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详情
科技企业的“疫”后生态
《华东科技》     发布时间:2021-01-21 11:23:52.0    

企业的大规模复工复产开始于3月初,但自2月下旬开始,就有部分企业开始尝试着让部分员工分时回到工作岗位。但如今,或因为办公场地的条件限制,或因为员工的交通问题,或因为企业主和管理层对聚集性感染的担忧,许多企业依然无法回到节前的开公状态。它们中的一部分采取了一半人“在家办公”,一半人回到公司上班的“分流工时制”;一部分采取了每人每天一半时间在家办公,一半时间来公司上班的“分时工作制”。


疫情带来的“大考”

不管采取哪种方式,这背后都映射出各个企业在这波疫情来袭之后面临的各种问题。常言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这句话一般用于形容人身患恶疾,不易短时间根治康复,却也适合形容当下疫情过后的社会经济现状。尽管在战胜疫情这件事上,我们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在恢复经济,让企业重整旗鼓这件事上,我们还刚刚开始。

有第三方机构预测这次疫情对2020年中国GDP的影响将会达到1.5%之多。而就发生在不久前美股大跌触发第一层熔断机制,沙特降价33%致使国际油价暴跌,无一不是在告诉你,“新冠病毒”这只2020年的超级黑天鹅已经开始展示其威力。全球经济正在进入萧条的边缘,而自保求生将是剩下这一整年大多数企业都将要面临的“大考”。

当企业从临时升级网络办公的“软、硬件”让员工“在家复工”,到采购到足够的防疫用品,获得相关批复正式复工,再到保障办公室通风和保暖,并解决午餐问题,让员工复工不会“挨饿受冻”,这其中经历的重重困难与企业复工后打开邮箱,发现邮件少了一半;致电客户,发现去年计划的需求都无法实现;销售的手机必须安装各种APP用于参加客户的视频会议;市场部几乎全体动员,鸡飞狗跳般地尝试不同类型的直播平台来比就显得不值一提了。

对于大多数B2B企业来说,看似不存在B2C企业来说,没有因为大量消费者无法“出门消费”的问题而免受如此大的影响。然而,一则,终端需求的减少最终会反映到供应链上游,造成同样比例的需求降低,业务受挫;二则,B2C企业在数字化渠道上多少有所布局,实体交易链路断了之后,通过加大线上投入,或多或少可以弥补一些业绩。而相当大的一部分B2B企业在这块的布局几乎是零,仓促之下着手建设线上渠道,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据我所知,此次疫情发生后,已经有不少传统工业企业开始加速数字化转型的脚步,切实投入人力物力来着手这一块工作的开展。民企是一把手牵头,让数字化工作部门及其领导人直接向董事会汇报。而国企是党组直接下达红头文件,从各个口子抽调人员组成工作组来落实数字化和电商业务的发展。

正如很多人预言的,这场疫情将会从此改变中国人的生活、出行、社交习惯。比如,更多人会习惯使用公筷,在人群密集场所佩戴口罩等等。相应发生改变的还有传统工业企业的业务管理和运营模式。我们都知道,2003年的“非典”加快了零售电商的崛起,造就了之后的淘宝、京东和十几年的电商飞速发展的“黄金年代”。那么,这一次的“新冠”会不会成为众多传统工业企业真正走向数字化的契机呢?

除了复工复产和重新建立客户联系之外,传统工业企业在疫情爆发之后还将面对产品和服务需求升级的挑战。其实,从这次疫情之后爆发出的口罩危机就可初见端倪。我们国内的低端无纺布总产能大到可以满足全世界的需求,但用于口罩生产的核心材料熔喷布却仅有为数不多的厂家可以制造。在经济下行的周期里,需求的大幅度降低会使得本就过剩的中、低端产能进一步面临“红海竞争”的局面。而这种竞争会很快使企业陷入没有利润、难以持续的局面。再加上前期已经累积的现金流问题,企业的生存会十分困难。


疫后的机遇在哪里?

数字化除了可以提升渠道的沟通效率,使得我们在如今实际商业运转受阻的情况下继续发展业务之外,还可以帮助我们更细致精确地管理自己的产能和现金流,让我们知道哪些生意是真的能够带来利润,哪些生意可能会很快面临减产甚至关停的境地。

同时,考虑到疫情来临之后,消费者的卫生、健康、安全意识大大提升,对于远程自助服务的需求逐渐养成,企业需要提供给客户更多产品之外的,是满足健康、清洁、环保、安全需求的服务或产品升级。这不是简单的在网上搞促销,买产品送消毒液和口罩。而是把整个生产和销售链路中的各个环节重新梳理,提升服务能力,为客户提供更多的“亮点”。

当然,行业内的龙头企业也可以考虑利用这次危机尝试“逆周期决战”。当年,韩国三星集团在全球存储器两次周期性大衰退的时候逆势而进,扩大产能,降低成本,靠“白刃战”把德国和日本的竞争对手踢出局,一举垄断了超过40%的全球份额。在一些我们本身有竞争优势,成本有进一步优化空间,技术还可以进一步改善的行业,龙头企业们也可以放手一搏,利用这次危机比比谁能咬牙坚持到最后,获得胜利。我认为以我们战胜疫情的体制优势,在技术相当的前提下,这样的竞争应该会有较大的胜算。

至于那些不能依靠低端市场生存的企业,倒不如尝试转向生产性服务行业。中国专注于服务生产性企业的公司并不多,上下游之间的衔接,供应链的优化,厂房、基建、设备维护等服务缺少行业经验足,技术能力强、服务标准一致性高且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这片市场完全可以培养出一些优秀的企业,毕竟中国的市场具备各种层次的消费群体,且基数都不小,有能力在各个细分市场提供足够大的市场规模给到各类企业。

对于疫情发生后复工不到一个月的企业,目前的大形势和预测并不乐观。有的企业家声泪俱下,说服员工降薪过冬;有的企业家每天奔走融资,让企业能继续运转下去;更多的企业还在迷惑这一突发事件过后到底该何去何从。而在我看来,切实找到一些对企业增效降本的措施与方法,尝试一些能拓宽进入市场业务的渠道和方式,由企业一把手牵头亲身参与,哪怕是做些最简单的测试,都将为企业的生存多提供一份保障。



联系我们
欢迎洽谈内容、广告等各项合作业务
投稿邮箱:hdkj_sh@163.com
投稿热线:021-53080015
服务热线:021-53082351

2021年11月刊

电子刊物订阅渠道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上海《华东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26464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847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