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详情
张忠铧:做科研贵在坚持
《华东科技》     发布时间:2014-05-26 15:50:45.0    

宝钢股份首席研究员张忠铧是首届“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奖者之一,而他作为一个在科研一线已经奋斗了15个年头的青年来说,可以说既是对他的付出的肯定,也是对所有科研人员的一个鼓励。那么,他在工作中有哪些感悟呢?对人才培养有着怎样的理解呢?为此,本刊记者对张忠铧进行了深入采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张忠铧,出生于1969年,1998年从东南大学材料专业顺利毕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宝钢研究院工作至今,长期从事高等级油井管及高端线材产品开发和技术研究。目前他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宝钢股份首席研究员,宝钢集团技术业务专家。

自工作开始,细数下来已经15个年头了,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但记者问及为何进入这个行业时,张忠铧简短的一句“我对这个专业有兴趣”,似乎已经给了我们最好的解释。吸引着他如此投入工作的,正是对科研的那份兴趣。有了兴趣也就有了对工作的热情,也就有了那份在别人看来并不容易的坚持。
“我是从事石油天然气开采开发用石油专用管的研究和开发,由于产品的使用条件十分恶劣,如果一口井的一根管出现问题,整个油气井可能就要报废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这样就对研发的产品性能和质量要求就很高。”张忠铧对本刊记者说道。
“因为井下的环境和实验室的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实验室里的材料模拟、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可能并不能满足实际条件的需要。所以,在实验室研究的时候就要找到模拟研究和实际使用的一个最好的结合点以保证下井后钢管的抗腐蚀性。这对于在内部实验室的研究工作挑战也是很大的,特别是腐蚀试验。包括腐蚀试验的手段、方法、评价方法,都是要在实验室内做很多工作的。”
张忠铧继续说道:“做石油管的研发不仅仅是待在实验室就可以了,从产品研发到产品下井,都要实时跟踪的。由于石油、天然气主要是聚集在地理位置十分偏僻的地方,因此我们的石油天然气管主要是用在沙漠、深海、荒山野岭等这些荒芜人烟的地方,譬如新疆的塔里木。我们会经常要跟踪石油管的下井使用,所以我们很多工作都是到野外。我们的产品是用到可不见、摸不着的地方,都在五、六千米的井下,还要担心产品能否顺利的下井,能否适应井下的服役条件,一口井的石油管下井往往都要几天几夜。”
即使面对着如此多的困难与恶劣的条件,张忠铧仍然愿意在一线继续努力。“从我个人来说,未来若干年我也还会继续从事这份工作,因为我喜欢这个专业,公司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没有理由去放弃。”张忠铧一直坚定着自己前进的方向。
正是凭着这样的热情与坚定,张忠铧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获专利22项,技术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材料协会技术发明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等系列奖项,有24个新产品牌号获得了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认定,新产品累计创经济效益10亿多元。个人也先后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英才、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等荣誉。

对“青年”的别样理解

“特别是作为重工业类制造企业,能够拿到这个奖是十分开心的事情。因为现在很多创新、取得的成绩,包括大学里的研究大多集聚在新兴产业领域,而对重工业、制造业并不是特别的关注,因此作为钢铁产品一线的研发技术人员,能够拿到这个奖可以说是对我们已有工作付出的一种认可。”面对新的荣誉,张忠铧感激之余,更多了一份淡定。因为荣誉虽然是一种肯定,但若是没有荣誉,工作还是会照样干。

对于“青年”两字的理解,张忠铧认为:“青年是个很广的范围的,青年人也是分阶段的,二十几岁、三十几岁或四十几岁的青年人是不同的,不同年代的青年人的对生活的态度,对工作的态度都是有差别的,这和成长环境是有很大的关联的。其实从年龄上算我40多岁,应该已经是中青年了,但我还是觉得可以做更多事。”
“现在看到很多70后、80后的年轻人,工作压力很大,好像看不到方向,这虽然跟大环境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只要你怀有满腔热情就会找到自我,就能将热情带给你身边的人,很多困难都会迎刃而解。其实还是心态决定一切,但还是一个生活态度的问题。”除了心态的问题,他认为,期望值过高也是一方面。现在年轻人多数刚从大学毕业,但是很多事情都希望能够一步到位,但这都是不可能的。当然,这与大环境本身是相关的,并不是某个人的问题。
说到激励青年人的创新积极性,张忠铧说道:“薪资是一个重要的影响,但不是唯一的。很多年轻人有着自己的职业规划,当他选择离开一家企业,可能是觉得没有希望和提升的空间,需要寻求突破。而我们要做的是要给年轻人一个目标,让他有前进的方向。”
“另外,年轻人在吃苦能力、在坚持方面与年长的人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其实年轻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有时候遇到挫折和困难容易承受不了,哪里有不劳而获的事情呢!”张忠铧进一步说道:“我们的工作中,产品在实验室各项试验条件都满足,但是到现场却发现并不能满足实际工况的使用要求,像这样的情况是很多的,只能重新回到实验室,研究究竟是哪个部份出现问题,重新优化实验室的设计和试验评价的方案,反复进行。如果这个时候气馁了,项目就很难继续下去的。”
在他看来,青年人还需要锻炼,在失败中成长。“偏年轻的青年人,在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上比较强,但是他们不足之处就是很多时候不能静下心来做事情,坚持不下来,这就需要提高青年人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挑战的精神。”
作为宝钢的骨干人员,张忠铧也带着十几个“徒弟”。“首先的还是要让他们做好人,要有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让他们学会沟通团结的精神;在工作方面根据设定的目标,跟他们一起策划阶段性或年度的成长的目标或方案,定期一起分析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多的是希望他们在逐渐的磨练中,锻炼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

创新的环境很重要

上海一直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吸引,而此次的上海科技奖励大会首次设立“青年科技人才杰出贡献奖”,也是为了鼓励青年科技人才投身科技创新与创业的重要举措。

从奖项的设立上,不难看出,青年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强,越来越成为科研创新的动力之源,而上海也正在尽力挖掘青年人才的创新热情。其实在国外,如美国、俄罗斯、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均有国家级的青年科学家奖。美国的“青年科学家总统奖”就是美国政府对青年研究人员的最高奖项,每年对全美大学和研究机构中有突出成果和杰出贡献的青年科学家、学者和工程师予以奖励。
上海科技人才开发交流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李敏认为,增设青年奖,“非常及时”,也“非常必要”。国家级的“最高科技奖”,每年获奖者不超过两人;市级的“科技功臣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不超过两人。不仅人数太少,获奖者的总体年龄也偏大,大多在70岁—80岁之间。“科技奖励也应面向未来,要引导和凝聚更多青年人才投身科技创新。”上海市奖励办相关负责人如此介绍设立该奖项的初衷。
事实上,奖项是一种鼓励,但毕竟获奖是少数人的荣誉,更多的人还是在科研领域默默的钻研,经历各种失败。张忠铧表示:“在企业内部宽容员工的失败也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科研是允许失败的,科研的风险是很大的,不可能一下就成功的,特别是做科研前端的研究,如果看得十分清楚,那也就不叫研究了。”有资料显示,科研成功率不到10%,而失败率逾90%。创造——失败——再创造——直至成功,这是科学探索的规律。
“宝钢也一直有着宽容失败的企业文化,我们一直鼓励年轻人员工敢于创新,不怕失败,你只要把失败的原因说清楚,在失败中汲取教训重新开始,这样才能为下一次的成功奠定基础。如果没有宽容失败的机制,就没有敢去做科研了。”张忠铧对记者说道。宽容失败,虽然不是目的,却体现了对创新精神的尊重和珍视。
人才,特别是富有潜力与活力的青年人才是创新源头的重要活水。如何调动青年人的积极性、挖掘潜力、提高其创新能力、优化科研创新环境等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
联系我们
欢迎洽谈内容、广告等各项合作业务
投稿邮箱:hdkj_sh@163.com
投稿热线:021-53080015
服务热线:021-53082351

2021年11月刊

电子刊物订阅渠道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上海《华东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26464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847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