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详情
上海制造业该往何处转型发展?
《华东科技》     发布时间:2019-07-19 14:30:08.0    

对标国际典型创新型中心城市制造业发展模式,分析上海制造业发展历程,本文重点提出了体现国家战略和高端品牌的复杂装备产业、以传统产业升级和集成化应用为核心的智能制造产业、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5G+工业互联网”为核心的新网络技术产业、以智能网联汽车为核心的智能交通产业、面向老龄化需求的健康医疗产业以及以融合化发展为特征的新一代服务产业七大新兴细分行业发展方向,为实现上海制造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提供建议。


世界典型创新城市制造业发展历程

纽约的制造业转型始于20世纪50年代,制造业由于传统部门的衰落和高技术产业的兴起在地域上有了重新分布,比较利益驱动制造业将生产中心转移到郊区或其他低成本地区,纽约的制造业开始逐步萎缩。其产业发展历程如表1所示。在产业结构变动策略上,纽约一直坚持去制造业化和服务业主导下的多元化发展,制造业的选择以服装业、印刷出版业和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产业为主。凭借其独特的金融、行业、人才和基础设施优势,纽约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产业发展迅速。

东京的工业结构以印刷出版业和技术密集型的电机、通信机械、精密机械和运输机械等作为主导部门,印刷出版业、机器制造业、精密仪器制造业等居全国首位。其产业结构变化如表2所示。变动过程中最突出的特点是重化工业、传统制造业的衰落,而以服装、印刷出版业为主的都市工业以及技术密集的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则趋于上升,且这些行业的企业规模都呈现出小型化的特点。

新加坡自1965年独立以来经济飞速发展,在经历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再转向“知识密集型与创新产业”之后,成功转型成为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东南亚乃至全球的创新中心。新加坡的创新产业以高科技制造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其创新产业的发展提高了新加坡经济的知识含量,使其知识竞争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其发展历程如表3所示。

纽约、东京、新加坡制造业发展趋势和特点主要体现在:

第一,呈现劳动密集型→资本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发展道路:三个城市都经历了从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导,到以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为核心,再逐步转变为以知识密集型制造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变化。上海正处于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过渡中,新兴技术和知识将对创新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产业服务化的发展趋势:国际大都市发展历程基本证实了第三产业替代第二产业,从制造业中心向服务中心演进的整体趋势,这种趋势对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地位形成了巨大冲击。纽约、东京、伦敦在此期间城市制造业衰退期跨度为10年至15年。这三个城市在制造业走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过程中,都发生了产业服务化和以第三产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的转变,制造业的服务化发展是未来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趋势。

第三,典型制造业和行业龙头的地位: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以金融和服务为主导产业的纽约等大都市遭遇经济衰退,也推动这些城市重新审视制造业在城市经济中的作用。面对新兴经济体崛起,为了占据新一轮经济制高点,这些城市制定了“制造业回归”战略,其实质是要发展以高新技术推进的高端、先进制造业,实现制造业的升级,从制造业的现代化、高级化和清洁化中寻找增长点,以此奠定未来经济长期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第四,中小企业的发展:在这三个城市中,不管是在产业服务化的发展还是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中小企业都承担着专业和细化分工、繁荣市场的巨大作用。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对整个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有着重要作用。

第五,中心城区和产业布局的关系:城市从“集聚制造业的城市”向“孵化制造业的城市”转型,小型、专业、高附加值企业成为城市制造业新主体。空间布局上,中心城区制造业门类更加趋向于与服务业相结合,与区域产业布局或服务城市有关的大型制造企业在城市外围形成城市副中心和地区中心。


上海制造业的发展历程

“十五”期间,上海工业总产值在五年中增长了近1万亿元,实现年均增长19.2%;工业增加值五年中翻了一番多。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并逐步成为上海工业的主导产业,其产值比重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逐年上升,2005年高技术产值占全市比重达到25.1%。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成为工业的第一支柱产业,年均增长34%,是拉动全市工业产出增长的重要力量。石化、钢铁等基础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并加快实现与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轻重工业比重基本稳定在3 :7的水平,与国际上典型的重化工业中后期的特征吻合。

“十一五”期间,上海市制造业聚焦落实国家战略,推动大产业、大项目、大基地建设,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分别从“十五”期末的3995亿元、15807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6226亿元、30114亿元,年均增长11%和12.8%。制造业对全市经济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制造业从业人员年均达到300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近1/3。2010年,制造业对全市经济增长和税收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

“十二五”期间是上海市制造业攻坚突破的五年,基于高端化、集约化、服务化和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方针,上海积极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水平,为下一步制造业转型升级打下良好基础。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环境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3%,生物医药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15%,工业增加值占GDP的28.5%。

总的来说,十五年间上海先后形成了汽车制造业、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业、通信及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等一大批知识型支柱性产业,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中有烟草制造业一枝独秀,对标“十三五”规划,航天航空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高端制造业也在蓬勃发展,为上海市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和财富。

从细分行业间要素流动来看,在“十五”到“十二五”期间基本投入要素都是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流入到了知识密集型制造业。15年间知识密集型制造业资本投入要素比重增加了20.9%,工业总产值占比增加了16.2%。

从行业竞争力来看,上海的烟草制造业和航空航天制造业在区域相对优势较强,汽车制造业、生物医药业具有不错的区域增长优势,但近些年增长率、区域竞争力稍显不足。电子制造业在近五年的发展中表现略差。


上海制造业转型发展的总体思路

未来上海制造业转型应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的发展方针。

在转型方向上,要坚持上海“十三五”规划的“智造”路线,向高端制造业和有市场活力的制造业转型,从而实现产业升级。

在结构调整战略上,要以提升产业能级为主要转型策略,集聚重点领域,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价值链环节,通过加强创新升级产业链;保持制造业的适度规模,弃“大(量)”求“精(质)”,集聚优势资源,提升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对纺织业等传统制造业不应全盘否定,而应根据产业链的特点,放弃一般加工和组装的环节,逐步向高附加值的上游和下游产业链转移。

在转型方法上,要以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为切入点,加快二三产业融合进程,推动二三产业融合的新型产业体系的建立;大企业应率先转型引领,形成区域制造服务化范式,通过联盟的方式构建制造服务化平台,促进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

在生产要素上,要促进、指引资本和劳动力生产要素在行业间和产业链间的合理流动;不仅要鼓励生产要素由传统行业流向支柱性行业和新兴产业,更要突破行业间流动的单一思维,积极推动生产要素由低附加值产业链向高附加值产业链流动。

在生产效率上,不仅要提升技术水平和加强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纯技术效率,加快创新园区软件设施的建设,提高技术创新的整合能力,促进创新成果及时消化吸收。


上海制造业重点发展方向政策建议

结合目前上海制造业的现状,为进一步明确上海制造业产业发展细分行业的方向和思路,本文以“高、精、尖、智、网”为核心词,重点提出了七大新兴细分行业发展方向。

1.体现国家战略和高端品牌的复杂装备产业

在体现国家战略方面,重点支持航空航天技术与产业的发展。全力推进新支线飞机、大型民用客机、大型运输机、商用航空发动机、通用航空等产品研发和适航取证,促进新兴航材、航空制造、航电系统等与民用飞机配套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新型运载火箭、应用卫星平台、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和空间安全与维护等领域,促进航天技术和民用领域的融合发展。在高端化、品牌化方面,进一步开展能源装备、船舶装备等产业新领域、新产品、新品牌的拓展和研发。形成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以燃机、风电装备、高效清洁煤电装备、核电装备等为代表的高端能源装备产业链;以深海开发为重点,结合航运中心的建设,全力发展新一代港口机械、海洋工程装备、高端船舶等产业。

2.以传统产业升级和集成化应用为核心的智能制造产业

在智能制造发展过程中,上海应以传统产业升级为需求,以智能制造集成化应用为切入点,鼓励传统企业建设智能工厂,实现从重视产品制造研发到重视智能制造系统建设的转变,进一步做大做强工业机器人、高端数控产业。同时上海制造业应该形成整合、提升长三角制造能级的能力,率先培育提供全流程数字化、智能化解决方案的集成企业,加强数据要素的积累和开发,支持企业以智能生产取代规模生产。

3.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产业

人工智能技术将是下一代信息技术的核心产业。上海应坚持人工智能研发攻关、产品应用和产业培育“三位一体”推进,强化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技术供给和市场需求互动演进,以技术突破推动领域应用和产业升级,以应用示范推动技术和系统优化。加快人工智能关键技术转化应用,促进技术集成与商业模式创新,推动重点领域智能产品创新,积极培育人工智能新兴业态,布局产业链高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推动人工智能与各行业融合创新,重点在智能制造、医疗健康、金融服务、公共安全、智能家居等行业和领域开展试点示范,推动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

4.以“5G+工业互联网”为核心的新网络产业

5G和工业互联网未来将实现融合发展,是万物互联、智能自动化的重要基础。上海应加快包括大规模天线、新型多址、新型多载波、高频段通信等无线关键技术的研发,以及网络切片、移动边缘计算等网络关键技术的研发,尽快推进5G的商业化应用。同时以网络、数据和安全为核心,从生产系统内部智能化改造升级和依托互联网的新模式、新业态创新两个层面同时发力,内外兼顾协同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鼓励和促进增强型移动宽带、海量物联网、关键业务型服务等技术的发展。

5.以智能网联汽车为核心的智能交通产业

智能网联汽车作为一种高新技术密集型的新型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趋势和未来制高点。目前,上海已形成完整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布局,上海国际汽车城已成为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区。上海应加强智能网联汽车顶层设计,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标准法规的制定和法律体系的完善,加大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和运行测试,加强新型创新基础设施及道路配套设施建设,组织环境感知、智能决策、控制执行、信息交互、基础支撑等核心技术攻关,实现上海智能汽车产业的发展与技术创新突破。

6.面向老龄化需求的健康医疗产业

上海正处于老龄化发展进程中,社会整体医疗资源不足,各种医疗服务产业将在市场强劲的需求下蓬勃发展。上海应大力发展智慧医疗,加快推进数字与移动医疗技术创新,融合互联网、物联网及最新医学研究成果,支持新型智能可穿戴医疗设备、信息采集设备和医院物联网设备的研发。在健康管理、疾病预警监测、疾病诊疗和护理、功能康复等领域,推广基于移动网络和具备智能感知、远程传输及控制功能的远程指导平台、终端产品等,构建适合各类场景的移动诊疗系统。加快提供结构化电子病历和“互联网+医疗”智能便民服务,实现互联互动、数据共享、实时结算、及时响应的高效医疗服务功能。

7.以融合化发展为特征的新一代服务产业

新兴的信息技术、金融业、传统制造业以及服务业的融合,是新一代服务产业发展的特征。上海要顺应全球产业发展在技术利用、模式创新等方面的新趋势,围绕个性化、柔性化、定制化等消费新特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控制技术、供应链技术等在机械、物流、贸易等传统行业的应用,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凭借实体经济高度发达、大型高端企业云集、基础产业体系完备、各类生产性要素禀赋充足、商业消费环境优良、市场资源配置机制完善等优势,将上海打造成为新型互联网生产性服务企业首选的聚集地。


(本文作者就职于上海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与学术活动中心,原标题为《上海制造业转型发展的重点方向研究》)


联系我们
欢迎洽谈内容、广告等各项合作业务
投稿邮箱:hdkj_sh@163.com
投稿热线:021-53080015
服务热线:021-53082351

2021年11月刊

电子刊物订阅渠道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上海《华东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26464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847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