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详情
上海科技创新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华东科技》     发布时间:2021-01-27 01:25:33.0    

在上海大力推进建设具有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背景下,通过分析上海科技创新工作的基础与优势,以及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站在服务于提升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角度,从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以及创新科技管理制度及理念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上海提升整体科技创新工作水平提供参考。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可以分为三类: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1]。创新过程中,高校与科研院所是原始创新的主体,企业是应用型技术创新的主体,而成果转化则需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以及政府共同实施。影响科技创新成效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一个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是科学、技术、体制和管理等诸要素相互作用、协同互动的结果[2]。


上海科技创新的基础与优势

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经济中心城市和最重要的人才基地,产业和技术实力雄厚,特别是近年来在持续推动构建“五位一体”创新体系、建设更具活力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过程中,科技资源配置更加丰富,科技服务环境进一步优化,科技竞争力稳步上升。

科技资源

1.研发投入逐年增长

近年来,上海市研发经费投入逐年增长,尤其在2010年之后,上海研发投入呈现出快速上升态势[3],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由2014年的3.58%上升到2018年的4.16%,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近两个百分点。上海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3.78万元/人,同比增长7.94%,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22倍[4]。

2.科技创新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

通过不断完善多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服务功能,支持各层次优秀科技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据统计,截止到2019年年底,获得上海市各类人才培养计划的优秀科研人员达到1.3万千余人。全市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超过20万,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78位,占全国总数的10%。

3.创新主体资源更加丰富

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雄厚的工业基础,上海积累了众多优质的创新主体资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上海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顶尖水平,截止到2019年年底,上海共成立国家级创新平台160余个,市级创新平台近1300个;截止到2019年11月,外商在沪已设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700余家,其中研发中心456家,数量全国最多,进一步优化了创新主体资源结构,增强了上海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创新服务环境

1.科技金融市场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上海政府创新科技财政支出、加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资助力度,以及对科技成果转化实行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企业创新,并且以政府基金的方式提供科技创新融资[3],为企业提供更大的科技融资便利。通过实施“科技创新券”,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研发活动的补贴力度。同时在科技信贷、科技资本市场、科技保险,以及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开展了有力的探索,持续推进科技与金融的深层次融合,营造了良好的科技金融市场氛围。

2.研发与产业结合更加紧密

在引导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的基础上,推动建设各类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近20家,基本形成多层次、多功能、开放性的功能型平台体系,为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提供支撑。当前,已建成平台的产业培育功能开始显现,面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先进制造、新材料等产业,累计集聚高水平团队1200余人,产学研合作单位超过1600家,服务收入超过7亿元,撬动社会投资约60亿元,带动和培育产业规模近百亿元。

3.创新服务机构渐成规模

从总体上看,上海在科技决策咨询、技术要素流动与配置、科技合作交流、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等方面已初步形成了一批创新服务专业化机构,拥有孵化器和新型创新服务机构200余家,服务水平逐步提高,为上海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提供了加速动力。

4.创新体制机制和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基础上,发布实施科改“25条”,陆续出台10余个配套政策,在解决长期以来困扰和制约创新主体的科研经费管理、国际人才引进、股权激励等方面的问题上正发挥出积极效果。国际金融、经济、贸易、航运中心建设20余年成效显著,上海自贸区和新片区建设扎实推进,为科创中心建设提供了更全面的综合服务、更开放的制度环境。

区域创新竞争力

2019年11月14日,《2019亚太知识竞争力指数》发布,上海在53个亚太城市和地区中知识竞争力指数从2010年的第十九位提高到2019年的第五位。新加坡位居榜首,第二到第四位分别是韩国首尔、日本东京、日本爱知。亚太知识竞争力指数,是对亚太地区53个领先地区用19项指标进行评估,综合反映各地区将知识资本转化为经济价值和居民财富的能力。自2010年起连续发布,上海的综合竞争力稳步提升,见图2。


上海科技创新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依靠要素驱动和资源消耗支撑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强化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上海加快全球有影响的科创中心建设并出台系列配套政策,吹响了到2030年,上海要跻身全球重要创新城市的号角。对标新的使命要求和奋斗目标,上海科技创新工作还存在一些“短板”,主要表现为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在新型材料、芯片、基础软件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卡脖子”问题;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破解,在进行协同创新时各方优势不能有效发挥[7],传统要素驱动的观念和机制还未根本扭转;创新生态环境需进一步优化,创新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技术研究到成果转化链条薄弱,急需进一步提升中间环节的“翻译”能力,打造“专业翻译”基地。


上海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的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科技创新水平显著提高,很多领域已处于世界领跑地位,但总体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十四五”已经到来,我们既要长远谋划,也要正视当前问题和需求,新形势下要用好现有扶持政策,进一步夯实如下三个方面的工作,着力构建科技创新服务生态系统,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加快建成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实施开放式创新,加强人才梯队建设

进一步拓宽国际科技合作范围,开放科技创新计划,吸引和支持国外优秀人才和科研机构参与和领导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和支持上海优势创新主体“走出去”,在国外设立或并购研发机构。利用好科创中心建设的政策优势,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科技创新发展需求、层次结构分明、年龄结构合理的高端人才团队,为加快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完善创新服务体系

进一步加快转制科研院所改革与发展,鼓励与引导承担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与服务职能;建设一批高新技术转移平台,探索新模式、新业态、新路径,并以此为基地,构建国际化、资本化、集成化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布局实施一批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发起大科学计划,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和前沿新兴领域夯实基础,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基础研究创新体系。建设一批科技项目管理第三方机构,建立完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形成科技主管部门抓宏观方向与第三方项目管理机构抓落实相结合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机制,服务科技创新发展。

创新完善科技管理制度及理念

健全和完善科技创新评估制度,优化科技评价指标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系数和权重,培养科研人员正确的价值取向,加强与市场的交流和沟通,围绕产业链,促进创新链的发展。引导科技管理人员转变工作思路,在制度保障的前提下,要更加注重“管理”与“服务”的工作,进一步提升自身能力,当好高级翻译,在政府与市场之间做到信息加工不偏移,信息传递不疏漏,使科技管理工作从后台走向前台,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提供更强大的支撑。

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对上海市创新系统协调运作能力的极大挑战,不仅需要区域内单个组织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还需要个体间、组织间形成协同和聚集效应;不仅需要科技体制机制进一步创新,还需要科技管理理念的创新,实现科技管理部门职能从研发管理到创新服务的角色转变。通过改革创新,不断推进科创中心建设步伐,为支撑科技强国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国政.上海科技创新环境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上海经济研究,2013年2月

[2] 宋淑艳,金敏力. 辽宁省科技创新能力分析与对策[J],生产力研究,2012年9月

[3] 李平等.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经验、启示与路径[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4]《2019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指数报告》

[6] 汪怿.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人才问题[J],上海经济研究,2015年4月

[7] 罗月领,高希杰,何万篷.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体制机制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9月

[8] 颜振军.中国地方政府科技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软科学,2008年12月


(作者就职于上海新能源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促进中心)



联系我们
欢迎洽谈内容、广告等各项合作业务
投稿邮箱:hdkj_sh@163.com
投稿热线:021-53080015
服务热线:021-53082351

2021年11月刊

电子刊物订阅渠道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上海《华东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26464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847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