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详情
数字时代下,谁来保障个人信息安全?
《华东科技》     发布时间:2021-11-08 14:12:39.0    

7月2日,滴滴在美上市两天后,国家网信网发布消息称,为防范国家数据安全风险,对滴滴出行实施网络安全审查,审查期间停止新用户注册。

7月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有关下架滴滴出行APP的通报,认为滴滴出行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

一时间,“个人信息安全”成为热词。当前个人信息安全逐步呈现出“问题频出—监管打击—安全平稳期—问题再次复现”的往复循环的态势,黑客攻击、内鬼窃取、APP过度索权等均成为个人信息保护的难题。

互联网兴起之初,其所带来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并没有被大多数人关注,网络“匿名”的形式,让人们有隐匿的快感。2001年“微软陈自瑶”案的出现,打破了这种“蒙面沟通”的错觉,互联网带来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引起大众关注。

2006年,“铜须门事件”将网络上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提到另一个高度,互联网上的“蒙面人”并不是无迹可寻,每个网络马甲背后的个人都可以顺着网络痕迹找到。

除了互联网本身所带来的个人信息泄露之外,近几年各类APP在用户注册时事无巨细的“询问”、对手机内储存信息的随时“窥探”也对个人信息安全产生威胁。前段时间ios和Android因个人信息安全而引发的论战,如今回想起来仍是历历在目。2019年,苹果更是将个人信息保护写入宣传语,“力保个人信息安全,这很iPhone”。

在数字时代下,谁来保障个人信息安全成为人们关心的主要问题。

从个人角度出发,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措施更多局限在个人软件使用的选择上,使用或不使用某项软件。因此,在与平台或软件有关个人信息保护方面,个人处于弱势地位,软件或平台的强制行为使得个人不得不默认其对自己个人信息的使用。

个人层面无法触及网络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的核心,好在国家层面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从未停止。《刑法》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外罚金”,这是对个人信息进行保护的主要依据。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个人信息泄露与以往有所不同,国家为保障个人信息安全,20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相继出台生效,对网络中的个人信息安全进行保护;另外,2021年1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更是将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划为单独的一章,对个人信息保护作出明确规定。

与之前相比,个人信息泄露的情况如今状况有所改善,但情况仍然存在,私人手机上买房、买车、辅导班的骚扰电话仍旧不时出现。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调整心态,随着法律的逐渐完善和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的加强,个人信息安全城墙的完成终有一天会成为现实。


联系我们
欢迎洽谈内容、广告等各项合作业务
投稿邮箱:hdkj_sh@163.com
投稿热线:021-53080015
服务热线:021-53082351

2021年11月刊

电子刊物订阅渠道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上海《华东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26464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847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