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详情
用恒久的创新改变领域格局
《华东科技》     发布时间:2014-05-26 14:17:39.0    


生物经济正在以每5年翻一番的速度发展——这是世界平均经济增长率的10倍。而仅生物医药一项,就占到了生物经济的60%,到2020年,它甚至会引领整个经济体系,人类将进入生物经济时代。目前,美国生物制药已经占全球63%的份额,欧盟占25%,但在许多医药企业的中国梦中,这个格局希望很快能够得到改变。


最具挑战性的时代产业

“如果问21世纪将会有哪些东西被后世子孙所铭记,我想应该就是生物制药的发展以及中国的发展了。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扩大,让人们不断寻找到更好的治疗疾病的途径和药品。”前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曾在上海浦东召开的第二届BIO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上如是感叹道。
的确,近二十年来,生物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发展,生物技术用于创制新药或者进行传统药物改良,由此引发了医药工业的重大变革。2012年,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而最可称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生物制药行业,多年持续保持两位数的销售和利润增长,其销售总额也早已突破千亿元大关。作为一个拥有世界1/5人口的国家,中国是生物技术药物的一个重要市场,并且在生物技术产品的开发和生产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对生物医药的巨大需求和助推力,一方面得益于13亿人口的巨大潜力,另一方面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转型带来人民对疾病预防保健的需求持续上升,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老龄化社会的来临也将带来新需求。

国家药监局副局长孙咸泽给生物医药产业下过“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定义,长久以来,在发改委、卫生部、食药监局等多个部门出台了诸多支持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的政策、财政部等也有多种专项资金支持之外,更值得关注的是医药企业自身的态度——他们是否一以贯之地致力于推动并不断加大制药领域的技术创新的力度?

与许多国际医药巨头大力削减研发开支,纷纷把新药开发中的非核心部分脱离出来,并把越来越多的研发工作外包其他国家不同,上海的医药企业这些年一直专注于创新和掌握核心技术。或者说,也是上海的医药企业敏锐捕捉住了这样的契机,利用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双管齐下地发展自身。在上海,不仅有药明康德、先导药业、睿星基因等企业承接国际研发外包服务,更有数之不尽的诸如上药集团、奥博生物、加奇医疗、凯利泰等企业乘着上海医药创新环境的东风,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突破制约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


黄浦江边崛起的医药新绿

虽然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长杨胜利忧心地表示,目前我国生物医药领域仍存在着企业规模小、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经济效益低、制约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一些长期性、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等掣肘,上海的生物医药企业却仍然在逆境中应付自如,形成了外资、国有和民营生物医药企业已经形成“三足鼎立、共同发展”的格局。

提起华氏、雷允上、余天成、人寿天、雷蒙、科园信海大药房等诸多知名品牌,不难让人想到它们的拥有者上药集团。2012年,即使有着雾里看花的吕明方被免职风波,上药集团仍旧完成了A+H股整体上市以及规划全产业链战略格局,向其达到千亿市值、千亿销售的宏伟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2013年3月,上药发布年报,公司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680.78亿元,同比增长24%,实现净利润20.53亿元。这份几乎可以令人瞠目结舌的优异成绩单,来自上药集团将创新作为长期坚持的方向,即致力于为重大疾病和慢性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的企业运行步伐。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上药研发主要治疗领域是心脑血管类、全身性抗感染类、消化系统和免疫代谢类、神经精神类、抗肿瘤类药物,致力于为重大疾病和慢性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由于极度重视科技创新,他们创造性地采用开放式研发模式,充分发挥企业资源整合能力,主动利用包括研究院所、高校、国际合作以及CRO公司等外部研发资源,补充集团研发能力,提高研发效率;同时,还通过项目引进、合作开发等方法开始进入治疗性抗体领域。自2010年以来,上药每年以不低于工业销售额的4%的费用投入研发并逐年增加,2012年研发投入更是占到了公司制药业务销售收入4.72%,年度研发费用超过4亿元。

上药集团并不是一枝独秀,更让人兴奋的是越来越多本土公司的厚积薄发。2012年,上海销售收入30亿元以上的生物医药企业有3家,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有15家。除了上药外,复星医药专注于制药方面核心研发创新能力的,将自主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致力于打造中国领先的生物医药技术研发体系,将研发重点聚焦于大分子生物制药、小分子化学化学药物等高技术壁垒药物方面,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评选出十大中国最具创新力制药企业中位列第六……此外,药明康德、创诺医药、微创、海尼药业、凯宝药业、康德莱等一批民营企业也已成为行业内各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


尽精微而致广大

说到自家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几乎每个上海医药企业都对自己的拳头产品津津乐道信心十足。

奥博生物拥有的多种形式的高效、低成本的定制合成服务以及严密的知识产权保护让自身在抗抑郁药物、抗病毒药物领域走在尖端;微创公司的药物洗脱血管支架、凯宝药业的我国第一个按指纹图谱检测生产的中药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等6个产品销售额超过10亿元;海尼药业的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新亚、新先锋的头孢曲松钠、和黄药业的麝香保心丸、中信国健的益赛普、康德莱的注射穿刺器械、东富龙的冻干机等11个产品销售额超过5亿元……2012年上海市销售额过亿元的生物医药产品已超过100个,此外,4年来,重组人尿激酶原、艾力沙坦、吡非尼酮、甲流疫苗4个创新药物获批国家一类新药证书;重组抗CD25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右旋佐匹克隆等26个新药获准生产;数字X光机、1.5T磁共振、心脑血管支架、临床专用PET、电子内窥镜、手术导航设备和交联透明质酸等61个产品获得了国家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创新产品的不断涌现,标志着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产品结构正在向高端制造转型,成为全国生物医药领域高端制造中心。

在风起云涌诡谲变换的医药行业,短短十年间,美国辉瑞就以600亿美元并购法玛西亚成为全球制药老大,仅有30年历史的赛诺菲2004年通过并购安万特一举成为欧洲第一,邻国日本第一制药和三共制药合并后又火速收购了印度最大的制药商兰伯西……幸运的是,上海茁壮发展的各生物医药企业完全了然自己应该做什么——走访越多的上海生物医药企业,越发现他们之间异曲同工。
凯宝药业的总经理薛东升对记者表示:“2000年成立之的时候我们只有一个生产车间,为了一步步把产品做精做透,企业先后投入上亿元进行新产品开发和生产技术改造。”

无独有偶,上海和黄药业的总经理周俊杰也是在痛定思痛后狠下决心:“必须坚持创新研发!通过科技手段把传统中药的内涵发挥出来。”“我们开始做冠心病支架的时候,比国外晚了 20年”,从市场的跟随者转型为引领者,微创首席技术官罗七一也如此总结,“公司每年拿出收益的16%—17%做研发,给技术人员特 殊补贴、奖金,这样才真正做成创新型公司。” 在这个医药产业疾风骤雨、群雄逐鹿时代,没有一家敢片刻放松创新的脚步。

也许,想要让上海医药产业形成全产业链战略构架,将研发、制造、分销、零售融合为一条产业链还需要走很长的路,但这些企业分秒必争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抓紧重大新药创制的实施,着力突破制约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的努力,将无可非议地成为行业发展模板。

联系我们
欢迎洽谈内容、广告等各项合作业务
投稿邮箱:hdkj_sh@163.com
投稿热线:021-53080015
服务热线:021-53082351

2021年11月刊

电子刊物订阅渠道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上海《华东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26464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847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