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详情
专家服务基地建设工作的思考
《华东科技》     发布时间:2021-01-27 09:47:21.0    

智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智力的有效载体是社会各行各业的专家。如何充分发挥专家在创新资源集聚、关键技术突破、产业结构优化及急需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作用,如何将专家智力资源对接基层需求,加快基层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是当今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建设专家服务基地,汇集基层所需的各类专家,是实现智力因素充分流动,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方法。本文通过梳理与分析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以及部分地方级专家服务基地的建设情况,提出了专家服务基地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为探索基地的建设模式提供参考。


建设背景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是我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是全国人才工作的指导性文件。2011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对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人才强国进行了全面部署。同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实施“万名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计划”,该计划将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作用、推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长期任务重点实施,该计划中提到的两项具体服务形式为组织专家服务团和建设专家服务基地。

2014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专家服务基地建设管理办法》,提出专家服务基地是专家与基层需要对接、专家服务基层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旨在创新高层次人才柔性流动机制,组织引导广大专家利用专业优势,帮助基层集聚创新资源、突破关键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培养急需人才,为基层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要求通过加强专家服务基地建设,创新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健全服务体系,逐步建立专家服务基层长效机制,将专家服务基层工作推向深入。


基地建设情况

从2015年至2020年,共计建设国家专家服务基地101个,分布于我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等行政区域(图1)。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数量最多,为7个;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数量其次,为5个;其他地方分别建设1—4个不等。

2015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设立首批国家专家服务基地20个;2016年设立第二批20个,其中该批次中,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的“颈动脉相关脑卒中筛查防治—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是全国医疗卫生领域内唯一入选的单位,也是全军、上海市第一家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2017年第三批设立10个;2018年第四批设立20个;2019年第五批设立20个,该批次中有上海的“上海瑞金医院代谢性疾病标准化诊疗专家服务基地”;2020年第六批设立11个。

专家服务基地中,农业领域最多,为42个;其次为综合科技类专家服务基地,为23个;再次为医药医疗领域,为17个;另外,在畜牧业、环境、制造等其他领域,还分别建设1—4个专家服务基地不等(图2)。

其中,在综合科技类专家服务基地中,建设数量最多的为高新园区科技服务基地,共建有13个,这类基地主要依托各地区的高新科技园区建设,面向园区内的单位提供创新创业等专家服务;其次为专业技术科技服务专家基地,共建有4个,这类基地主要是面向某一行业提供专业技术性专家服务,比如半导体、锂电材料、新能源等技术专家服务;还有其他科技类专家服务基地6个,分别汇集不同领域专家资源,对外提供各类专家服务(图3)。

山东省在2018年开始建设省级专家服务基地和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并出台了相应的《山东省专家服务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和《山东省级专家服务基地年度工作考核办法》。按照规划,“十三五”期间,将建设30家左右省级专家服务基地,积极打造产学研用有机融合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资源协同创新平台,为基层柔性开发高端专家资源搭建优良载体。到2022年,全省将建成50家左右省级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柔性引进2000名以上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推动200个以上项目在基地落地。

经过两年建设,山东省已经建成30家省级专家服务基地、39家省级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并在2019年对两类基地进行了考核,有3家专家服务基地获得考核优秀等次,有5家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获得考核优秀等次,评估优秀比例分别为10%和13%。

福建省于2015年颁布《福建省专家服务基地建设管理办法》,以后每年发布《关于开展福建省级专家服务基地申报工作的通知》,要求申报专家服务基地的单位具有开展专家服务活动的软硬件条件,配套资金不少于5万元,并且基地要与10名以上专家建立良好联系,每年开展专家服务活动不少于10人次。福建省平均每年建设10—15家省级专家服务基地,各基地分别在技术攻关、项目合作、成果转化以及技术咨询、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作用。

天津市自2011年起实施“万名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计划”,开始建设专家服务基地,并于2014年出台《天津市专家服务基地建设管理办法》,该管理办法颁布时,已建立16家专家服务基地,多次实现高层次人才与企业对接,帮助企业突破关键技术,培养急需人才,为基层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撑。

天津市专家服务基地分为企业类、园区类和专业类三种类型,可依托市级(含)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以及建有市级(含)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研发载体的企业建立,也可依托市级和区县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区、产业园区、创业园区和滨海新区功能区建立,还可以依托社区、乡镇医疗卫生机构、文化站、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技术示范基地以及农村合作组织建立。

吉林省从2011年开始实施“万名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计划”并于2014年正式出台《吉林省专家服务基地管理办法》,建立了专家服务基层工作平台,先后建立了农业科技创新专家服务基地、西部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专家服务基地、图们江流域经济作物开发专家服务基地、标准化农业示范专家服务基地、中新食品区食品安全保障专家服务基地等多家基地,分别在新技术开发、新成果示范推广等方面取得成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面临的问题

一是基地运行经费不足,需进一步补充。由于地域与行业的差异,部分基地自有专家不足,需要外地区专家合作完成对外服务,这会增加基地运行成本,常规经费来源不足以支撑专家对外持续开展服务。同时,基地运行资金大多依赖上级主管部门和各级政府的拨款,缺乏自身造血功能,限制了基地发展。

二是基地管理制度有待完善,资源共享程度较低。目前,各种行业类型的基地在数量上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是对于各基地工作如何展开、以什么样的标准进行分类、怎么样有效管理、各利益主体间利益如何分配等问题尚没有完全解决,这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另外,由于政策、体制及地域因素制约,基地分别由各单位自主建设与管理,各基地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作与资源共享机制,尤其是不同的地域之间,难以形成协同效应,没有发挥应有的支撑作用。

三是基地服务成效与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多数基地以柔性引进专家的形式开展专家服务,缺乏长久规划,长期服务成效与服务质量尚待进一步提高。

四是基地知名度不够,公信力不强。多数情况下,社会对专家一类群体的作用有所认识,也比较认可专家的作用,但是对于专家服务基地还缺乏认识,对于基地服务工作还没有形成普遍性认可,这也制约着专家服务基地的发展。


思考与建议

首先,明确基地功能与定位,对基地建设进行长远规划。在专家服务基地的建设中,应当有明确的目标与定位,综合考虑依托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中长期基地建设规划机制及管理制度,有针对性地面向某个领域,集中资源优势,形成资源合力,系统性分批次开展专家服务活动,由点及面逐步放大服务范围,实现高效服务。

其次,拓宽投入渠道,加大基地投入。财政方面可以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基地长期发展,政策方面可以积极引导高层次专家与基地建立长期联系,对于基地专家申报相关科技项目给予优先支持。另外,鼓励社会资金投入,以支持基地发展。

再次,突出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结合区域化资源优势,通过合理布局、共享共建的方式,优化基地布局,共享基地资源,达到最优服务效益。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建立数据库,打通专家、项目、文献、知识产权及成果转化之间的数据壁垒,做到产学研用融合式发展。基地自有专家与外协专家合作,提高服务频率、效益和质量。

最后,加大专家服务基地宣传,提高社会对基地的认识。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以及公众号、短视频等融媒体加大基地宣传力度,宣传专家基地取得的新成果、专家基地建设取得的新经验、专家基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等,不断提高社会对专家基地的认知程度,取得社会大众的认可,为专家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氛围。

(作者就职于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



联系我们
欢迎洽谈内容、广告等各项合作业务
投稿邮箱:hdkj_sh@163.com
投稿热线:021-53080015
服务热线:021-53082351

2021年11月刊

电子刊物订阅渠道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上海《华东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26464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847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