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详情
“破茧”,普陀打造国际创新高地
《华东科技》     发布时间:2019-10-22 14:46:09.0    

眼下,中以(上海)创新园的建设是普陀对科技创新“大刀阔斧”改革一个“跨步”,而围绕着中以合作,普陀区正致力于将创新园所在地——桃浦打造成科技创新的核心节点。

众所周知,“桃浦”是上海重点推进的整体转型升级的区域之一。上海市长应勇曾对桃浦的发展提出要求: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要加快规划建设和项目引进,大力招商引资、引智,筛选符合上海产业发展方向和桃浦定位的好项目。要加快形成创新生态和体系,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国际创新园区。要扎实推进中以(上海)创新园项目,发挥上海和以色列各自的优势,着力推动创新研发成果的转移转化,促进创新企业的孵化。要主动发掘、培育和吸引更多国际创新资源,鼓励更多的研究中心、孵化器、实验室来沪发展。市有关部门要加强指导,在规划建设、交通配套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共同推动桃浦地区转型发展。

当前,普陀区正按照上海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依托桃浦智创城,以黄浦江两岸的开发标准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的一流标准推进调整转型和开发建设,围绕“人工智能特色产业集聚区”和“国际创新城”定位,集聚国内外创新机构和科技企业,率先打造上海老工业区转型升级的示范区、上海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为全市提供转型发展典型案例。

对于如何体现“国际创新城”这个理念,桃浦智创城副总经理强浩谈道:“首先,桃浦的转型升级需要物理空间,我们这边有数百万平方米的空间资源能利用。其次,我们的合作伙伴之一是临港集团,临港集团在国际创新中走在上海的前列,如当下炙手可热的特斯拉,就集中在临港。与临港合作,将有一部分国际创新资源转移到桃浦。最后,我们将把中以(上海)创新园打造成桃浦对外创新合作的窗口,以开放的形态来迎接之后更多的国际创新。”

在普陀区科委李文波主任看来,桃浦的国际化将为普陀引入国际领先的科学技术,促进普陀的创新能级提升。而普陀也需要这样的国际创新窗口,在带动创新发展的同时,也将探索和加强与日本、韩国、欧洲等先进国家的合作,积累成功经验,将普陀打造成开放共享的创新高地。

此外,普陀也正以建设中以(上海)创新园为抓手,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容•知识产权” 于晓菁对于普陀投入全区之力来构筑中以创新生态颇有感触,她回忆道:“每次开会普陀的高层领导都会参与,并且他们对于中以合作的情况都非常了解,从各方面积极推动园区建设工作和中以合作项目。此外,普陀还抱着开放的心态,对于暂时无法落户普陀的项目也提供服务,他们注重构筑柔性的营商环境,并积极地集聚国际先进技术,把普陀打造成为高新技术的集聚地。”普陀区还承办了第二届中以创新创业大赛上海赛区(智能制造领域)决赛活动。大赛从以色列近300家报名参赛企业中,经海选和以色列特拉维夫初赛的两次筛选与淘汰,产生28家来自智能制造、信息和通信技术以及生命科学三大领域的以色列优秀企业来到上海参加决赛。决赛现场,经项目路演和专家评审,最终甄选出最适合落地中国的以色列创新项目,促进中以科技成果对接。目前,普陀区经与中国科技交流中心商讨,确定第三届中以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将落户上海普陀。创赛正在逐渐成为优质可信赖的中以科技创新合作平台,本着“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立足需求、以我为主、聚集资源”的发展理念,创赛将为中以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沟通环境和服务,推动中以创新合作走向共享共赢。

创新生态的构筑必然离不开产业经济的支持,在升级产业政策方面,普陀也注入了大量“动能”,包括推出了“3+5+X”产业政策体系。其中,“3”是鼓励重点企业、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3项普惠政策;“5”是针对金融服务业、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网络游戏产业等重点产业推出的5项产业政策;“X”则是指节能减排等若干专项政策。加大了优质企业激励力度、新兴产业培育力度和优秀人才吸引力度,让企业真正感受到政策扶持“能解渴”,政策内容“看得懂”,政策申请“好操作”,进而加快引进和培育区域产业导向企业,推动产业转型和能级提升。

作为中以(上海)创新园首批签约企业之一,立乐教育在普陀扎根已久。立乐教育首席学习官田会军分享了他的感受:“我觉得普陀原先定位偏重制造业,而随着政府越来越重视普陀的科技生态圈,普陀区开始向科技创新转型,同时把桃浦智创城作为一个核心进行打造。我认为这样的氛围必然将吸引很多科技企业和优秀人才来到普陀,同时对于我们创业企业,也将获得更多的创新资源和配套服务。”

据了解,立乐教育是以色列人和中国人在中国联合创办的教育科技公司。该企业由Ami Dror和田会军联合创立,致力于为6至18岁的孩子提供最具创新的编程教育,希望通过编程教育,教会孩子如何思考,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对于普陀的创新扶持,田会军进一步谈道:“在企业发展创新的过程中,立乐教育得到了普陀区科委的许多帮助,包括拓展教育资源,接通整个普陀88所学校,此外也享受到不少配套财政和专利申报上的支持。”而随着中以(上海)创新园的建设日趋完善以及普陀良好营商政策的推广,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享受到普陀带来的政策红利和创新服务。

想要成为科创高地,仅仅有创新氛围和空间载体是不够的。在集聚高新技术的方面,普陀搭建了两大功能型平台——“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创新功能型平台”和“机器人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并被列入全市首批规划的支持科创中心建设“四梁八柱”的18个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目前,两大平台均已实现市场化、实体化运作,以“平台+项目”的形式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技术功能布局和产业服务能力不断完善,吸引了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此外,科技研发平台和科技孵化器也正在不断提升效能。

为进一步发挥科研院所对高新技术的溢出效应,普陀区还全面实施武宁创新发展轴五年行动计划,成立“普陀武宁创新发展轴理事会”,打造普陀科创智库,以“开放、智囊、引领、凝聚”为核心理念集聚了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科技载体、企业和行业协会的理事成员38名。与华师大合作,共促“教育科技园”建设;与电科所合作,共同推进上海智能制造及机器人产业园的发展;与中电科50所合作,推动下一代网络通信(5G)上海创新中心落户普陀;与上海化工研究院合作,推进先进聚烯烃材料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的筹建申报。

在国际合作创新的大潮中,普陀正在全力建设上海科创中心特色承载区。“如何保持定力,主动对标国家战略和市级要求,紧紧围绕上海要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任务,打造国际化的创新环境”是普陀所面临的难题。下阶段,普陀将依托中以(上海)创新园建设,挖掘创新集聚要素优势,打基础、抓服务、促转型,通过三个“进一步”加快构筑普陀科创新高地。

第一,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推进一批重大重点项目建设。继续深化武宁创新发展轴开发建设,发挥武宁轴沿线科研院所的引领辐射效应,推进四个重点地区的开发建设和城市更新。加快推进研发和转化功能平台建设,依托上海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创新功能型平台、上海机器人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支持创新主体开展关键性技术攻关和战略性项目布局。聚焦推进一批重大重点项目建设。打造中以(上海)创新园,成为以色列创新成果转化的“催化器”、中以创新合作实体的“承载器”、中以创新合作项目的“宣介器”。加快引进建设上海清华长三角国际创新中心,建设中德人工智能合作中心、加速孵化中心,加速区域产业的集聚和能级提升。推进“区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围绕智能软件、研发服务和科技金融三大产业打造产业展厅,展示普陀新兴产业的靓丽“名片”。积极推进市级工业互联网安全产业示范区建设,开展工控安全产业5G示范区建设,发挥工控安全产业优势,带动区内5G产业集聚,实现与工业互联网安全产业示范区的“双区联动”。

第二,进一步提升科技产业集聚能级,加大科技创新主体的培育力度。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围绕智能软件、研发服务、科技金融产业的发展目标、思路和措施进行深入研究,推动产业上规模、出效益。抓好企业培育和成果转化,做好重大重点企业扶强工作,落实好高新技术企业、市级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的挖掘和扶持,支持科技企业挂牌上市,争上科创板;继续打造创新创业大赛品牌活动,扶持培育一批具有核心创新能力的高成长性企业和高水平的创业团队;依托国家和市区各类科技专项,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持续创新。聚焦重点领域推动“招大引强”,引进培育符合区域产业导向的龙头企业及研发总部,推动普陀企业参与跨国公司全球科研配套网络,提升区域技术创新能力。

第三,进一步提升科技园区品牌效应,完善科技创新服务支撑体系。推动产业园区分类实施能级提升、二次开发和整体转型,夯实张江普陀园建设,支持园区提升品牌和拓展空间,建设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园区相关产业集聚。引导科技创新载体空间提升服务效能,为企业提供创业培训、项目推介、专家诊断、股权投资等“一条龙、零距离、个性化”创业服务。完善科技创新服务支撑体系。着力形成科技创新人才高地支撑体系,落实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办法;完善科技金融服务支撑体系,引导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探索创新产业用地模式支撑体系,为重大科技项目落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保障。

当前,普陀正举全区之力在加速产业结构升级,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的过程中实施高标准管理,以“科创驱动转型”的实践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宜居宜创宜业”的目标引领高品质生活。今后,普陀将以中以(上海)创新园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建立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增强城区长远发展动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普陀必能“破旧立新,破茧成蝶”。

联系我们
欢迎洽谈内容、广告等各项合作业务
投稿邮箱:hdkj_sh@163.com
投稿热线:021-53080015
服务热线:021-53082351

2021年11月刊

电子刊物订阅渠道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上海《华东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26464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847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