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详情
你是否也是“数字仓鼠”?
《华东科技》     发布时间:2021-08-05 14:46:11.0    

前段时间,无意间看了一篇分析“数字仓鼠”的文章。读罢,才发现自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数字仓鼠症”患者。当然,也许称之为“症”有点严重了。


我们中的大多数都是“数字仓鼠”

看到这个标题,或许你还在疑惑:到底什么是“数字仓鼠”?

此前,网络上曾经流传过这样一个梗:人的本质是仓鼠,只要去超市囤积食物就能开心。因此,“数字仓鼠”,我们可以从字面上将它理解为:喜欢囤积数字化信息的人。

如果你是一个喜欢把所有的照片、视频、文档、表格、作业、课件全都分门别类地归档好,然后从手机复制到电脑,从电脑备份到网盘,再折腾到移动硬盘,就算平时不会特意翻看,也舍不得删掉的人,那你可能就是一只典型的“数字仓鼠”。

“数字仓鼠”的目的与表现不尽相同。概括而言,大体分为功能性与情绪性两大类别。

所谓“功能性”是指人们由于职业原因,对数据文档整理归类的需要,它可以帮助我们在需要的时候更快地找到所需资料,保存相关资料,给自己带来内心的愉悦。

而“情绪性”则是针对习惯保留生活印迹的一类人,在他们看来,照片并不单纯是照片,而是人生历程的记录点。每隔一段时间,他们都会把手机里的照片按照时间顺序放到电脑的文件夹里,然后再复制一份保存到移动硬盘,当然,也许不光是照片。

其实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成了“数字仓鼠”。可能并不是为了纪念什么,只是随着年事渐长,对于很多人和事我们都渐渐失去了轮廓与印象,而这些被分类存储的“记忆文件”则是可以帮助我们找回这些东西的一个方式。“记忆归档”似乎也让回忆变成了可被复习的资源。

也许,我们会认为“数字回忆”是数字时代的产物,但其实在胶片时代,人们保存照片甚至收集剪报等等习惯也是属于那个时代的“数字回忆”。


“数字记忆”是否会压缩人的主动记忆能力?

毫无疑问,定期对资料进行分类归档保存是一种好习惯,有序整理更是“数字极简主义”的另一种体现。但与此同时,你有没有思考过:将这种记忆的“保管权”交由数字空间,我们的记忆力与感受力是否也正在逐渐变得脆弱?

数字时代,当在社交平台记录生活成为一种方式,人们对经历的体验感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用户对智能手机、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的依赖也正在以某种方式影响着他们的记忆能力。便捷的存储技术使我们的大脑不再需要活跃地记住与回忆,因为在算法时代,我们只需要上传与检索便可以想起一切。记忆也就变成了以分享为导向的行为,而不是以过程为导向的体验。久而久之,当技术越聪明,大众则越懒惰。

互联网的存在,就像是一个可以“记住一切”的超级大脑,它成了我们“对抗遗忘”的一个技术手段。过去,大多数研究者认为遗忘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记忆的丧失并不是被动的过程。恰恰相反,遗忘更像是一种主动的过程。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认知心理学家奥利弗•哈特(Oliver Hardt)一直从事有关记忆的神经生物学研究,他说:“为了让记忆功能正常运作,你的大脑就必须遗忘。”

遗忘和记忆一样,都是人不可或缺的能力。在奥利弗•哈特看来,记忆最根本的功能是帮助我们适应环境,它给了我们阅历,并不断更新这种阅历。而遗忘,可以让我们作为个体和物种不断进步。

数字材料的本地化存储是重要的,但是接入互联网则是危险的。这里我所指的“危险”并非关于信息安全的问题,而是互联网上的大数据、AI推荐算法在某种程度上正潜移默化地固化我们的人格。如果将记忆视作一种关于自我的自传性叙事,那么无法忘记过去的人便无法拥有自洽的身份认同,也难以将自己的记忆编排成一套有意义的关于“我”的故事。

不可否认,“数字记忆”在实际生活中给予了我们太多的帮助,我们利用文字在备忘录中随手记录下当时的感受;通过社交平台及时分享我们当下的情绪;用一个个分类文件夹和网盘存储关于回忆的相片......慢慢地,定期整理和清理这些“数字记忆”似乎变为了一项“工作”,一键同步云端这个动作也给我们带来了不用害怕记忆丢失的安全感。这也让我想到了之前看到的一句话:“有时,我们不敢干脆利落地遗忘;有时,我们又敢于心安理得地遗忘。”


联系我们
欢迎洽谈内容、广告等各项合作业务
投稿邮箱:hdkj_sh@163.com
投稿热线:021-53080015
服务热线:021-53082351

2021年11月刊

电子刊物订阅渠道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上海《华东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26464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847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