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详情
“衰老”的最高科技奖
《华东科技》     发布时间:2014-05-27 10:44:17.0    

近日,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奖”新鲜出炉,获奖者一位89岁,一位74岁。

然而,历史的偶然中貌似存在着必然,获奖人员高龄化的趋向似乎从奖项设立之初就已见苗头。自2000年设立国家最高科学奖至今,22位获奖人中,获奖时年龄超过80岁的有16人,其中不乏90多岁高龄的,70-80岁之间的5人,低于70岁的只有1人。

这也引来不少人的调侃:难道两鬓染霜,白发苍苍也是衡量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将的评判指标?

当然,这并不是批评获奖者不应当得到这样的表彰,而是这样的荣誉是不是过于姗姗来迟了呢,这是否能够达到最初设立最高科技奖的激励初衷呢?一个原本具有足够含金量的科技创新激励措施,俨然变成了一项“荣誉背书”,又是否让人觉得惋惜呢?

“从人才激励的效果来看,‘奖当其时’非常重要。”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马抗美如是说到。到目前为止,获奖时间与研究成就的时间差平均有20多年。20至30年前的研究结果,到今天才得到肯定,多少让人觉得晚了些。人的创造力是有时间区域的,根据历史上重大科学成果发现者当时年龄的分布规律,25-45岁是人才创造力的黄金年龄,在这一年龄区间最容易出成绩。如果他们能够在最有活力的年龄段,能够得到这样的激励,或许应该会有比现在创造更多的价值吧。

也许有人要说:经验、科研实力等都是到了一定年龄才能有深厚的沉淀,现在年轻的科研人员往往耐不住寂寞,在科研之路上走不长,而且即使获得荣誉也容易被光环所累。因此,经过层层遴选,德高望重的老科学家当然最有资格。

当然,从某种角度来讲是说的通的。然而,不要忘记,国家创立最高科技奖,其目的是通过表彰以激励在科技领域取得成就的科研人员。如果没有在合适的时机得到相应的激励与肯定,是对科研人员热情的打击。这也并不是说,所有的科研人员都是功利化的,没有奖励就没有科研的动力,然而这不得不质疑:高达500万的巨额奖励,这本身是不是就是功利的呢?是不是只有高额的奖励才能看出一个奖项的含金量呢?巨额的奖励貌似是对科研强有力的支撑。然而,在美国,国家科学奖——号称美国的“诺贝尔奖”,没有任何奖金,而是侧重荣誉性和精神鼓励。相比于中国,美国是不是够“寒酸”的了呢?

这不禁让人想到那道“李约瑟难题”——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发生在中国。国内的科研太讲究实用、功利,更青睐于经验,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从现实状态看来,原来,这道“李约瑟难题”,我们一直没有彻底地解答好。

联系我们
欢迎洽谈内容、广告等各项合作业务
投稿邮箱:hdkj_sh@163.com
投稿热线:021-53080015
服务热线:021-53082351

2021年11月刊

电子刊物订阅渠道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上海《华东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26464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847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