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详情
“破界”,构建“哑铃式”创新走廊
《华东科技》     发布时间:2019-10-22 14:38:48.0    

细数过去,中以曾合作过数十次。那么,此次中以(上海)创新园的建设与以往的中以合作又有什么不同呢?

对此,上海市普陀区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李文波谈道:“虽然之前中以有许多创新合作,但是其成果并没有达到以方的预期。以方更关注中国的投资和庞大的市场需求,倾向于让一些需求成果转化的企业到中国落地,获得天使投资并形成产业化。”

针对以色列应用技术创新能力强、关注资本运作而产业化能力相对较弱等特点,在市科委的支持下,由华东师大、雷哈韦、东部中心、桃浦智创城等发起成立“上海中以创新研究促进中心”(以下简称“促进中心”),打造中以合作创新的“哑铃”模式。

据了解,促进中心旨在推动上海进一步深化与以色列的合作关系,促进上海与以色列在技术、资本、人才和服务等全方位创新资源深度结合,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更好地服务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然而,“与以色列合作”并非一件易事,促进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阮项分享了他的感触:“以色列由于国土面积小,对市场往往缺少宏观的判断,而中国对于以色列更是一个陌生的环境,许多以色列企业面对税务、法务、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时,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市场上也缺乏针对以色列企业提供这类专业服务的机构,因此往往中以合作不够深入,企业产业化落地难。此外,国内的融资环境不甚理想,不少以色列企业在起步阶段,需要大量的投融资支持。最后,以色列十分看重资本撬动技术发展,而中国在境外股权投资上,在各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限制,这也大大制约着中以合作。”

对于这些痛点,阮项表示,深化与以色列高校合作是一个切入点。从2015年开始已与以色列的本古里安大学展开多次合作,通过打造联合实验室,取得多项成果,并致力于推动更多中以之间企业与高校、高校与高校、企业与企业之间展开各种形式的合作。

阮项还对普陀区的创新服务给予高度认可,他认为:“普陀区所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创新基金的支持、财政上的资助符合以色列企业的实际需求,而‘如何打造一个国际化的创新环境’是普陀区下一步需要思考的问题。”

当前,雷哈韦正与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共同计划在以色列建立上海创新中心(以色列)。以往的中以合作,大多是将以色列的技术引入中国,然而却忽略以方的需求。因此,该中心将深入以色列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共同挖掘以色列优质技术的潜在市场。

其中,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作为成果转化的先驱,致力于提供技术交易、科技金融、产业孵化全链条服务,打通高校、科研机构、企业间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构建平台化、国际化、市场化、资本化、专业化的功能型平台,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体系,助力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

在早年,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就参与到中以合作的成果转化工作中,对于从以色列引入先进技术,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执行副总裁邹叔君表示,相较于中国,以色列的项目更多从产业需求的角度出发,具体特点包括:其一,源技术强,研发能力出色;其二,创新意识浓郁;其三,中小企业以买卖和转让技术为主要交易手段。因此以色列成为全球争夺先进技术的焦点。

为了进一步挖掘到优质的技术,邹叔君提出应该主动“找技术”。

“以往都是我们在中国等技术,然而真正成熟的技术会遭到各国的疯抢。”邹叔君解释道,“所以,我们要主动去找,在以色列高校研究员还在对新技术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就要开始进入这个项目。唯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共享专利,并顺理成章地拿回中国落地。”

为了更好地促进以色列技术的成果转化,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还将提供产业基金、知识产权、市场渠道、介绍合作伙伴等多方面的服务,并且注重与以色列的各个大学展开产学研合作,包括知名的海法大学、特拉维夫大学、本古里安大学、以色列理工大学等等。

另一方面,作为“哑铃”的另一端,中以(上海)创新园的建设得到了全上海各界的大力支持。上海市长应勇曾表示,当前,上海正按照习近平主席的指示要求,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中以(上海)创新园是推进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上海将在国家科技部的指导和支持下,与以色列方面携手努力,加快把创新园打造成为“宜创、宜业、宜居”的国际创新合作示范区,使之成为中以创新全面伙伴关系的合作典范。

普陀区科委将指导中以(上海)创新园针对当下中以产业的痛点和双方需求,通过共建中以联合研究中心、联合研究院,布局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载体,设立多模式创新合作投资基金,形成“寻-研-匹-转-孵-投-产”能力的技术转移生态链,打造“中以创新合作展示平台”,实现“联合创新研发+双向技术转移+创业企业孵化”。一方面深入以色列当地,靠前合作,资金引导,积极挖掘创新资源,借脑用智孵项目,推动双边优势技术相互转移;一方面坚持高标准建设载体,以桃浦智创城为主要载体,加强科技人才、科技创新、科技金融服务,为海内外创业者提供优质的创业环境。

然而,中以合作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作为中以(上海)创新园的载体——桃浦智创城的副总经理强浩在采访中透露:“在建设和合作的过程,我们也遇到不少困难。首先我们传统的思想太过闭塞,和以色列打交道不能光打‘感情牌’,需要更为开阔的思想;此外,中以合作需要频繁互通有无和出入境,这需要我们的监管体制更为开放,尤其是对出国的限制,制约着中以之间进一步的科创交流;最后,在基金和投资等方面,中国人很少愿意冒险,许多人更愿意投资从1到100的项目,而极少愿意投资从0到1的项目。我们都知道创新是有风险的,如何更积极去面对风险和包容创新的失败,是我们需要深思的问题。”

此外,作为中以(上海)创新园的主要推动者,普陀科委在工作中也遇到类似难题,李文波表示,首先中以(上海)创新园的“哑铃”模式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需要反复与以色列沟通;其次,推动工作上需要更有效的联动机制;此外,以色列人对于传统的服务,如免租等不太感兴趣,他们对于基金、市场、环境更感兴趣,所以也需要普陀提供更接地气的服务。

作为连接“哑铃”两端的通道,服务机构承载着“桥梁”的作用。在中以(上海)创新园的合作伙伴中,除了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提供诸多成果转化方面的服务,上海容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容•知识产权”)也提供了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评估等相关服务。

“容•知识产权”是一家从事知识产权咨询与代理服务的专业机构,随着知识产权服务能力纵深发展,公司团队已逐步积累了知识产权分析评议、专利战略研究、知识产权挖掘布局、商标异议、专利纠纷处理等丰富执业及项目实践经验,团队尤其擅长从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工作,承担多个国家知识局及100个以上地方级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专利布局分析、企业商业秘密管理架构设计等项目。

“之所以会参与到中以(上海)创新园的项目中,是因为我们一直在找寻国外优秀技术,而当时恰巧接触到一个以色列的项目。在我的印象里,以色列人十分务实,因此项目落地率高。此外,其人工智能、生物医疗技术也是国际领先,应用面宽广,这些都是以色列的优势。”在“容•知识产权”总经理于晓菁看来,正是因为以色列的技术优异,所以他们害怕进入中国市场会被抄袭,对于营商环境的安全性十分重视,“因此,在中以对接中,我们将提供多项知识产权的组合保护策略和服务,包括技术研发启示、专利布局策划、投资并购策略、法律风险预警、人才引进预案、专利尽职调查、权利稳定性分析等,努力打造安全的营商环境和良好的商业模式。”

在中以合作中,“容•知识产权”一边帮助以色列项目路演,一边从技术壁垒、稳定、风险、应用前景、回报率、法律性等因素进行综合筛选和评估。于晓菁谈道:“项目各阶段的评估标准,如何识别项目,留住好项目是我们服务的重点工作。”

可见,中以(上海)创新园的建设可谓是群策群力,联动多方的力量。目前,普陀区正在市科委的指导下,市区协同加紧形成园区专项扶持政策,为中以(上海)创新园建设提供一揽子政策措施。下一步,中以(上海)创新园将致力于完善各项园内设施和服务。

其一,打造中以创新合作载体空间。建设中以双向的空间载体,完善各项功能,满足中以创新科技合作、创业孵化、成果转化等落地载体的需求。在上海依托普陀桃浦智创城,分三期推进中以(上海)创新园建设,满足中以双方在创新合作、创业孵化、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空间载体需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布局,提升园区周边环境,完善园区生活配套,在高端商业、人才公寓、教育卫生、生态建设、社区文化等方面超前布局。在以色列建设上海创新中心(以色列),服务双方协同创新研发,促进双向技术转化;依托海外众创空间、服务机构等设立离岸创新基地,为有意向落地以色列的上海企业提供服务,帮助企业对接海外优质资源、加快进入国际市场。

其二,增强中以协同创新能力。通过联合人才培养、共建重点实验室、产业研究院等形式,推进华东师大、中科院、魏茨曼研究院、海法大学、希伯来大学、特拉维夫大学等中以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建设若干个中以联合研究机构,推进双方在神经与脑科学、数据科学等优势前沿领域的合作和探索。以产业需求为牵引,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医疗健康与生命科学、智能软件、互联网与信息技术挖掘等领域,形成若干个中以联合产业技术创新协同平台,开展中以高校间、校企间的合作,实施联合技术研发、成果落地转化等。

其三,服务中以创新成果孵化。打造以色列项目一站式服务首站,为以色列创新项目落地、优质人才引进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设立中以国际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为以色列创新成果落地提供便利化的知识产权法律咨询、战略规划等专业服务。建设中以创新创业路演中心,结合以色列生物医学科技大会、特拉维夫创新节等活动,在中以两地轮流组织“中以创新合作周”,并定期举办中以创新创业大赛、中以创新创业项目路演等活动,助力对接中以双方优质创新资源。

其四,搭建中以创新服务平台。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等功能型平台,建立中以创新加速服务平台(中英、希伯来语),提供中以双方各类创新成果、企业需求、服务机构、金融资本、专家智库等创新资源,为中以技术转移、创新创业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设立中以创新投资联盟(中心),集聚一批具有以色列项目投资经验的上市公司、产业集团和投融资服务机构,探索建立以色列企业的金融服务。汇集以色列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多方主体的科研成果、科技资源、合作诉求、科创政策、展会信息等,建立以色列创新资源库。汇集长三角地区企业与以色列的合作信息和合作诉求,建立长三角创新资源库,促进成果在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落地应用。建立中以(上海)创新园网站,提供一站式中以创新服务。

其五,推动中以创新成果有效对接市场。设立中以创新合作产业基金,通过政府功能引导、市场导向运作,构建多样的专项创新合作投资模式,支持中以项目早期研发、初创企业孵化(转化)和产业化。设立中以创新投资联盟,与中以国际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形成互补联动,探索建立国际创新项目发现、市场化评估、投入和退出等机制。依托长三角地区的各类产业基地,结合双方优势,打造贯通产业链上下游的技术创新协同平台,更好地满足上海和长三角地区相关产业的升级发展需求。

目前,中以(上海)创新园建设正全面推进,并与雷哈韦(上海)众创空间管理有限公司等10家首批入驻企业和合作机构代表签约。对于如何走好“中以协同创新”这条路,强浩认为:“首先希望未来能够与更多的大学合作,深入接触以色列科研创新的全流程。此外,吸纳和培育在以色列的留学生是重要的一步,这是中国留在以色列最大的财富。同时,我们也将继续挖掘存量,服务好那些原本在中国创业的以色列企业。”

 

联系我们
欢迎洽谈内容、广告等各项合作业务
投稿邮箱:hdkj_sh@163.com
投稿热线:021-53080015
服务热线:021-53082351

2021年11月刊

电子刊物订阅渠道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上海《华东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26464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847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