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详情
夯实区级平台,支撑区域发展
《华东科技》     发布时间:2014-05-26 13:30:28.0    

在上海市科委将“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创新支持体系”作为“科教兴市”中的战略任务和目标之后,各区县主动地对接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各类科技载体建设,构成政企互动的服务网络;制定了符合区域产业发展的科技公共服务政策,形成政府专项资金的聚焦重点;整合和调动、统筹区域内各类创新服务资源,为中小型企业提供各类科技服务,使平台服务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支撑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


搭建共享平台,促进需求对接

在高校密集的杨浦区,通过平台政策的对接,逐步形成了“市、区、校、企”之间“政策引导—资源输出—需求对接”的良性循环与相互促进。在市区两级政策的引导下,高校资源提供共享服务的积极性与热情空前高涨。以同济大学为例,学校结合市区资源共享服务相关规定、要求,通过制订与修订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的相关规定,搭建了与市研发平台对接的校级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健全的制度体系为高校资源支撑社会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测试中心实验室积极落实市、区、校的各级共享规定,专门出台了《测试中心实验室开放实验守则》,要求在保证教学科研的情况下,尽可能对校内外开放共享。规定出台后,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率大幅提升。奥瑞金包装集团上海分公司的快速消费品金属包装材料研发,是“市、区、校、企”政策联动、协同创新的一个缩影。该公司是国内食品金属包装材料行业的知名企业,每年在研发、技术改良方面的投入很大,仅中试生产线的投资就超过了2亿,公司之前的测试开发借助国内某龙头企业,但由于存在竞争关系,很难持续合作。2012年初,公司急需一台X射线光电子能谱 (XPS)仪进行测试,通过研发平台接触到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测试中心实验室,成功进行了检测并得到了学校专家的指导,帮助公司顺利进行了材料的改良,此后公司与材料学院形成了长期合作协议,这不但给企业直接节省了高达五、六百万元的仪器购置费用,更重要的是学院基于仪器共享提供的智力支持和知识输出,给企业的研发提供了专业的指导,使企业在研发上少走弯路,减少研发周期,提高了创新效率和产品质量,帮助企业顺利接到了来自加多宝等大企业的几笔大额订单。


整合科技中介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网络

奉贤区与华东理工大学共同建立上海生物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简称“生研院”),将其打造成为学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孵化平台、奉贤区生物制造产业新成果与新技术的输出平台、为奉贤区生物制造产业发展提供一体化服务的平台。

以华东理工大学生物过程工程学院与奉贤区海利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利生物”)的产学研合作项目为例:海利生物主要生产和经营兽用生物制品,有冻干活疫苗、灭活疫苗共40多个产品,涵盖了家禽、家畜以及宠物等多种动物;是国家农业部制定的兽用生物制品定点生产企业、上海市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07年以来,因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公司一直困于如何进一步优化生产工艺,扩大产量、降低成本、迅速占领市场。2010年,“生研院”的主要承担机构——华东理工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促成了海利生物与校内生物过程工程平台的合作,将其生物过程工程放大、优化等技术应用于公司的疫苗生产中,使疫苗相关技术的实验室研究、生产工艺研究、质量控制技术体系研究及产业化有机结合、优势互补。

目前,公司与生物工程学院联合共建的上海兽用生物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聚焦疫苗生产工艺优化与产业化研究——研究建立以生物反应器悬浮培养技术、耐热冻干保护剂、新型佐剂为核心的病毒性疫苗生产工艺技术平台和以细菌高密度发酵培养、抗原组分分离纯化技术为核心的细菌性疫苗生产工艺技术平台,并逐步实现其产业化。在该项目带动下,目前,公司新产品的收入贡献已占总收入的70%以上,年销售收入由2002年改制时的750万元跃升至2012年的2.6亿元,年缴税总额近4000万元,成为国内动物保健行业中成长性最快的企业之一。

在奉贤,类似海利生物的企业还有很多,“生研院”致力于建立一个由众多科研和生物制药类企业参与的协同创新网络,成为联系奉贤区生物产业链上下游单位与技术供需各方的桥梁和纽带,为区内生物制造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知识服务和技术支持,促进生物工程学科集成、推动生物创新技术应用、支撑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奉贤区在生物制造行业中的优势地位。


盘活存量资源,提升服务品质

公共服务平台作为一种新的服务载体与手段,正在逐步成为支撑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支撑产业发展、支撑科技重大项目的平台和区域科技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在支持平台建设过程中,普陀区瞄准区域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领域,重点强化平台对企业创新活动的支撑与服务,强化对产业技术创新的支撑与引领,使平台面向企业和产业发展的科技公共服务更具针对性、专业性和系统性。

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关键是资源整合与共享,初始阶段面临的困难很多,普陀区采取因地制宜,顺势而为的做法,在区级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从实际出发,把盘活存量资源作为平台工作的切入点,同时结合区域自身发展情况和产业特点加以扶持、充实和发展,实现了区域科技资源的共享,提升了科技服务能力和品质。

此外,普陀区积极争取国家、上海市的科技资源向普陀集聚。目前,落户在普陀区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上海市创新战略联盟4家,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家,上海市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1家,上海市专业技术服务平台6家,集聚并重点支持区域各类科技创新平台53家,其中有42家成功加盟了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区域大型科学仪器设备549台(套),其中加盟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400台(套),形成了一定的基础资源和服务群体。2012年,区内科技创新平台以及大型仪器设备为企业服务近21万次,服务金额达1.8亿元,有效降低了企业创新创业成本。

普陀区先后制订并颁布了《普陀区支持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平台政策”)、《普陀区中小企业共享科技资源支持资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补贴政策”)等多项科技政策,近年来,“平台政策”给予各类平台项目支持资金3000余万元;“补贴政策”对于区内共享使用大型仪器的企业用户,根据市级补贴进行相应配套,按企业实际发生的服务费用给予50%的补贴,降低了企业研发与创新成本。

普陀区科技创新平台在市、区二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打造产业特色,形成了经济新增长点;聚焦重点领域,推动了新兴产业发展;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了公共服务能力。科技平台对区域科技企业创新的支撑效果已经初步显现,正在逐步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转型提供支撑。

联系我们
欢迎洽谈内容、广告等各项合作业务
投稿邮箱:hdkj_sh@163.com
投稿热线:021-53080015
服务热线:021-53082351

2021年11月刊

电子刊物订阅渠道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上海《华东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26464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847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