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详情
创新是“杨创”的第一要务
《华东科技》     发布时间:2014-05-26 14:28:09.0    
血脉里流着创新

1997年,杨浦科技创业中心(以下简称“杨创”)成立。用杨浦科技创业中心总经理谢吉华先生的话说,杨创的成立本身就是一个创新之举。在当时孵化器普遍建立在高新区的情况下,杨创成为全国第一个建在高校周边的孵化器。于是,杨创这家生来便带有“创新血统”的孵化器正式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可能谁也没有想到,这家由老厂房改造成的孵化器会有今天的成就,在孵化器领域里,杨创已成为了“创新”的代名词。

从1997年到2012年的15年时间里,人们逐渐老去,谢吉华带领着他的团队在上海孵化器行业里开辟了一片热土,原6000平米的面积已发展成了如今的110000平米,200多万的启动资金发展成了拥有数家子公司的孵化集团。谢吉华这样概括,“2005年之前,杨创从最小变成了最大;而2005年之后,杨创由最弱变成最强。”硬件的加强并不等同于软件的停滞不前,2005年,杨创组织了名为“我心目中的企业孵化器”大讨论。“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我们怎么去。”仿佛人生的命题。杨创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明确自身的经营模式,并且,确立了一整套服务理念。

相继出现的,则是一批在当时都颇具改革意义的创新服务:全国第一家由孵化器建立的“创业苗圃”;第一家由孵化器作为主发起人的小额贷款公司;2010年成立了由科技部引导基金参股的创业投资基金,成为国内首家拥有贷款和投资功能的企业孵化器。建立起以“创业导师+创业投资+专业孵化”为核心的创新服务体系,创立了被誉为全国孵化器发展模式之一的“杨浦模式”。

“这些够吗?”谢吉华问自己。2012年,杨创提出了更宏伟的计划,在未来,建立100万平米的“湾谷科技园”。谢吉华说:“下个五年我希望能把湾谷做出来。”

再之后呢,也许所有人都会问。杨创十多年来走过的路程令人惊叹之余,对其更多了一份好奇与窥视,“湾谷做出来后我觉得应该退休了。让年轻人接班。”谢吉华说,“杨创的血脉里流着创新,我希望后来者也能继承。”

《华东科技》:众所周知,杨创在业内以“创新”著称,无论是机制创新、管理创新还是战略创新,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杨创对“创新”的认识?谢吉华:我认为首先是这个行业决定的。我们所处的这个行业本身与两个词特别关联——“创新”与“经营”,因为科技企业的孵化器,本身从事的就是一个服务于科技创新的孵化事业。我们的创业者无处不在创新。更何况我们是科技企业的孵化器,它的创新也应该无处不在。我们做企业孵化器是服务于创新的,很难想象一个因循守旧的团队去服务于创新,所以这个视野带给我们的是一个基本要求,就是你必须创新。

另一个则是“经营”,因为你是培育科技企业与科技企业家的。很难想象,企业家不是由企业家培育的。如果我们自身不是企业家的话,我们没有资格去培育人家,而孵化器的经营本身就是需要创新才能做好的。这对我们来说是很现实的一件事,所以创新是我们的第一要务。

《华东科技》:“创新”既然是杨创的第一要务,那么,杨创的愿景是何,“创新”是否一直伴随其左右?

谢吉华:我们要做一个“卓越的孵化器”。当把这确定为杨创的愿景时,我经常和我的团队讲,你卓越了吗?你用什么来诠释卓越?那卓越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要卓越,你就要不断创新。创新是什么?说得极端一点是破坏,是否定,破坏原来否定原来的。所以你就要舍得,舍得我们努力了这么多年,才获得的那么一点点。
今天要放弃,今天要重新来,就是因为你要知道追求的是什么,这个点已经到顶了,那怎么办?是守着吗?那必须放弃,你要重新来。所以我觉得从企业本身来说,从我们的追求来说,创新是我们要的。假如我们跟着别人赶,假如我们因循守旧,我们永远是在别人后面,我们不可能卓越。

我们要“燃烧”自己

乔布斯给苹果带来了创新理念,马云体现了阿里巴巴的社会意识。从一个企业到一个国家,领导人的气质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一个团体的气场与方向。可以这么说,正是他们决定了企业或国家的兴亡成败。

而在杨创,每一位杨创人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逐渐成为这样一种人:努力勤奋、有想法、不抱怨、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不可否认,一个企业的文化有领导人深深的烙印在里面,但是,这也一定是得到整个企业共识的”谢吉华很坦率。
谢吉华抿了口茶,谈起了一个例子:“我在杨创12年了,我们还没有发生一起劳工纠纷,从来没有人跟你闹着走,一个也没有,每年我们都有人离开,但都是哭的,因为舍不得。”

每年,杨创的员工都需要考试,高层出题,员工作答,考试成绩记录到员工的成长档案。“从上午9点考到下午5点,实打实的考试。”谢吉华回忆,“以前我每天批试卷到半夜。”

当然也有人质疑,杨创是三不像——“不像外企、不像民企、不像国企。”

但值得一提的是,在杨创里,未来的职业经理人们正在不断吸收养分,经历着淬炼的过程。“杨创是培养职业经理人与职业投资人的地方。我一直对我们的团队讲,我们所做的事情,不是我们的职业而是我们的事业。”

2012年,杨创被上海市政府授予“上海市政府质量金奖”。在全市范围内只表彰了七家企业。杨创又成为了第一——科委系统的第一家企业,杨浦区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质量金奖”的企业,中国孵化器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政府质量金奖的孵化器。需要注意的是,“质量金奖”并不单是对产品质量的认可,而是对企业整个卓越绩效管理体系的整体评估。对此,可以说是对杨创的又一次肯定,也代表着孵化器行业渐渐得到了主流的认同。

《华东科技》:谢总在团队建设方面很有想法,请问杨创把企业团队究竟摆在什么位置?

谢吉华:我觉得最核心的还是团队,就像“合伙人”一样,一个团队没有磨合的话,这个团队也没有办法往前走,而且特别是什么都没有的时候。杨创为何能够成立全国第一家由孵化器成立的小额贷款公司,到现在还是唯一。因为就是有团队。经过几年为企业的金融服务过程中,从一个银行的员工蜕变成孵化器的员工。因此在2010年,我们获得第一届中国人民银行表彰的“中国创新奖”的时候,我很自豪。

《华东科技》:一个团队的建设是与其所在企业的文化离不开的,杨创作为企业本身具有哪种文化?

谢吉华:我们叫做“火文化”。因为它是中国的火炬事业,我们企业的愿景是要点燃、引领,需要奉献、激情。这是我们文化的本质。我觉得特别贴切。因为叫“火”文化,进而我们把企业的文化变成一个园区文化。所以我们园区的文化节就叫“火”文化艺术节。
此外,另一个就是“感恩”文化。杨创每年都坚持一件事情,只要你在杨创工作过,我们每年请杨创所有的老同志回来一天,我们跟这些老同志分享一年的成就,同时也激励我们更加努力。我们现在的团队都不要忘了,今天所有的成绩都是踩在他们肩膀上所获得的。不要忘记他们,所以杨创的文化当中一个核心是“感恩”——感恩给我们机会的人,感恩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感恩曾经跟你一起努力过的人。

孵化器是朝阳行业

在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今天,需要太多拥有创新精神的人,这些创业者们,未来的企业家们,都会聚集在一个地方,那就是孵化器。

而作为为中小企业创业者们提供服务的孵化人,其价值即是成就他人的同时成就自己。正如谢吉华所说:“孵化器不可改变的一点是以社会价值来衡量自己的价值。”孵化人是创业者们的“垫脚石”,也是一块能够自己发光的“金子”。

对谢吉华而言,从最初离开公务机构,前往科投资本,最后来到杨创,是一次次的选择,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也含有机遇。前往目的地的路途不可能永远是笔直的,弯曲与绝境也正是人生精彩之处。对他而言,杨创十多年的成功是自身能力的证明,也是这个城市对孵化器日益重视的标杆,而未来,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人也是杨创人的使命与责任。

如今,作为城市创新试点城区的杨浦给杨创人们又提供了一次宝贵的机遇,让他们发挥能量,“我们遇到了大好时机。跟着这个大趋势的发展,做着很有价值的事情。这个行业做好了,能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这对这个国家、民族、社会、从事这个行业的人都有极大的帮助。”

《华东科技》:适逢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成立25周年,您个人觉得杨创在上海打造城市创新创业体系的过程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谢吉华:我觉得,从整个上海的创新来说,是需要很多细胞的。杨创要从四个维度去看。
第一,同小企业来说,就是要搭建让创新主体在这个平台上不断获得创新的环境,让创业者在这个好的氛围中成长,所以我们承担的这样一个基本的责任。
第二,我们希望在一个区域内引领创新创业的文化建设。所以我们以杨浦为基地,杨浦为中心的建立的基于创新文化氛围的建设,比如每年走进16所大学举办创业训练营——创业走进校园。
第三,除作为创新载体的提供者外,作为企业本身我们应该不断创新,包括整合各种资源的创新,与全市各种资源的联合,更好地服务于创新。
第四,团队本身,我觉得我们团队每一个人,他们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是与这个企业的创新意识联合在一起并共同成长的。

《华东科技》:从整个行业到您个人,您对孵化器事业抱有着怎样的情感?

谢吉华:我觉得这个行业特别好。我当时选择加入孵化器这个行业,还没提出要建创新型国家,但我觉得这个行业是朝阳行业。国家要强大必须鼓励创新、支持创新,这是我当初会来做这个事的初衷。
其次,我觉得孵化器本身,是帮助别人实现价值的时候实现自身的价值,我觉得特别好。所以我觉得这个行业是特别值得尊重的。也有人问过我,你是企业,你追求盈利吗?我说我一定追求盈利,但是杨创希望去做一个新的理念,就是我们是公益性的,这是本质。但是我们公益性的本质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功利性的机会,我们的功利性会不断增强我们从事公益性的能力。这样,杨创才能走向良性发展。
联系我们
欢迎洽谈内容、广告等各项合作业务
投稿邮箱:hdkj_sh@163.com
投稿热线:021-53080015
服务热线:021-53082351

2021年11月刊

电子刊物订阅渠道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上海《华东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26464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847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