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详情
如何让科技成果走出大学校园?
《华东科技》     发布时间:2021-01-27 01:09:05.0    

在拥有十所高校的杨浦区,一个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先后破土而出,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试验田、中小科技企业的孵化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助推器。

近日,上海杨浦区亮出该区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成绩单。从“五角场高新技术产业园”起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从最初的场地出租1.0版到了今天加入了科技服务、科技金融、品牌输出的4.0版,杨浦区已建成科技园区20家,其中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区7家,占据了全市13家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半壁江山。

目前,这7家大学科技园已孵化1万家企业遍布长三角、207家高新技术企业以及37家上市企业,打造了“科技地产+孵化服务+科技金融”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并结合各个大学优势学科主导,形成“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创新链。

“杨浦区产业集群与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高校的主导优势学科高度相关,关联程度达70%—80%。”杨浦区科委副主任马庆表示,杨浦区科技园内的产业与各个著名大学优势学科相结合,代表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尤其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涌现出众多优秀企业。

在马庆看来,杨浦区大学科技园的特色是拥有一支专业化、市场化的运营团队。大学科技园管理公司采取市场化竞争机制,团队在科技企业特点、资本运作和政策引导方面已经形成一套独有的经验能力。


企业出资、学校出智、科技园促成果转化

创建于2000年的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依托高校资源,采用“一校一园”模式,也是大学科技园中市场化、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园区之一。

截至2019年底,园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47家;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业2家,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3家;软件企业18家;上海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家;累计产生上市企业13家;约有5家企业准备科创板上市。园区优势产业集中在软件和信息技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文化教育五大类,其中软件和信息技术行业企业数占比近50%。

例如,上海复旦微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复旦大学集成电路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成果转化形成的公司,也是国内成立较早、首家上市的股份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主要从事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设计、开发和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现已形成安全与识别、智能电表、非挥发存储器、专用模拟电路、可编程器件FPGA五大成熟的产品线和系统解决方案,产品行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公司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复旦微电子得到了复旦大学与复旦科技园的大力支持,已于2000年在香港科创板上市,2014年转香港主板。

此外,复旦科技园校企联合实验室在整合学术前沿和企业需求,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校企联合实验室是由企业、学校、园区三方共同成立的产学研合作机构,企业出资、学校出智、科技园提供运行管理服务。

其中,复旦—新再灵大数据联合研究中心是一家成立两年的“校企联合实验室”。复旦科技园总经理王伟介绍,浙江新再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年内将向联合实验室投入1000万元,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则针对企业需求,开展智慧社区大数据的平台建设等,至今已完成发明专利申报5项,培养了一批智慧社区大数据人才。

目前,园区内累计落地15个校企联合实验室项目,主要涉及生物医药、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领域,合同金额共计2.49亿元,有效解决了市场需求与原始创新脱节、物理空间不足、创新人才缺乏等瓶颈问题。

从项目早期植入产业化基因

大学科技园要加速成果转化,关键还需制度供给和创新。

去年,杨浦区支持引导大学科技园成立了“科技园区联合成长投资基金”,一期规模为3亿元。同时,其联合上海理工大学成立“星火燎原”基金,规模为2280万元。

马庆介绍,这两个基金都以政府投资基金为引导,吸引社会机构参与。但与其他政府投资基金显著不同的是,不再聘请私募基金经理担任管理人,而是由大学科技园总经理担任。设立管理人跟投机制,即基金管理人在投出每个项目时实际出资额不得低于2%,必须拿出“真金白银”,与投资项目共进退。

“这些大学科技园总经理有的是国企独立董事,有的在高校担任教师或行政职务,为了不与‘管理人’规定冲突,他们辞去了原有的职务。对于每一笔超过500万元的投资,管理人不能‘一言堂’,而要由决策委员会进行投票决定。”

此外,以往每进行一次国资的增资扩股,都要经历长时间的审批流程。现经过与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协商,今后只要在联合产权交易所挂牌就可进行合法交易,原有的审批制改为备案制。

“这一制度的创新突破,在国内也是首创的,未来科技成果的转化将驶入‘快车道’。”

在上海理⼯大学国家科技园总经理荆勇看来,高校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不应该由政府和学校解决,而应该交给市场。在成果转化方面,上海理工大学国家科技园重点解决成果走向市场的万里长征第一步,从高校实验室研发成果早期就介入,挖掘具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并为其加入产业化基因。

以手术缝合针项目为例,国外进口的手术缝合针使用方便且安全系数高,但高昂的价格使得许多医院仍选择使用国产缝合针。然而,容易弯折且扯破皮肤成为国产缝合针的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问题。接到了这一“需求”难题,上海理工材料学院的教师牵头攻关,仅用了两个月就拿出了国产替代方案——既破解了以往国产缝合针容易弯折且扯破皮肤的难题,又化解了国外进口的手术缝合针价格较高的困扰。

“一个有广阔产业前景的项目,在距离产业化还有100公里时,就应该有市场主动跑向它。”荆勇说,“手术缝合针”项目尚在实验室研究阶段,上理工科技园就给予了20万元资助,鼓励研发人员走产业化道路。


智能引领,打造“环同济”升级版

成立于2001年的同济大学科技园经过多年的建设,注册企业已达2300余家,行业分布主要涉及现代设计、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均属于国家和上海市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

同时,同济科技园也在探索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支持有潜力的科技成果进一步研发,以提高产业化的成熟度。“这笔钱填补的正是从学校科研到商业化运作之间的空档,也是一直以来成果转化的一个难点。”同济科技园总经理戴大勇说。

“目前,科技园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并不突出,承接一些重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时也需政策的进一步支持。”戴大勇说,同济科技园正在接洽一个区块链转化平台项目,未来涉及场地、人员、运营等诸多成本,需要持续投入,仅靠园区自身资源难以为继。

下一步,同济科技园将通过与相关区深化合作,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升级,用“智能+”“互联网+”赋予传统产业新的发展智能。进一步来说,园区还将依托“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建设,助力关键核心技术相关区转化,建设一批功能型转化平台,包括智能城市功能型平台、智能交通和新能源车功能型平台、智能建造功能型平台、干细胞产业功能型平台、数字城市功能型平台、工业及机器人功能型平台以及服务机器人功能型平台等。通过这些功能型平台的建设,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引入更多高端人才,提升“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能级。


校企合作,扬长学科优势

在杨浦区“三区联动”“三城融合”的背景下,上海财经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由上海市科委、杨浦区政府、上海财经大学共同投资发起。

经十多年拓展升级,园区载体分布杨浦与虹口6个产业基地,规模约10万平方米。其中,纪念路8号财大金融谷项目,通过盘活原有军产属性的工厂基地,实现了低端商贸用途向双创载体的转变,成为城市更新、产城融合的典型项目。

目前,园区注册企业共计1500余家,其中在孵企业127家(杨浦89家、虹口38家),园区注册企业年纳税额约3亿元。并且,园区建立了功能完善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机构,包括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上海市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上海企业发展志愿服务园区工作站、上海市特色信息服务产业基地、优秀创业服务机构等。

近年来,园区围绕财大金融财经科技专业特色,与大数据统计科学中心、金融信息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等具备市场化服务潜力的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多领域引入创新资源。有杉数科技、视野价值、闻政咨询、经数科技、术华承衍、迈容科技、网萌科技、数曼科技等一批在园校友、师生创业企业在财经科技领域内的创新成果为相关学科发展加力。

其中,杉数科技是一家人工智能决策公司,由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葛冬冬联合几位斯坦福大学毕业的博士同学于2016年创立。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杉数科技与清华大学、上海财大和斯坦福大学等多所高校开展科研和育人合作,将前沿研究成果转化。两年前,杉数科技与上海财大合作推出的开源国产数学规划求解器LEAVES,一直在更新代码,目前已在芯片设计毫秒级快速求解非线性优化项目、飞行器轨迹设计实时求解等重大命题中应用、助力。

这些年,杉数科技也在校企合作中为中国运筹学培养人才。有许多员工来自上海财大等高校,从实习生快速成长为骨干。疫情影响下的毕业季,杉数也在逆势中储备人才,新招员工有一半是应届生。

值得一提的是,财大科技园还将通过校友服务中心的建设,广泛对接校友及师生创业资源,在园区落地一批与财大一流学科建设相关的产业项目。未来,其将通过园区配套的完善,以及专业化服务体系的优化,全面提升园区内硬件、软件的服务水平。



联系我们
欢迎洽谈内容、广告等各项合作业务
投稿邮箱:hdkj_sh@163.com
投稿热线:021-53080015
服务热线:021-53082351

2021年11月刊

电子刊物订阅渠道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上海《华东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26464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847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