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详情
焦点三:跨区域科技创新合作紧密
《华东科技》     发布时间:2021-01-19 13:09:38.0    

开放与合作,跨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由上海交通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该项目的主要完成单位包含来自上海、江苏、广州、武汉等高校及科研院所,也是上海在跨区域科技合作中取得的成果。


在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上海市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31个通用项目中,不同区域合作完成的项目有24个,合作省市数量多达22个。其中,上海和北京合作的项目最多,共有14个项目;其次是和江苏、广东分别合作完成9个项目,和浙江合作完成8项。特别是,长三角区域合作项目(14个)占全部区域合作完成项目(24个)的58.3%,沪苏浙三省的科技创新合作非常紧密。由此可见,上海的跨区域科技合作已成为常态,近年来所推动的“长三角一体化”也为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其中,由上海交通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该项目的主要完成单位包含来自上海、江苏、广州、武汉等高校及科研院所,也是上海在跨区域科技合作中取得的成果。



上海“辐射”长三角区域协同

就本年度国家奖的提名项目来看,由上海牵头、长三角区域企业与科研机构联手完成的科研攻关与产业化项目明显增多。除了京沪合作项目外,沪苏浙三省的联合创新项目占到所有跨区域合作项目总数的近六成。同时,在跨地区合作的提名项目中,上海企业频频现身,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上海企业积极整合利用全国优势创新资源的活力和能力。

区域协同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科技创新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各地区之间以及区内部之间的发展有很好的协调促进作用。2019年,上海市发挥系统单位长三角辐射优势,持续深入推进长三角科技青年创新行项目,推动产研合作、人才交流,促进一体化合作共赢。

为加快区域协同创新规划,上海市委市政府围绕贯彻《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研究科技创新协同实施举措的同时,还配合编制了《上海贯彻<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方案》,并且持续开展科技联合攻关,实施2019年度长三角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专项计划,支撑和引领跨区域、跨领域、跨部门协同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及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协同共享未来。多年来,上海市与长三角各兄弟省市不断强化协同创新力度,在区域科技合作、科技资源共享、技术市场共建等方面积极探索,基本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长三角创新协同体系。在标准上更加强调对标全球视野、国际标准;在目标上更加强调顶层规划、高起点布局;在手段上更加重视长三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科技资源共享互通、创新领域跨区合作,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合作的频次、活力不断得到激发。



“十年磨一剑”

作为长三角区域协同的“领跑者”,上海在稳步推进与长三角地区协同创新的同时,也不断强化了高校及科院院所之间的跨区域合作。今年,以上海交通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项目是自从2003年国家重新设立特等奖以来,上海首次在该奖项上实现“零的突破”。

当国产大型疏浚船还处于一片空白之时,上海交通大学走上了大型绞吸挖泥船设计技术研究和专用装备开发的道路。在国家重大战略支撑和牵引下,上海交通大学船舶设计团队依托学校人才、学科和实验设施等优势,联合中交疏浚集团、中船工业708所、交通部长江航道局、江苏科技大学和中船重工711所等18家疏浚行业主力单位组成“产学研用”大团队。

据《解放日报》报道,“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项目持续近20年,2004年建成国内首座大型绞吸挖泥船“航绞2001”;2006年建成国内首座配备浅水倒桩-钢桩台车定位技术的“天狮”;2009年建成国内首座采用变频技术的大型绞吸挖泥船“宇大1号”;2009年建成国内首座挖岩大型绞吸挖泥船“天麒号”;2010年建成亚洲最大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鲸号”;2013年建成首座用于三峡尾急流航段的大型绞吸挖泥船“长狮9”;2017年建成世界最大非自航绞吸挖泥船“新海旭”……

这些来自不同高校、科研院所组成的“产学研用”团队坚持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开放创新,用了近20年时间走过了别的国家100多年的船舶科技发展之路,攻破了泥泵、绞刀头、定位钢桩、集成系统等一项又一项硬核技术,逐步形成从绞刀、台车、泥泵等核心设备到装备总装建造的整条产业链。让我国大型绞吸挖泥船的设计和制造从跟跑西方到开始领跑世界,并且正带动整个相关制造产业向纵深推进。

该项目构建了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设计制造技术体系,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协同联动,市场、研发、建造互促互进形成了“系列化”产品自主设计和制造能力。摘得特等奖的背后,是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几十年坚持、几代人接续的科研长跑。

这一获奖项目被认为主要在三个方面表现卓越:一是掌握海底高强度岩礁快速挖掘破碎技术,满足了国家重大工程“挖得快”的需求。削岩如泥,对任何岩石都来者不惧。二是发明复杂海况中重载作业可靠定位技术,满足了复杂海况工程“立得稳”的需求。实现了远海作业连续精确测控。三是研发超远距离连续高浓度输送技术,实现了“排得远”的强大能力,单装备最大输送距离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平均万方能耗降低15.8%。

此外,今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也出自上海交大船海系,而该学科几乎贡献了我国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行业领军人物的“半壁江山”,他们成功研制出60余项疏浚装备,形成海上大型绞吸挖泥船完整自主产业链,推动我国疏浚能力跃居世界第一,实现从“整装备进口”到“主导出口管制”的历史性跨越。



LINKS+

《共建长三角科创圈创新平台倡议书》:让异地合作者共享创新政策红利

随着跨区域的科技合作愈加频繁,如何让异地的合作者共享创新政策红利,成为决定产学研合作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长三角大部分城市都已实施科技创新券制,但通用通兑一直没有实现。要确保创新要素流动起来,离不开创新政策“通兑”。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就是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共聚创新力,同下“一盘棋”。不仅要求各地补足短板,更是需要贡献各家“长板”。通过深化分工合作,各扬所长、优势互补,把各自优势变成共同优势,让更多的创新活水充分涌流,让更多创新成果充分涌现。

“三省一市”代表们在《共建长三角科创圈创新平台倡议书》中达成四方面共识:一是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聚力联合打造长三角科创圈创新平台;二是共建技术转移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一体化;三是共建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条件服务一体化;四是共建科技创新战略智库平台,促进区域创新研究一体化。


联系我们
欢迎洽谈内容、广告等各项合作业务
投稿邮箱:hdkj_sh@163.com
投稿热线:021-53080015
服务热线:021-53082351

2021年11月刊

电子刊物订阅渠道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上海《华东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26464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847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