病患者来说,直径仅为2.85毫米的麝香保心丸淡雅的香气再熟悉不过,这颗源于宋代名方苏合香丸的小药丸背后是中药行业产、学、研、医合作的典范。

张卫东教授团队多年来致力于复方中药的现代化研究,围绕麝香保心丸,团队从分子水平阐明了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作用机制,让“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有了科学依据。在2018年度的国家科技奖评选中,由张卫东教授团队带来的项目——“基于整体观的中药方剂现代研究关键技术的建立及其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一个麝香保心丸有7味药,上千的成分,发挥药效的成分是一个整体,不是单一成分。

所以,我们就建立了基于整体观的中药化学成分的表征技术。这个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我们现在可以快速到一个1000多种中药成分的方剂,一个月就可以把它的成分全部搞清楚。”张卫东教授这样介绍。

其研究成果经由上海和黄药业、海军军医大学、华山医院紧密结合后落地转化,如今,麝香保心丸年销售额已由2004年的4000万元提升到2017年的19亿元,实现了30%以上的年增长,2017年产量达20亿粒,产业规模列全国中药微粒丸制剂产业第一位,超过2.5万家医院的1.5亿人次使用相关产品,覆盖所有省市自治区,成为知名的独家中药大品种、国家秘密技术品种、国家基本药物。张卫东团队与和黄药业的另一独家中药大品种——胆宁片也已获加拿大天然药品上市许可证,中药国际化再进一步。

据了解,张卫东团队这一基于整体观的现代中药方剂研究模式,已开展了40个中药复方的系统研究,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药品质量,实现累计销售额169亿元,近3年新增149亿元,对国内60多家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间接支撑,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为形成中药复方巨大的市场规模做出了突出贡献,对于提高中药复方科技含量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对中药复方大品种开发也有着很好的示范效应。


走向国际先进,填补人造心脏瓣膜空白

作为我国人造心脏瓣膜的研发基地和心脏瓣膜病外科治疗的引领者,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心脏瓣膜外科技术领域持续创新。在2018年度的国家科技奖评选中,徐志云教授团队的“心脏瓣膜外科创新技术及产品的建立和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徐志云教授介绍,其团队的研究项目对于我国心脏瓣膜外科有着重要意义,不仅成功研制了国际首创的C-L短柱瓣,并于1996年开始大量应用于临床,填补了国内第三代人造心脏瓣膜的空白,同时为患者节省了大量的医疗费用。

不仅如此,项目还成功研制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第四代人造机械瓣,并于2015年开始大量应用于临床,其性能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水平,取得了优良的临床效果,这也使得我国成为全球第三个生产双叶机械瓣的国家。

此外,项目对疑难、复杂、危重的心脏瓣膜病进行了系列的研究,针对性地应用了十五项新技术,其中四项为原创性技术,包括自体心包瓣置换肺动脉瓣、风湿性三尖瓣修复术、非原位主动脉瓣置换术和右胸小切口心脏不停跳三尖瓣置换术等。这些新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手术效果,手术成功率提高至97.5%,该项目共发表学术论文347篇,SCI论文69篇,主编专著10部,获得专利15项,对我国人造心脏瓣膜的研发和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联系我们
欢迎洽谈内容、广告等各项合作业务
投稿邮箱:hdkj_sh@163.com
投稿热线:021-53080015
服务热线:021-53082351

2021年11月刊

电子刊物订阅渠道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上海《华东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26464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847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