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详情
后疫情时代,服务型机器人或将迎来发展黄金期?
《华东科技》     发布时间:2021-01-25 15:16:32.0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今年服务型机器人在各行各业大显身手。从清洁消毒到送餐服务,让大家清晰地认识到服务机器人的商业和服务价值,也让人们看到了这个新兴行业的发展潜力。

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市场发展迅猛,智能机器人的使用将越来越普遍,人工智能技术与现实应用场景更密切的结合成为一种趋势。无论是医院、生活社区、交通枢纽还是工业园区,当机器人进入到这些场景中工作,人们会慢慢习惯机器人的融入,会看到机器人产生的服务价值。


机器人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按照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分类标准,机器人主要可以分为服务型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两大类。在此次疫情期间,这两类机器人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在疫情防控应急处置和辅助作业方面,服务型机器人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也是疫情中发展最快的一类机器人;而在防疫物资的生产制造方面,工业机器人也功不可没。

服务型机器人在机器人领域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范围并没有明确的界定,不过大致可以分为专业领域服务型机器人和家庭服务型机器人两大类。这次疫情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专业领域服务型机器人,比如消毒机器人和转运机器人。

疫情防控期间,为降低人工消毒劳动强度及交叉感染风险,消毒机器人替代人工,在医院、户外等场所从事消毒工作,但这类机器人尚停留在遥控或半自主阶段。转运机器人则可以按照事先规划的导航路线,通过人机交互方式代替医护人员将食物及药品送到病房,减少了医护人员与病人的直接接触,既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也减少了交叉感染的可能。

疫情期间,这两类机器人都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让行业人士、医疗人员和患者等群体看到了其显著的积极作用。

但由于防疫机器人的研发耗时较长,在疫情暴发前,机器人公司开发这种机器人的动力相对不足。因此,面对突发疫情,各大企业主要通过改造现有机器人以适应市场需求。比如通过改进巡检、清扫机器人的防护与储放等装置,使其承担起防疫物资运送、远程问诊的任务。此类机器人已在防疫中得到应用,并且呈现出一定的优势,但仍存在工作准备时间长、效率不高和作业自主性不足等问题。

除此之外,智能机器人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争议,许多技术问题仍需要解决。

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环境感知问题。现有机器人的环境感知能力大部分还停留在静态环境,对动态环境感知的实时性和深度还不足。在人机交互能力方面,现有机器人对人的意图、行为、情绪等方面的认知也亟待提高。以防疫机器人为例,这类机器人需要在应用场景多变性、处置机动性和调度灵活性等机器人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突破,不断提升智慧规划和自主性水平。

目前,智能机器人还没有真正做到像人类一样“智能”,比如在问诊中,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询问与检查,再结合自身丰富的经验来判断患者复杂的情况,智能机器人目前还无法做到这一点。


从“幕后”走到“台前”

今年的疫情,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了意想不到的困难,但科技的发展解决了这些问题,让大众真实地体会到了机器人在“少人化”“无人化”场景中的特殊作用,也带来了更多从未预料过的便利和可能。

近日,在上海市机器人行业协会举办的“抗疫先锋”活动上,高仙机器人CEO程昊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次疫情让更多人更直观地感受到机器人对于社会的价值,原本“慢热”的市场开始火热起来,此前机器人多被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这次走上一线的智能机器人参与了抗疫的不同环节,获得了更多的市场认可。

虽然疫情的短时“刚需”促进了服务型机器人市场的大爆发,让人们看到了机器人代替人工的可能性和可实施性,但不管是疫情催生的“无接触”,还是近期热门的“新基建”,这些热潮只能“促进”发展,并不能“决定”发展。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发展相对较晚,但近年来,国家对机器人的研发给予了很多政策及经费支持,在政策支持下,机器人行业的发展也在大力推进。比如,政府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免费发放“创新券”;科技部、工信部等国家部委及各地市先后发布机器人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等。这些支持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机器人技术与装备水平的提高,使国内机器人行业得到快速发展。

活动上,上海市机器人行业协会会长戴柳提到,疫情对不少行业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但危机之下孕育着机遇。服务型机器人的优异表现让人们看到机器人解决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的能力,也让行业看清了服务型机器人的产业化方向。“未来,服务型机器人将成为中国智能制造重要的新动能和生力军。”

随着5G、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融合,未来机器人势必会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但疫情无疑催化了这一发展进程,不仅让普通人认识到服务型机器人的能力,也让更多身在其中的企业看到了前景。

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张建明表示,上海将指导服务型机器人行业进一步提高核心软硬件的自主可控水平,增强薄弱环节的国产替代能力。同时,拓展服务型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和细分市场,打造一批标杆示范项目,支撑上海在线新经济发展。据了解,根据规划,上海将聚焦医疗、教育、安防和客服等领域,力争培育3家至5家服务型机器人龙头企业,打造服务型机器人的产业高地。



联系我们
欢迎洽谈内容、广告等各项合作业务
投稿邮箱:hdkj_sh@163.com
投稿热线:021-53080015
服务热线:021-53082351

2021年11月刊

电子刊物订阅渠道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上海《华东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26464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847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