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详情
“硬科技”是如何进入 国家官方话语体系的?
《华东科技》     发布时间:2021-07-28 13:49:11.0    

2010年,“硬科技”概念最早由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的米磊博士提出,后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发展,2018年12月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明确提出“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投入,突出‘硬科技’研究,努力取得更多原创成果”。

2019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要支持和鼓励“硬科技”企业上市。这标志着一个由中国科学院普通科技人员创造的小众概念正式进入国家官方话语体系。  

本文将深入研究“硬科技”这一新词语的发展过程,并进行传播学分析。

新词语传播及其研究现状

新词语是词汇系统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新发展。每个新词语的产生和传播都有其必然的理由。什么是新词语?一般来说,语言中的新词语大体可分为两种:全新的词语和旧词新义。新词语在英语中称作neologism。《牛津语言学词典》对新词语进行这样定义:Any new word which is introduced into a language, by whatever process(通过任何过程进入语言的新的词语)。R. R. K. Hartman与Gregory James编著的《词典学词典》给出的定义是:Neologism is a word or phrase which has entered the language (as a borrowing or a coinage or through semantic change)relatively recently, often commented on and collected in specialized dictionaries(新词语是指最近一段时间通过外来语,新造词或者语意转换的方式而进入语言的词语,由专门词典收录)。从这两个定义可以看出,新词语具有时效性和创造方式多样性等特点。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大量反映社会热点事件和现象的新词语不断涌现。据有关文献分析,世界各学科、行业每年新增加的术语大约10万个,化学术语每个月就新增加300多个,每年产生的新词语中大多数是术语类,这些新生术语通常经媒体报道而被公众知晓。

一般来说,西方关于新词语的研究起步较早。新技术、新科学等为新词语的产生带来量的跃升,相关研究也受到不同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学者们的研究发现,新词语的产生伴随着相关科技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而发展,因此新媒介的使用对于新词语的传播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如有人研究了基于因特网语境下的网络语言,并对电子通信产生的大量新名词如“电子商务”(e-commerce)、“赛博空间”(cyber space)等新词语及其传播媒介进行了论述。 Lucinda McDonald结合词典学、语料库语言学、传播学等研究方法,从新词语词前缀的含义探讨了其与科技文化间的关系。Nancy J. Girard从广告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了新词语的传播,认为新词语是科技带来的副产品,并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用广告新词语为例,就其传播效果进行了探讨。李珂通过对时尚词语的传播及其变异进行探究,建议应该通过引导和规范语言,进一步促进语言文字的创新和发展。高艳宁研究了不同的大众媒体(印刷媒体、电子媒体和因特网等)对新词语传播和流行的影响。总的来说,新词语的传播学研究属于语言学与传播学的跨学科范畴,是相对比较新颖的研究领域,其研究基本上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


“硬科技”的概念及其发展史

根据《2019中国硬科技发展白皮书》,“硬科技”(Key & Core Tech)一般是指基于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而产生的技术产品、设备和系统,其底层是科学研究支撑的,具有较高技术门槛和技术壁垒,难以被复制和模仿,有明确的应用产品和产业基础,对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的关键核心技术。

“硬科技”作为中国原创词语被提出之后,经历了概念萌芽、丰富与快速成长,逐渐由个人原创提法进入地方词语,进而逐步进入国家话语体系。

1.概念萌芽(2010—2016年)

“硬科技”的概念最早是由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米磊博士于2010年率先提出的。当时,米磊博士正在中科院西安光机所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感觉需要对原创技术项目进行长周期培育,加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使他萌生了“硬科技”的想法,并在2010年开始在单位内部首先使用“硬科技”一词。

201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时任陕西省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的王飞遇到了米磊博士,两人合作对“硬科技”概念进行了深化研究,并发表了《夯实“硬科技”墙基 引领西部追赶超越》《“硬科技”创业的黄金时代》等多篇理论研究文章。

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视察中科院“十二五”科技成果展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中科创星展台时,米磊博士当面向总理解释了“硬科技”的概念。总理听完后表示:“硬科技就是比高科技还要高的技术,这个说法很有趣,我记住了。”

2.词语的丰富和发展(2017—2018年)

“硬科技”概念于2017年到2018年得到快速扩散和推广,其内涵和实质不断丰富和深化,影响也在不断扩大,开始突破地域界限,走向全国。

2017年1月20日,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正式对外发布“硬科技”小镇的建设及未来发展规划。这是“硬科技”词语首次进入地方的官方话语体系。西安市政府于2017年7月11日发布《“创业西安”行动计划(2017—2021)》,2017年11月4日发布《西安市发展硬科技产业“十条措施”》,并举办了四届(2017、2018、2019、2020)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发布了《全球硬科技西安宣言》,形成了《中国硬科技产业投资发展白皮书》等成果。2018年11月,硬科技产业博览会首次举办。2018年、2019年、2020年“硬科技”概念写入陕西和西安的政府工作报告。“硬科技”逐步成为西安市的新名片。同时,“硬科技”概念开始快速向全国扩散。从地方政府到国家层面,各地积极鼓励和支持发展“硬科技”,引发极大关注。

在此期间,国内几家单位(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等)参与和承担了关于“硬科技”的战略研究。如2018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设立专题研究“‘硬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与宣传”。通过加强学术研究,提高学术界对“硬科技”概念的认可度,从理论上准确把握“硬科技”的定义和范围,通过国家高端智库平台,提升了“硬科技”的品牌影响力。

此外,在国外一些期刊和科技报告中,也对中国“硬科技”进行连续报道和关注。2018年11月7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第一次聚焦西安的“硬科技”,关注2018全球硬科技创新暨“一带一路”创新合作大会。同时,大量海外科技机构、公司和专家赴中国合作开展“硬科技”领域的研究和转化。

3.词语进入国家官方话语体系(2018年底至今)

2018年12月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提出“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投入,突出‘硬科技’研究,努力取得更多原创成果”。2019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要坚守定位,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支持和鼓励“硬科技”企业上市。至此,“硬科技”这一词语得到了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正式肯定和官方认可,进入国家官方话语体系。

线性传播理论

一般认为,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应包括以下构成要素:①传播者或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②受传者或称信宿,即信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③信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④媒介,或称传播渠道、信道;⑤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目前媒体和传播界有不同的传播理论,本文主要参考最基本的线性传播模式。线性传播理论也有不同的模式,这里重点介绍“5W”直线模式。美国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D. Lasswell)在其发表的《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文章中,明确提出了线性传播过程及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即:谁(who)、说什么(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说、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的“5W模式”。该文第一次将线性传播活动清晰表述为五个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硬科技”词语成功传播的要素分析

本文结合“5W模式”传播过程的五个基本构成要素进行分析。

传播者(who)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在“硬科技”词语传播案例中,传播者或者信源是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的米磊博士。

受传者(to whom),又称信宿,即信息的接收者。在“硬科技”案例中,受传者最初是西咸新区管委会、西安市政府,后来就是中央政府。

信息(what)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本案例的信息就是“硬科技”的概念。当然,这一概念也是随着发展不断深化的。最初,米磊博士提出“硬科技”理念的时候,“硬科技”是指以人工智能、航空航天、脑科学、光子芯片等为代表的高精尖科技,区别于由互联网模式创新构成的虚拟世界。后经过多年的认识深化和相关持续研究,目前对“硬科技”的概念有了更加科学系统的认识。

媒介(in which channel),或称传播渠道、信道。本案例中,如果把中央政府作为受传者,那么媒介就是西咸新区管委会、西安市政府甚至陕西省政府、中科院等。第一步:2016年,时任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王飞遇到了“硬科技”概念提出者米磊博士,对“硬科技”理念进行了相关深化研究,之后公开发表了多篇相关理论研究文章。第二步:2017—2019年,在时任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王永康的支持下,西安市政府相继发布多项“硬科技”发展的重量级政策,并发布了有关报告,把“硬科技”写入省、市的政府工作报告。第三步:2018年中国科学院立项研究“硬科技”相关战略并通过中科院的国家高端智库平台,提升了“硬科技”的品牌影响力。

反馈(with what effect),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的反应或回应。2018年12月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提出“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投入,突出‘硬科技’研究,努力取得更多原创成果”。2019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要坚守定位,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支持和鼓励“硬科技”企业上市。至此,“硬科技”得到了中央政府(国务院)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正式肯定,进入国家官方话语体系。

从“硬科技”案例来看,这一新词语的传播过程和构成要素完整。一般来讲,传播者提出一个新思想、新概念、新词语并不难,受传者也比较明确(如影响决策或进入国家官方话语体系),信息和希望得到的反馈也比较清晰,但媒介往往成为制约因素,也是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


媒介的作用分析

在“硬科技”案例中,除了各个媒体(特别是西安和陕西省的地方媒体)进行广泛传播外,概念的最初提出者米磊博士和时任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王飞担当了重要媒介的作用。米磊博士在各种场合(包括参加会议、撰写文章或接受采访等)积极宣讲“硬科技”的概念,并借机当面向李克强总理推介。后来,王飞认同并支持了米磊博士的“硬科技”提法,并与之合作发表了多篇有关“硬科技”的政策指导和理论分析类文章如《“硬科技”创业的黄金时代》《夯实“硬科技”墙基 引领西部追赶超越》《硬科技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硬科技挣的是慢钱,但走得更长远》《抓住硬科技机遇,中国就能重返世界之巅》《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注入硬科技力量》等,特别是2017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评论版发表了王飞的署名文章《发展“硬科技”,就是硬道理》,标志着“硬科技”这一地方词语正式进入中央主流媒体的视野。

与此同时,陕西省和西安市的多个研究机构和学者、科技媒体纷纷加入到“硬科技”的研究,为“硬科技”的概念进行了广泛传播,推动把“硬科技”作为西安市甚至陕西省的新名片(类似杭州的互联网、贵州的大数据、北京的机器人),并促成了西安市政府的官方认可,把“硬科技”概念写入陕西省和西安市的政府工作报告。同时,多份有关“硬科技”的发展建议报告,通过新华社、国办、发改委、科技部的调研报告等形式送达国家决策高层。


结论

本文结合新词语“硬科技”,探讨了从普通的个人提出到进入国家官方话语体系的传播过程和构成要素。研究发现,从完整的线性传播链条来看,传播者提出一个新词语往往并不难,受传者也比较清晰明确(如影响政府决策或进入国家话语体系等),信息和希望得到的反馈往往也比较明确,但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新词语传播中的媒介(特别是关键的机构或个人)作用的有效发挥。媒介是新词语传播的制约步骤和关键要素。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


联系我们
欢迎洽谈内容、广告等各项合作业务
投稿邮箱:hdkj_sh@163.com
投稿热线:021-53080015
服务热线:021-53082351

2021年11月刊

电子刊物订阅渠道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上海《华东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26464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847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