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详情
构建上海新型新质科技动员力量的思考
《华东科技》     发布时间:2021-09-03 14:08:17.0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国防动员体系是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之一,科技动员是国防动员体系中的核心一环,构建科技动员新型新质力量建设,是上海市积极适应新时代军事斗争对国防动员提出的新使命,是努力响应强国强军的时代新要求。动员上海先进的科技力量投入国防建设,向重点领域、重大产业方向推动新型新质科技动员力量拓展,储备更多新型新质科技动员力量已是当务之急。


上海新型新质科技动员力量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上海市科技动员工作以将科技力量转化为国防力量为目的,由科技管理部门对科技动员新型新质力量建设进行顶层设计,由市区两级科技动员机构负责执行,但在实际动员操作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和障碍。

(一)军地政策联动通畅问题

一方面,由于军地双方各处自身的体系中,地方在经济建设规划中较少考虑国防建设的需求,军方在建设中也未能充分依托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上海市军地供给两套系统,科技信息资源缺乏有效整合,难以满足新型新质科技动员力量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市区两级国防科技动员的工作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办公机构还不健全,经费难保障,不少科研单位科技动员机构还比较薄弱,地方性法规体系还不够完善,使得新型新质力量建设难以步入有序建设的轨道。

(二)潜力调查充分问题

在全球产业链布局大环境下,一些高新技术企业、人才跨国存在,科技动员要素分散、流动,给精确掌握科技力量动员潜力增加了难度。军地及时披露信息机制不健全、渠道不顺畅,造成支前保障重点特需力量、新型潜在力量掌握困难。潜力统计工作缺乏相关法规条款支持,部分单位、个人主动配合调查的积极性不高。潜力结构中,新型新质力量采集不够,像电磁频谱、气象水文、无人系统、测绘导航、航空航天等力量体系规模小。

(三)人才管理培育问题

部分高新技术企业负责人及科研人员对国防建设事业关心不够,平时多注重自己的企业或个人业务水平的提升,至于是否服务国防,能为国防贡献多少力量,则考虑不多,新型新质动员力量中人员的国防意识欠缺,急需增强。

(四)激励机制不够

高技术产业在研发方面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性,需要政策、资金等方面的长期激励和支持,而当前上海市科技动员保障经费少,激励措施有限,难以对新型新质动员力量进行培育。另外,在现行法律法规对新型新质力量承担国防义务等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一些力量主体承担国防动员任务的积极性不高。这些情况导致在具体动员问题的处理上过多使用行政调控,没有通过市场之手柔性配置资源。政策法规和激励举措的缺失,是必须解决的机制障碍。


上海新型新质科技动员力量建设的构想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科技力量发展日新月异,高校、重点研发机构、高新企业与高端人才集聚。对新型新质科技动员力量进行系统规划和布局利用是科技动员的关键。

(一)高度重视上海新型新质科技力量的总体设计

1.树立科技动员创新理念

一是确立顶层设计理念。以将科技力量转化为国防力量为目的,由科技管理部门按照顶层设计原则对科技动员新型新质力量进行布局建设,由市区两级科技动员办公室负责执行。二是确立系统方法论实施理念。现代战争是系统与系统、体系与体系的整体对抗。上海市新型新质力量科技动员可以通过打造政策生态环境、布局重点领域建设、主动激励培育人才等方法对新型新质保障力量进行系统化建设。三是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人始终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要结合上海科技人才现状,把平时需要战时急需的科技人才作为建设的根本。四是确立长效发展的理念。科技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要本着长期建设的方针,瞄准未来战争需要进行有重点、有步骤的准备和培育。

2.坚定科技动员机构领导

一是坚定领导机构权威。进一步加强市区两级科技动员办公室建设,落实人员编制,培育资金,确保运转顺畅。高新技术企业和有关机构建立专门的科技动员分支机构,规范工作流程,建立自上而下的责任体系。二是高效化动员指挥行动。高效顺畅的指挥和行动是确保科技动员力量能用管用的关键,必须把指挥作为科技动员力量建设的重中之重突出出来。要构建联合指挥机构,着眼遂行任务指挥需要,在平时各级科技动员力量建设领导机构的基础上,派遣部分业务熟练的军地指挥人员进驻各动员力量分支,成体系指挥,明确具体职责分工,形成精干高效的指挥机构。三是完善指挥平台。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通过集成、整合、嫁接等方法,构建多级一体联动、实时数据共享的指挥信息平台。四是保证快速行动。简化行动内容,省去不必要的会议、文电、仪式等。优化程序,把权限尽量下放一线,提高动员实效。

(二)着力推进上海新型新质科技力量建设

1.注重上海新型新质科技动员力量布局

(1)抓好重要动员力量排摸。立足未来可能面临的威胁和战争形态、作战样式,突出抓好四类科技力量的布局。一是研发制造型。主要包括行政机构、科研院所、高校和各类大型企业单位的科研力量,赋予技术和装备研发攻关任务,提供资金支援。二是专家智囊型。抽调各领域的专家力量,为各级指挥机构行动提供科学的决策建议和技术咨询。三是技术支持型。主要包括各类装备设施研制人员和部队转业退伍的技术人员等。四是直接应用型。抽出相关单位和行业力量,组建动员分队,保障战时动员任务。

要充分发挥大数据、云服务、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从上海重点发展领域的重点行业、产业中挑选优秀单位作为科技动员新型新质保障力量,例如上海地区的航天航空、海洋、生物、信息技术等领域。

(2)抓好动员平台建设。打造集需求发布、力量数据库、对接交流服务、专委会评估咨询于一体的科技动员平台。各区科动办设接待室,每月设开放日,针对企业和个人自主推荐的技术和项目进行收集整理。组织专委会专家对新入数据库技术力量进行评估,优秀技术项目纳入平台数据库,并进行培育、推介、训练。充分发挥协会、民非组织等平台作用,加强各动员要素间的互动。

(3)抓好动员人员激励培养。科技动员力量,基础在于人的动员。根据编入体系内人员所处的领域、类别、专业,建立完善资料,并利用大数据建立自动管理综合系统,各级管理组织实施机构要指定专人专职负责,确保系统内人员都能服务到。训练考评是激发训练热情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组织力量对科动训练进行考核评估,考核结果进行分析评估,及时分析查找原因,制订激励措施,确保训练后能力的提升。及时将科技人员考评情况向其所属的单位通报,将考评情况与个人在单位的成长进步、评先评优结合起来。

2.重塑上海新型新质科技动员力量训练

(1)灵活化动员训练方式。科技动员力量体系涉及多个部门、多个领域、多个层级,而且这些力量平时分布较散、流动较快,必须打破部门界限、行业阻隔和地域限制,运用灵活方式实施管理。一是实行点动员。特殊、重点专业的专家型、学者型、领军型的科技人才,按需要点动员。二是实行线动员。对必需的技术支持、特种维修、专业操作等比较紧缺的高技术力量,由体系领导机构统一实施条线动员。三是实行块面动员。对那些由多个部门管理、多个领域从业、多重身份任职的科技力量,由体系领导机构协调实施联合动员,尽可能把高技术力量纳入专业技术力量分队中来。

(2)精细化动员训练方法。将各类科技力量联合起来进行系统性的训练,使之具备遂行任务能力。

一是训练内容。对科技人员的训练内容要进行整合优化。军事基础训练主要是完成军事理论、战备常识、军事体能等共同基础科目训练。行动战术训练主要着眼完成基本战术内容的训练,完成快速动员路径、流程等内容的训练,以及由单个力量行动向整体协同行动的战术训练。

二是训练组织。科技力量平时主攻科研生产一线,时间有限、精力有限,必须结合工作特点灵活组织实施训练。一方面通过开发专用信息平台网上培训,将军事理论、基础常识、形势教育等训练内容上网,便于自学自训。另一方面结合参加到岗日、军事日、快速动员演练和演习等活动时机,完成力量内部、多支力量协同等训练。

(三)形成有利于新型新质科技动员建设的体制机制

1.体制建设的重要原则

一是顶层设计原则。科技动员力量构建必须由科学技术管理部门统筹设计,集中把科技领域新型力量转化为国防力量。二是精准布局原则。针对上海地区重点优势产业领域布局新型新质科技动员力量。三是需求牵引原则。针对特殊军事需求成立科技支前特需力量,提供专门对接服务。四是平战结合原则。新型新质科技动员力量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平时主要专注于科研生产及年度例行动员任务,战时需要配合军事需求完成动员任务。五是深耕细作原则。注重日常科技动员力量数据的搜集整理,搭建完善动员平台。

2.机制建设的重点方向

一是建立和完善联用机制。统筹使用全市科动资源,避免资源浪费。二是建立完善平战转换机制。市国防科技动员办公室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和条例,制定和细化上海地区科技动员力量建设相关配套制度,规定各科技单位战时有参战、支前任务,实现开发、储备到战时支前一体化。三是建立完善军地协调机制。按照《国防法》,有关国防职权和军地协调要求,建立和完善军地各级领导联席会议制度,及时互通情报,定期召开军地有关部门、单位参加的科技动员力量建设专题会议,必要时可实行联合办公。四是建立完善监督约束机制。充分发挥行政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的作用,建立和完善监督约束,定期进行检查,指导科技动员力量建设的开展情况。


( 本文作者就职于上海科学技术交流中心)




联系我们
欢迎洽谈内容、广告等各项合作业务
投稿邮箱:hdkj_sh@163.com
投稿热线:021-53080015
服务热线:021-53082351

2021年11月刊

电子刊物订阅渠道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上海《华东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26464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847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