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详情
“驰援”复工复产 “扩容”科技资源
《华东科技》     发布时间:2021-05-10 14:10:45.0    

2020年,既是上海经历疫情“大考”的一年,同时也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交上答卷的关键一年。

其中,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既是“大考”中的重要支点,也是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重要一步。

作为全国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领先者和探索者,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下文简称“研发平台”)正致力于建设涵盖科研机构、仪器设施、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科技人才、试验基地等的科技创新资源数据中心,为广大用户提供研发设计、工艺开发、中试孵化、检测测试、政策咨询、公益培训等一站式科技创新服务,促进科技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高效配置和共享利用,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降低创新创业成本,促进产学研合作,系统优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环境。

自2004年7月正式启动运行以来,研发平台本着“共建、共享、协作、服务”的基本原则,以“服务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发展”为主线,不断整合集聚科技创新资源,满足本市科技创新发展的公共需求,为各类企业、高校和个人用户提供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也为传递科技创新“开放共享”的理念树立起一面迎风飘扬的旗帜,激励更多企业和机构共享其资源,共建积极向上的创新创业氛围。


打破科创壁垒 共建开放共享科技家园

随着科技创新速度的不断提升,中小创新型企业对科研仪器设备、尤其是高端大型仪器设备的需求将越来越大。企业采购一台科研仪器设备动辄几十万元、数百万元,使用频率却可能一年用不上一次,巨额的设备投入和维护经费与实际使用效率相比存在巨大反差。

另一方面,作为仪器资源集中的高校院所,却存在着设备利用率偏低,效率不高的问题。如何将动辄投资上亿的大科学装置最大范围实现全球资源共享?如何在减轻企业科研设备投入负担的同时,实现资源有效分配?

经过多年建设,大型科研仪器共享使用已经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设施与仪器设备处处长王晋介绍说,2016年,国家建立了重大科研设施与大型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目前已具备了信息发布、一站式预约服务、运行服务记录采集、监管和评估等功能,初步实现全链条管理。截止目前,纳入国家网络管理平台的50万元以上的科研设施与仪器数量达到10.1万台(套)。

自2018年来,科技部、财政部已连续三年联合开展了中央级单位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的评价考核工作,考核工作的重点是法人单位主体责任落实情况,突出强调各单位在组织本单位大型科学仪器使用和共享的管理举措、在线服务平台建设以及与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对接情况等内容。据悉,从考核情况看,各单位对开放共享更加重视,科研设施与仪器利用率进一步提升,支撑科技创新的成效更加显著。

自2014年以来,上海市大型仪器的入网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20年11月底,14371台/套仪器完成了信息报送,仪器的共享服务的用户数达到5.75家。仪器管理单位提供服务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提升,在连续三年中央级单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中,上海的优秀率和良好率均最高,有65.38%的单位管理制度规范,科研仪器设备运行使用效率高,对外开放共享成效明显或较好。


登上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新台阶”

作为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的排头兵,上海近年来在科技资源共享上做了许多工作。自2018年起沪苏浙皖科技主管部门一起探讨、合作,紧扣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共建共享“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通过政府管理与市场运营的双轮驱动模式,以科技资源为核心,提供覆盖范围广、使用种类多的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并形成多层次的服务体系,打破了长三角各省市的区域界限,破解科技资源共享服务过程中的跨区域资源难融通、服务不畅通的难题。

作为科技资源共享的载体之一,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近年来取得了不少成果,截止到2020年12月底,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集聚了三省一市2665家服务机构,相关科学仪器有36000台/套,总价值超过430亿元,并且集聚了包括上海光源等一批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在列的设施装置22个,国家级科研基地300多家,科技人才20多万,发布了15700多条仪器检验检测服务项目,整合国内外标准160余万条,研发需求解决率达到74.6%,有效推动了科技资源与服务跨区域共享上了一个台阶。

对于如何进一步推动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工作,研发平台将在前期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与国家优质资源对接,建立统一化、格式化的创新服务目录,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进一步加强市场化运营的探索,鼓励引导一批第三方服务机构,加快推动平台的服务运营工作。希望与苏浙晥三地的相关部门一起在科技资源高效利用和组织协同方面开展更多的探索和尝试,形成合力为国家科技资源支撑技术创新乃至创新性国家的建设和指标的建立,为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助力。


创新券“助燃效应”提额又提速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不少中小企业和科技机构的正常运营都受到了冲击,同时随着复工复产的浪潮到来,对于科研仪器共享和科技服务的需求也水涨船高。

针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小企业带来的压力,上海市科委制定出台《关于全力支持科技企业抗疫情稳发展的通知》,在16条措施中,有3条被统一在“加大科技创新券支持力度”主题下,“提高使用额度、扩大服务范围、加快审核进度”等内容等传递出支持科技企业复工复产的“上海力度”。2020年企业全年用券额度从30万元提升至50万元,同时还缩短了创新券的申请审批周期,科技创新券政策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在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细数科技创新券在此次抗疫中发挥的作用,通过重点扶持精准对接,为企业排忧解难。科技创新券政策通过引导科技服务需求与供给的对接,在中小微企业和科技服务机构间搭建起科技服务的桥梁。

在科技创新券使用比例较高的生物医药和集成电路类中小型科技企业都具有研发费用高,风险大,周期长,资金设备短缺,对外部创新资源依赖性高的特点。通过科技创新券,能够为企业精准配置所需资源与服务,解决创新难题,大幅降低成本。

可见,科技创新券正全面为上海科技创新注入“动能”。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的桥头堡,眼下上海市正积极开展与其他区域科技创新券的合作,促进创新服务与研发需求的跨区域对接,发挥科创中心辐射效应。

目前通过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上海的科技创新资源已与嘉兴、苏州、南通的科技创新券、大仪共享补贴等政策开展了试点合作。研发平台将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进一步探索长三角各区域科技创新券的互联互通,在不改变各地政策支持形式和支持范围的前提下,打通各地创新资源的应用渠道,解决跨区域科技创新券使用的问题。

另一方面,近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安徽省科学技术厅,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将在试点区域开展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试点工作。这标志着长三角区域在加快构建科技创新共同体,提升长三角区域城市竞争力又迈进了一大步。


“大考”时期外专“不见面审批”

2020年是研发平台全面承接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职能的第一年,便要直面百年未遇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大考”。在疫情防控期间,研发平台迎难而上,在全国率先对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的有关事项,实行全程网上办理“不见面”审批。

对此,研发平台党员干部带头冲锋,主动放弃春节假期休息时间,启动居家办公模式,快速反应、积极应对,做好在华工作外国专家防控疫情信息服务工作。

这些工作中包含:制作完成研发平台防控新型冠状病毒专题的外国人来华工作板块,向外国专家传递党中央的关怀和防控疫情安排部署,使他们坚定信心、同舟共济,板块内容包括了防疫措施手段、上海本地防疫外语新闻、外国人来华工作绿色通道等,并告知了官方网站、电话,翻译了上海地区发热门诊中英文信息等必要辅助信息,协助提供了英法俄德日韩等六种语言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预防提示。

此外,研发平台受上海市科委(市外专局)委托及时调整审批受理流程,评估可操作性及时调整人员安排,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有关事项 “不见面”审批。并及时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各区告知等传播途径,第一时间公告相关便利措施,方便用人单位和来华工作外国人办理相关事务。

另一方面,在沟通机制上,研发平台与各区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负责同志设立微信沟通机制,第一时间掌握属地内外国人来华工作人员的情况与意见反馈;与出入境管理局建立沟通机制,针对出入境防疫要求对窗口工作人员进行科学化的排班调整,全力配合、互相补位地做好防控疫情工作。

此后,在复工复产期间,对于上海推出“不见面”审批2.0版与8条便利措施支持外国专家复工复产,研发平台根据自身复工复产实际情况,采取务实、贴心、到位的举措,帮助外国专家解决实际困难,共同完成疫情防控特殊时期上海扶持外国专家工作的重要任务,使外国专家更加热爱上海,从而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和“五个中心”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此外,去年9月,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不见面”审批3.0版正式发布,推出“一固二增三减”6条举措。对此,研发平台积极响应,为了提升外国人来华工作窗口的服务质量,服务部强化落实,简化“不见面”审批流程并压缩审批时间2个工作日,同时精简在沪变更用人单位的申请材料,给用人单位和外国人才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提供更多便利,从而进一步优化上海营商环境,让来沪的外国人才感受到上海的速度和温度。

眼下,科技创新正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之一,而共享开放平台将是一个大趋势。未来,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将继续加强平台的政策支撑作用,集中打造上海科技创新资源数据中心这一功能性服务平台,优化加盟机构的管理模式,提升资源服务的效率,按照上海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总体要求,提高全社会创新服务效率,推动科技研发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



联系我们
欢迎洽谈内容、广告等各项合作业务
投稿邮箱:hdkj_sh@163.com
投稿热线:021-53080015
服务热线:021-53082351

2021年11月刊

电子刊物订阅渠道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上海《华东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26464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847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