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详情
在宁波,高层次人才引领科技创新的步伐
《华东科技》     发布时间:2020-01-16 10:46:36.0    

自2011年“3315计划”正式启动以来,宁波市高端人才政策不断得到适调、创新和完善,已形成高层次人才政策体系,取得良好政策绩效,出现了高层次人才增长率快于人才总量增长率的基本态势。截至2018年底,全市财政共安排资金10多亿元,已遴选8批“3315计划”人才项目。宁波引进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产业分布情况见图1。

这充分说明,高端人才及项目的集聚,不仅巩固了宁波新材料产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还引领了宁波市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的发展,对于区域实现跨越式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巨大能量。到2018年底,宁波人才总量达到241.2万人,比上年增长9.8%,人才净流入跃居全国城市第2位。


宁波高层次人才政策的特点

人才政策是政府在特定时空背景下为促进人才发展,提升人才驱动经济、科技、文化等发展的效能而采取的行为准则和制度措施,涉及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等在内的法律法规、规划计划、办法等制度措施。我们回溯2011—2019 年宁波市人才政策内容演变的路径依赖,全面认知各阶段人才政策所反映的结构性和规律性的整体“画像”。宁波人才政策发展历程主要反映了人才强市、创新驱动发展的阶段性改革历程。

宁波的人才政策基本涵盖了要求高层次人才必须服从的条款,各种教育培训机会和平台,物质、精神、项目等多元化激励措施,适用科技人才发展需要的资源分配以及所要传递的价值观和信念。政策涵盖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各个环节,构建了以主体引才政策为核心,包括“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激励服务”在内的立体化人才政策体系。


人才政策的三个阶段

初步确立阶段(2011—2014年):在国家和浙江省人才政策的引领下,为大力引进宁波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加快建设人才强市,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型城市建设。2011年宁波市委、市政府出台人才政策,重点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高端创业创新团队。这个阶段重在宁波市人才政策的制订、发布和试运行,并通过具体、周密、迅速的行动,抓好政策的落实,确保实现预期的政策目标。在宁波市人才政策的引领下,宁波市各县市区也纷纷出台了北仑区“港城英才”计划、鄞州区“精英引领”计划、慈溪市“上林英才”计划、奉化市“凤麓英才”计划、高新区“高新精英”计划、海曙区“百创汇海”计划、镇海区“雄镇英才”计划、江北区“北岸精英”计划、余姚市“姚江英才”计划、宁海县“战略性新兴产业”计划和杭州湾“海内外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计划,是宁波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全市加快人才强市建设的有力例证。

积极推进阶段(2015—2016年):在人才政策执行过程中,发现原政策内容本身不完善的地方,模棱两可、难以操作的地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修正、补充和调整。一是出现引进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与本地产业缺乏协同性;二是创业项目作为宁波产业升级的源头,企业急需精准服务、走出“死亡谷”,存在融资难、整合资源能力较弱、缺乏与宁波地方产业的对接能力、团队带头人急需由技术人员向管理人员的转变等问题;三是从政府角度,随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的深入实施、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的出台和人才项目本身管理的需求,急需出台“管理+服务”的人才政策。宁波开始重新构建一个更适合宁波特色和人才特点的项目管理新政。尤其是2016年出台的甬组通〔2016〕65号《关于做好“3315计划”评审和管理工作的通知》,新的人才政策以原政策执行后的效果为依据,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就宁波人才计划的申报评审、项目管理、资助经费管理、人才企业扶持服务、三级管理做了明确的规定,更科学,更准确,可操作性更强。

深入推进阶段(2017年至今):宁波市为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针对人才工作参与部门单一、政府资助投入单一、人才项目落地发展比较难的问题,2017年出台了甬党办〔2017〕75号《关于创新“3315计划”引才模式支持民间资本引进高端创业团队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实施“泛3315计划”引进支持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的意见》,不仅加快推进人才强市建设,还形成了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人才工作的新格局。

“资本引进”充分利用宁波当地民间资本、产业链、生产营销和企业家资源的特有性、地理位置的便捷性、区域认知的相似性和社会文化的邻近性,促进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活力,带动了新兴产业的集聚和发展,极大激发了民间资本投资人才项目的积极性。除了吸引宁波民间资本,还吸引了知名风投真格基金、顺为资本等专业风投机构来宁波投资。

“泛3315计划”助推宁波在引进“246”产业集群、“3511”先进制造业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高层次人才的集聚,主要布局电子商务、港航物流、金融保险、文教卫体、专业服务、规划设计、时尚创意、科技服务和现代农业9大领域,努力打造良好的人才生态。

在项目管理上,根据《关于做好“3315计划”评审和管理工作的通知》(组通[2016]65号)文件精神,构建了“项目管理有目标、项目执行有监控、项目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宁波市高层次人才管理模式,并积极探索建立与政府购买服务制度相适应的宁波市“3315计划”项目后期管理服务外包体系,改变了我国大多数人才计划存在的重选拔、轻跟踪评估的现象。宁波还基于人才政策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针对人才项目的特点,提出了 “管理+服务”的项目监理理念和着眼于未来的“后实证主义”项目管理模式。


宁波高层次人才政策的特色

宏观层面:以构建机制体制为重点,营造人才向往发展环境

良好的人才环境不仅是吸引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磁场”,也是为人才项目提供适宜“孵化成长”土壤、提高人才工作效果的基本路径之一。宁波市积极探索改革高层次人才工作机制体制,积极营造高层次人才向往发展环境。

整合资源,形成合力。首先,整合部门资源。针对多部门抓人才工作、工作效率不高和人才工作人员专业性不强等问题,优化全市人才工作机制体制,努力形成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的工作格局。宁波市专门成立了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由中共宁波市委组织部、宁波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宁波市教育局、宁波市科学技术局、宁波市财政局、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宁波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8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这就打破了部门界限,由组织部门牵头统一运作和协调工作,构建了部门间有效的沟通渠道,提高了人才工作效果。第二,构建高效组织架构。坚持“人才工作就是经济工作”的理念,充分发挥经济部门懂经济、了解企业、熟悉项目的工作优势,发布了《关于做好“3315计划”评审和管理工作的通知》(甬组通〔2016〕65号),明确了各部门负责人才项目的全过程管理职责。

优化政策,全程覆盖。宁波针对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全程化跟踪服务为中心,创造性吸引上级人才政策,补偿人才政策短板,出台一系列全流程、可操作性人才政策,充分发挥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示范带动效应,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首先,在融资方面。宁波还先后出台《中共宁波市委、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人才发展新政策的意见》(甬党发〔2015〕29号)、《“3315计划”企业发展奖励办法》、《“3315计划”企业股改及挂牌、上市补助办法》等专门投融资政策。《2019年宁波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和高端创业创新团队引进“3315计划”公告》中明确规定:优先推荐“3315计划”企业在宁波市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优先推荐市海邦基金、才富基金、天使基金、创投引导基金等给予跟进投资,并享受相关机构提供的市场化创业服务。其次,在后续发展方面。一是全程跟踪人才项目发展情况。市领导、分管领导或各区县(市)有关负责人定期进行人才项目调研,深入企业实地了解创新创业人才项目建设情况,并召开人才座谈会,交流对项目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对人才项目实施“保姆式”服务,架构了双方之间信息畅通交流的高效渠道,全方位了解人才项目在培育过程、成长过程遇到的各种问题;二是积极破解企业成长困境。实施“人才服务联盟提质创优”行动,以服务事项清单化、流程化实现人才服务精准化、高效化,服务联盟每年提供一站式服务2万余人次。选聘优秀干部担任“助创专员”,为人才企业提供一对一、“零跑腿”服务。大力培育市场化服务主体,做优做实宁波股权交易中心、科技大市场,加快集聚人力资源、创投基金等创新要素。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对企业日常管理、技术转移、知识产权、市场对接,战略规划、科技融资等多个方面提供帮助。第三,在生活保障方面。宁波市出台《关于深化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和高端创业创新团队引进“3315计划”的意见》,聚焦海外人才最关心、最闹心的“痛点”,建立“孩子、房子、本子、身子、票子”等“五子”问题协调解决机制。优化人才安居举措,对高层次人才发放安家补助、购房补贴。试点建设国际青年人才社区,切实保障人才安居。各区县(市)也纷纷出台相关生活保障方面的政策,解决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的后顾之忧,进一步优化了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环境。


中观层面:以招才引智为核心,积极打造区域产业高地

在宁波现有的产业结构中,传统产业比重偏高,产业转型升级必须依据现有产业基础,从“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兴产业”两个方面来发挥两大产业的支柱作用,打造区域产业高地。宁波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育是紧紧围绕宁波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和宁波市“3511”产业投资导向目录实施的。

制定目录,集成引智。在新兴产业领域,依据《宁波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宁波市“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实施方案》《宁波市“3511”产业投资导向目录和智能制造评判标准》等政策,重点发展以新材料、高端装备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形成良好的“高端人才育高端成果、高端成果筑高端产业、高端产业聚高端人才”的发展循环生态。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制定全市重点引才和优先引才的“大菜单”。2011年宁波市人才计划正式启动,引才目录根据宁波市重点产业的实际情况动态调整。2011—2016年,宁波市紧紧围绕“六个加快”战略,把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装备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海洋高技术、节能环保、生命健康、设计创意等四大新兴产业,石化、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电工电器等四大传统优势产业(简称“4+4+4”产业),以及海洋经济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三大领域作为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引进对象并给予重点支持。2017年至今,宁波市围绕本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重点引进“246”现代产业集群和“3511”先进制造业领域项目,主要包括:新材料、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三大战略产业,绿色石化、清洁能源、汽车、纺织服装、家用电器等五大优势产业,生物医药、海洋高技术、节能环保等一批新兴产业,稀土磁性材料、高端金属合金材料、石墨烯、专用装备、关键基础件、光学电子、集成电路和工业物联网等一批重点培育的细分行业相关领域的人才和团队。集中力量在一些重要产业节点上集聚人才,依托产业节点吸引人才,依托领军人才打造特色产业和产业高地。2017年底,宁波还出台了《关于实施“泛3315计划”引进支持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的意见》,围绕宁波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国家保险综合创新试验区、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打造“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浙东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等重大部署,重点引进支持电子商务、港航物流、金融保险、文教卫体、专业服务、规划设计、时尚创意、科技服务、现代农业等九大领域高层次人才和高端团队。宁波市人才项目征集评审,严格按照目录实施,有针对性地吸纳集聚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

其次,形成各园区引才重点和人才需求“中菜单”。除了宁波市市级有重点引才目录外,宁波市所辖的各区县(市),各级园区依据自己具体产业情况及本身所具备的内外部条件,也出台自己相应的引才重点和需求。

第三,完善各企业创新创业引才需求的“小菜单”。企业引才“小菜单”由宁波市科技局向各企业征集,编印成册即“宁波市企业技术难题需求登记表”,提供给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处、产业学合作办公室等,以此架构企业与高层次人才之间的沟通桥梁,拓宽沟通渠道,增强引智引才效果。以2018年第三届中国创新挑战赛(宁波)为例,宁波面向全国发布101项企业急需解决的技术需求,其中,行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需求1项,区域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需求4项,个性化企业技术需求96项,探索了企业与高层次人才之间精准对接的新路径。

不论大小,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引进都是按整体产业规划而制定的,形成了“引进一个人才、办起一个企业、兴起一个产业、聚集一批人才”的链式效应。

按需引才,有的放矢。宁波一方面根据区域产业特色,上下联动,向海外、高等院校发布人才项目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招才引智活动,如从2006年开始连续举办12届中国浙江•宁波人才科技周活动,始终围绕“广聚海内外人才智力,博纳高科技创新成果”的要求,充分融合人才、资本、项目等创新要素,形成了引人才、引智力、引技术、引项目、引机构、引理念“六引并举”的良好格局,已成为在全国有较高影响力的人才综合开发品牌平台。持续举办院士专家宁波行、海智宁波之旅、中国机器人峰会、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新材料行业总决赛、中国创新挑战赛、中国•宁波全球新材料行业大赛等重大人才活动,提高引才聚智的精准度。另一方面当有人才项目来时,按区域需求引人才,按产业引项目,引进一个、落地一个,有针对性地选择,而不是“满地捡瓜”。中芯集成电路(宁波)有限公司成立以后,北仑区委、区政府积极谋划“芯港小镇”的建设。当江苏南大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光刻胶项目在寻找落户地时,主动北上沟通,增强引才的针对性。

放大节点,集聚带动。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息息相关,两者共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宁波正是基于产业集聚与人才集聚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最终以产业集聚带动人才集聚,人才集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模式,扩大节点效应,提高人才工作效果。

2013年,宁波市委、市政府作出以宁波高新区等区域为依托建设新材料科技城的重大决定。宁波先后引进共建了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北方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诺丁汉大学宁波新材料研究院等一大批高水平的新材料研发机构,积极推进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杭州湾研究院建设。2017年宁波引进了享誉世界的材料科研机构——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弗兰采维奇材料问题研究所,建立了宁波弗兰采维奇材料研究院和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弗兰采维奇材料问题研究所中国研究中心,还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共建中科院大学宁波材料工程学院,实行“科教融合、所院合一”的办学模式。各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要素的集聚极大地助推了宁波市新材料产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开发,加快了宁波新材料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上海交大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哈工大宁波智能装备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大院大所的引进共建,一批高层次人才研发的水下机器人、飞行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手术辅助机器人、康复机器人、仓储机器人等项目,依托宁波传统制造业在原材料、零部件、中间体等基础产品、基础技术、行业需求等方面的长期丰富经验积累,加快推动了宁波“机器换人”工程的实施和智能制造高质高效提升转变。

宁波还依托宁波高新区、宁波生物产业园、中科院慈溪医工所、宁波滨海生物产业园等平台,先后吸引了抗肿瘤新药、生物芯片、新型医疗器械等人才项目落户宁波,填补了宁波生物医药产业的短板。集成电路产业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加快了宁波在芯片材料、设计、制造及封测等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的集聚,也使北仑区、鄞州区成功入选浙江省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创建名单,加速助推宁波市集成电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微观层面:以造血能力培养为关键,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宁波市产业的转型升级必须依赖于企业的转型升级。

“靶向引才”更精准,绩效更高。在“转方式、调结构”的过程中,宁波遵循产业发展规律,鼓励企业根据当地产业发展现状和自身情况,因地制宜,以高层次科技人才项目为核心,通过厂房、土地、资金、营销能力等优势资源要素的投入,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慈星股份、菲仕电机、华翔汽车等企业分别引进日本、意大利、德国的高层次人才。通过人才嫁接,既发挥本土企业家在“资本、管理、市场开发”等方面的优势,破解人才创新创业“水土不服、资源不足”的难题,加速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又发挥高端人才在“技术、视野、信息”等方面的优势,补足本土企业转型升级“缺信息、缺人才、缺方向”的短板,助推本地企业的转型升级。

“管理+服务”更科学,绩效更高。一方面多数人才计划都属于“阶段性承认”,但由于退出机制和责任机制不完善,实际操作中重选拔、轻跟踪评估,以至于人才入选后就戴上了“铁帽子”,后续项目申请、奖励申请和科研工作“标签化”。另一方面,人才项目在认知、组织、资源获取与配置的能力积累过程中,会遇到始料未及或不可抗拒的因素,团队发展严重偏离预期,急需通过各种个性化的服务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宁波把人才项目作为产业升级的源头,不断完善对人才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服务”模式,将管理和服务做到无缝对接,为人才提供全链条、专业化、个性化的综合服务,助推人才项目走出创业的“死亡谷”,从而提高财政资金绩效。


高层次人才政策的困惑与思考

既要重视技术创新,更要加强管理创新

通过对宁波高层次人才创办企业的实际调研,我们发现,中层管理人才的缺乏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尤其是财务、人事、融资、生产、营销等管理人员的缺乏。因此,人才工作不仅要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更要注重人才团队的结构和默契度的考察,鼓励企业对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从而提高人才工作实效。

既要重视加大政府投入,更要加强引导多元化投资

投融资难的问题已经成为不少人才项目持续发展和做大做强的瓶颈制约。单单依靠政府自身资源,难以满足发展需求。而多元化投资不仅能为创新创业企业提供股本支持,还可运用自身丰富的管理经验、专业能力及社会网络,帮助创新创业企业解决战略管理、公司治理、人力资源、外部合作等问题,为创新创业企业带来资金和非资金增值服务。

既要重视对人才精准施策,更要加强人才的健康成长

人才政策涉及项目引进、服务、激励、投融资等方面政策。如果仅仅只是关注项目本身发展,而忽视人才后续提升,会使项目后续发展动力不足,最终影响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因此,要针对高层次人才的差异化需求,开展更专业、更有效的人才项目全程服务。如:构建学术交流与共享机制、与本地企业的沟通与碰撞的机会,实现“知识的再生产”和“人才的再生产”。

既要重视人才引进,更要加强引才路径的选择

随着高层次人才工作的推进,由于缺乏与本地产业兼容性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在人才引进及扶持资助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低效性;必须探索出“产业—企业—人才”协调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政府针对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创新创业政策应避免碎片化,需要形成合力,提高财政资金的绩效。把“按需引才”与“以供引才”有机结合,提高创新人才资源配置效率;制定科学的引智引才目录;探索人才支持由现有的直接支持模式向鼓励和引导人才与企业“嫁接式”合作创业转变,逐渐开展基于产业链的“群链式”协同创业,使人才战略和本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有机融合,协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既要重视人才项目的管理,更要加强人才项目的服务

除了完善以人才项目创业成功为目标的项目管理体系,包括人才项目政策宣传、申报咨询服务、立项管理、合同的管理,项目的监理、验收等管理和服务体系外,更需要将管理和服务做到无缝对接,为人才提供全链条、专业化、个性化的综合服务。建设具有“管理、交流、服务、诚信体系”四大功能的一站式高层次人才服务平台。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建立人才信用档案,增加知识流动的密度和交易频次,促进知识交融、累积,围绕人才做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价值链整合,从而发挥创新人才集聚效应,促进人才流动和区域平衡、发展和集聚本地产业与企业、保护知识产权,提高区域经济的协同能力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就职于宁波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基金项目:浙江省软科学研究计划“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与本地产业协同发展研究”(2018C25045)]



联系我们
欢迎洽谈内容、广告等各项合作业务
投稿邮箱:hdkj_sh@163.com
投稿热线:021-53080015
服务热线:021-53082351

2021年11月刊

电子刊物订阅渠道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上海《华东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26464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847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