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详情
关于加快构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公共卫生服务和应急体系的思考和建议
《华东科技》     发布时间:2021-01-29 10:37:44.0    

摘要: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推进,长三角区域医疗资源融合发展趋势明显。尤其是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长三角区域实施一体化优势联防联控,效果显著。这表明当前长三角区域构建一体化公共卫生服务和应急体系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因而,本文建议创新区域医疗合作模式,加快打造长三角区域公共卫生服务一体化体系,让更多人民群众受益。具体包括:第一,市场主导,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开展区域医、养、产结合项目试点,建设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赋能下的紧密型智能化专科医联体;第二,政府主导制定医疗服务标准,建立公共卫生服务大数据系统,整合长三角地区医教研资源,建立医联网;第三,为高端医疗人才减负,增加基层医疗人才供给,高端和基层互通,做实分级诊疗,促进区域医疗资源均衡发展;第四,建立长三角公卫信息和储备物资信息共享平台;第五,深化区域公卫突发事件联合响应演练。

关键词:公共卫生服务 公共卫生应急体系 长三角一体化


分布式人工智能是什么?让众人焦虑的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要求,要以“项目化”带动“一体化”。从全国看,长三角区域整体医疗质量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但区域内部医疗水平也存在不平衡,各地病人扎堆到沪上大医院就医的现象十分普遍。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全方位推进,近年来区域医疗资源加速融合趋势明显。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长三角区域实施一体化优势联防联控,先后明确了七项合作事项、五项工作机制,合力推动区域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效果显著。

从此次长三角防控疫情来看,长三角区域构建一体化公共卫生服务和应急体系的条件已基本成熟、潜力巨大。建议以开展区域医疗深度合作为切入口,加强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科创为魂、人才培养、项目抓手、产业协同、慈善并举的公共卫生服务系统,在公共卫生服务、医疗资源、公卫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一体化等方面,更好地实现政策衔接、信息资源共享、优质医疗供给、快速联动响应、高效协作应对风险,以公卫信息共享平台、战略物资储备共享平台、区域联合演练等项目为抓手,加快打造长三角区域公共卫生服务一体化融合创新的合作新模式,让更多人民群众受益。

五方面建议如下:


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探索医疗合作新模式

(一)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对于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区域,政府财政收入通常较低,无法满足当地公共卫生服务需求,通过整合医疗设备供应商、金融机构、医疗信息服务提供商和沪皖优质医疗专家资源,尤其是发挥上海医疗专家优质的资源优势,引入市场机制,公益性和市场化相结合,提高参与区域专科医联体平台建设的医疗人员待遇和积极性。比如,可选安徽部分地区的二级医院、三级医院,依托当地公立医院平台,发挥市场作用,引入专科特色门诊,做到“大专科、小综合”。

(二)开展区域医、养、产结合项目试点

充分发挥上海医疗资源领先优势,通过整合央企国企、保险公司、医疗产业运营管理集团、社会办医机构、投资商等,输出上海医疗资源在安徽、江苏、浙江打造一流综合性医院,入驻省会城市科学城等区域,打造长三角地区医、养、产结合新模式、新高地。比如,发挥上海在康复领域、养老管理领域的资本和信息优势,在皖推进“医、养、产”结合模式。“医”包括沪皖共建一流综合医院、科研平台、基层医联体;“养”是居民养老、康复治疗园区;“产”是先进医疗技术、医疗设备、医疗产业落地。

(三)建设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赋能下的紧密型智能化专科医联体

长三角地区是全国乃至世界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发展的高地,可统筹长三角地区基层医院需求和医疗专家的专业优势,加大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赋能下的紧密型智能化专科医联体建设。利用互联网技术打破省、市、县之间的行政区域界限,通过医疗专家定期定点帮扶、人工智能远程协助等方式,向长三角医疗资源欠发达地区输送专家团队、人工智能、优质运营、医疗设备、品牌建设等资源,提升基层医院医疗水平,让基层地区急、重症患者能在第一时间、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整个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优质医疗资源,最终实现大病不出省(县)的目标。


政府主导制定医疗服务标准和医疗信息共享标准

(一)制定医疗服务标准,建立公共卫生服务大数据系统

医疗服务标准制定包括跨区域医保医疗费用结算、跨区域电子病历认证、跨区域检测报告标准认证。公共卫生服务大数据系统要包括现有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还应包括居民基础防疫数据、居民健康监测数据(电子病历)、医保社保数据、医院药品器械采购数据等。建议发挥市场作用,建立区域统一的公共卫生服务大数据系统,同时政府应加强对数据应用的监管。

(二)整合长三角地区医教研资源,建立医联网

提升地方三级综合医院医疗诊断水平,提升二级综合医院、社区医院康复管理水平,让病人大病治疗就地解决,大病康复就近解决。比如,可选择在安徽试点,突破院际信息壁垒,共享病人信息提高诊疗效率,提高病人对基层医院信任度,试点安徽远程会诊,发展精准医疗。


着力人才培养,促进区域医疗资源均衡发展

(一)为高端医疗人才减负

目前高端医疗人才除了承担日常医疗任务还要承担科研任务,且各院校普遍将论文发表数量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此类做法不合理,应将人才培养作为考核标准之一,综合评价高端医疗人才价值,提高“师傅带徒弟”的积极性。其次,增加医疗人员“技术流动性”,通过共建科室、远程指导、定期进修,给基层医院“优等生”良好的学习培养机会。

(二)增加基层医疗人才供给

基础医疗人员培养分为两类:基础护理人员培养及稀缺类全科医生培养。基础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引进国际先进护理、康复专业培养模式;全科医生是社区医疗重要环节,通过适当引导,增加全科医生供给。建议在沪皖共建护理人员培训基地,引进国外先进护理理念和仪器设备,向长三角地区输出护理人才。

(三)高端和基层互通,做实分级诊疗

充分利用上海优质医疗资源丰富等优势,支持高端医疗人才赴基层进行义诊、手术带教等,在长三角地区打造高端和基层互通、分级诊疗落地的示范单位,基层医联体、名医工作室等在长三角区域已较为普遍。比如,近6年安徽方面牵头组织上海瑞金、中山、华山等三甲医院以及在沪名医19次赴安徽老区、山区的县级医院进行义诊、公益讲座、学科共建等,直接惠及2万余人,义诊后和当地医院签订两地医疗合作协议。又如,浙江省舟山医院引进上海市五官科医院的多位专家坐诊、手术,引领当地眼科、胸外科科室发展,造福当地百姓;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人民医院引进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京鼓楼医院等名院专家,助其发展眼科等重点科室;安徽省怀宁县人民医院引进上海长征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骨科、眼科主任专家,成为安徽省唯一具备眼后节手术能力的县级医院;安徽省濉溪县引进东方肝胆医院肝胆外科等知名专家,合作共建名医工作室等。


建立长三角公卫信息和储备物资信息共享平台

信息共享在整个区域防范重大公共卫生风险和应对危机的过程当中至关重要。应增强区域公共卫生风险意识,在信息共享基础上加强风险联合研判、评估、决策、通报、防控协同等全流程机制,不断推进治理关口前移。可选择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为公卫信息枢纽,充实完善整个长三角区域的公卫数据采集与聚合,推进大数据分析。可在长三角应急管理信息大平台中专门开辟战略储备物资信息模块,确保区域内物资的动态平衡保障,危机应对期间快速开展针对性的物资相互调配和调剂互助。


深化区域公卫突发事件联合响应演练

要实现区域风险共治目标,须不断优化协作机制、磨合协作行动,建议定期开展频次更高、场景更多元的联合处置演练活动。可通过模拟重大传染性疾病流行爆发场景,选择在省市交界区域模拟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真实场景,按照风险研判、预警、响应、处置等步骤进行全流程各环节的实战操作,检验通过区域应急管理平台进行联合调度、防控处置的规范性、顺畅度和有效性,同时促进各省市应急人才队伍的业务交流。

综上,通过长三角区域公共卫生服务系统以及多模式的基层医联体共建和探索实践,通过落地信息共享平台和定期联合演练机制,在专家、设备、资金、运营、公益、品牌等方面全面赋能基层医院,切实帮助当地医院在某一个或几个学科率先突破,成为区域内的标杆专科,使其成为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渠道,为提升百姓幸福生活指数,提高医疗体系效率和质量,为区域共治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程德兴,邓蕾.现状与对策: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青年医疗议题——基于长三角七城市数据的分析比较[J].青年学报,2020.

[2]丁国杰.长三角一体化城市风险防控创新探索[J].上海城市发展,2019(1):45-48.

[3]于迎,唐亚林.长三角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实践探索与创新模式建构[J].改革,2018,000(012):92-102.

[4]刘成,彭慧珍,鲍勇.泛长三角地区医务人员及患者对医疗资源整合的认知研究[C]//中国科协年会.2009.

[5]施翔.沪苏浙皖签署卫生健康一体化合作备忘录[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10):108.

[6]齐峰. 论泛长三角公共卫生合作[J].健康研究,2009,29(006): 448-452.

[7]陈贤义.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J].卫生毒理学杂志,2005.

[8]袁素维,俞晔,张哲,等.从H7N9看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3(10):797- 800.

[9]曹广文,张必翔,陈孝平.关于我国医疗卫生体系提升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的思考与建议[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0, 41(00): E072-E072.

[10]王佳,程实,陈波涛,等.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7,030(010):4-7.

[11]余雪梅,乐虹,郝敏,等.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比较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7(07):36-37.



(作者:伍爱群,系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知联会副会长,虹口区知联会会长、上海航天信息科技研究院院长,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导;胡佩,系浦发银行战略发展部博士后。)



联系我们
欢迎洽谈内容、广告等各项合作业务
投稿邮箱:hdkj_sh@163.com
投稿热线:021-53080015
服务热线:021-53082351

2021年11月刊

电子刊物订阅渠道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上海《华东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26464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847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