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详情
如何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
《华东科技》     发布时间:2014-05-27 11:15:56.0    


据新华社报道:2012年我国出口手机将突破10亿部。然而,出口手机占全球市场的比重接近八成,但众多中国企业还赚不到1%的利润。出口一部300到400元人民币的手机,获取的纯利润大约在2至3元。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秘书长刘春介绍,目前全球手机市场99%的利润都被苹果、三星两家公司赚去。专家称,大部分中国手机企业还处于拼装、贴牌和修改UI界面的层次。上游研发被国外巨头把持,生产得越多,交的专利费就越多,就是在替别人辛苦。要改变“增产不增收”的局面,中国手机不能再抱着“代工思维”继续走低价之路。

这个消息令人吃惊,但也在意料之中。大家都知道中国是一个世界工厂,依靠低报酬、高污染、高能耗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赚钱。这个世界工厂生产了不计其数的产品,到自己腰包的钱却寥寥可数。因此中央英明地决策: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靠创新驱动,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变粗放型发展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但怎么才能实现这种转变?

包括手机在内的整个中国产业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实际上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也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不是政府加大对于教育和科研的资金投入,倡导文化产业,大搞文化产业实验区,通过合并打造文化航母、科技航母等等就可以解决的。道理很简单:在科技创新能力最强的美国,政府没有多少对于科研的资金投入,美国大学、科研单位、公司企业的硬件设施,包括精密仪器,不见得比中国好多少(即使有差距也不是根本性的)。在我看来,科技创新能力是整个文化创造力的一部分,它是依托于整个民族的文化创造力的。一个缺乏文化创造力的民族,不可能只在科技方面有畸形突出的创造力;而一个文化创造力充沛的国家,一定同时是一个文学、艺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等等都充满活力的国家,这样的国家不可能不是一个具有极强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国家,这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可能不是创新驱动的,它的发展方式也不可能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科技创新能力是文化创造力的一种,它不是孤立存在的神秘能力,也不是可以独自发展的孤立能力,它需要社会文化环境的涵养和培育,它离不开包括文学艺术创新能力等在内的其他文化创造力的陪伴,难以相信世界上会有这样的国家:这个国家的文学艺术创造力极度萎缩,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极度萎缩,而它的科技创新能力却一枝独秀、领先世界。

带着这样一种认识,我认为应该高度评价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文化创造力”的论述。胡锦涛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的新局面”的论断,我认为这个论断抓住了问题的根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好,科学发展观也好,“又好又快发展”也好,根本的一点是要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
激发包括科技创新能力在内的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需要的不只是、甚至主要不是资金、仪器、设备(虽然也需要这些硬件,但目前最紧缺的主要不是这些硬件),更是文化创造——当然包括科技创新——的宽松、自由环境。有了这样的宽松、自由环境,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就会激发出来,而作为文化创造力之一的科技创新能力也不可能不同时被激发出来。

这就要求我们深入反思计划体制的弊端,重新思考国家、社会、个人的关系。计划体制的最大弊端之一,就是扼杀了社会自身的创造活力,文化领域、科技领域也是如此。“文革”时期的文化活动高度计划化,甚至由某些当权者一手包揽,结果整个民族丧失了文化创造力,全民看八个“样板戏”。同时,那个时代的科技创新能力也空前萎缩,很多科学研究根本无法进行下去甚至不被承认为科学。新时期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就是国家权力逐步、有序地退出社会和文化领域,结果包括科技创新能力在内的社会文化创造力得以大大提升。社会的文化活力提高了,文化活动多样了,国家的文化繁荣了,科技创新能力也就随之提高了。

社会和个人在文化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是政府无法替代的,我根本不相信政府直接投资、直接参与文化与科技领域的活动,就能打造文化航母、建立科技创新大国。政府管得太多太死只能扼杀社会和个人的文化创造力,而一个没有文化创造力的民族怎么可能有科技创新能力?

因此我们欣喜于中央对科学发展观的高度重视,欣喜于政府对于文化创造力的高度重视,但同时希望政府不要过多干预文化领域,特别是不能通过计划体制的方式“重视”文化发展文化。科技领域同样如此。有一些重大的科技发明当然需要国家政府直接投资,但更重要的是:在一个市场竞争空前激烈、而竞争的首要手段又是科技创新、是高科技含量的产品的时代,企业要生存发展,必然会重视科技方面的投入,它们自己会投资进行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只有把社会的创新能力激发,把企业的竞争活力激活,让企业热衷于投资新技术,这样才能把全民族全社会的科技创新活力激活,这样的国家不可能不是一个充满文化创造力、包括科技创新能力的国家。为我们津津乐道的微软公司、苹果公司,其为公司创下巨额利润的新产品,哪个是依靠政府投资研发和生产的?这难道不给我们以极大的启示吗?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应该进而明白: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不能急功近利,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包括科技创新能力都不是一夜之间突然飙升的,有利于文化创造力培养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需要扎实稳步地培育,而给公民以文化创造的自由是最关键的一步。

联系我们
欢迎洽谈内容、广告等各项合作业务
投稿邮箱:hdkj_sh@163.com
投稿热线:021-53080015
服务热线:021-53082351

2021年11月刊

电子刊物订阅渠道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上海《华东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26464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847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