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详情
科技企业能否成长,源于创新环境的优劣
《华东科技》     发布时间:2014-05-28 14:52:28.0    

创新和创业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回顾二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上海的创业工作大体经历了以下发展阶段,并取得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主要通过体制、机制、科技、管理和政策等一系列创新得到的,来自不易。展望未来,创新环境建设等更大的科技企业创业挑战还在等待着我们。


早期:民营中小企业创业源于体制创新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企业发展还在摸着石头过河,企业的组织形式主要按照所有制划分,为各级国营企业和市区两级集体所有制企业,最早出现的个体工商户,主要从事餐饮、菜场、水果摊和小店铺等居民基本生活服务等行业。在上海附近的江浙一带,乡镇工业主要由集体企业从事经营活动,主要解决农村的经济收入;上海也存在街道集体企业,主要解决本地区居民的就业问题。

八十年代中期,上海在国营企业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一方面大量引进外资企业,实现了外向化的跨越发展;另一方面,逐步进行企业制度改革,大量集体企业和街道进行了改制,转由个人承包或者集体承包,这些企业承包经营者严格意义上并不属于创业,但是开始了民营之旅。国营企业的称呼随着企业法的出台,转为国有企业,大量的国有性质民营机制企业开始出现,这些企业为民营企业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早期的民营企业家多数从中走出,并开始自己创业。

进入九十年代,上海民营企业增加值仅占全市GDP的10%,但是就业人口占到20%。当时的舆论环境是坚持公有制和发展外向型经济,在市人代会通过的上海第九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1996—2000)中,通篇仅在一处提及民营企业,并且对其的定位是保障就业。当时的区县科技部门开始支持鼓励民营企业创业实属不易,然而,区县经济和产业却由此得到新生。


近期: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源于科技创新

1997年底,中央明确提出了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上海随之兴起了鼓励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创业的热潮,随着杨浦科技孵化器的率先建立,紧跟着各区在原先支持民营企业的基础上,重点开始关注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通过鼓励科技人员下海办公司和鼓励海外留学生回国创业等举措,“十五”期末,民营科技企业已经成为各区县产业的主要科技支撑力量,摆脱了科技资源主要依赖市级科研机构和国有大企业的局面。

科技中小企业发展离不开科技金融创新。1999年底,上海新组建了创投公司,为中小科技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获得风险投资;随着后续的科技创新创业引导基金、中小科技企业的银行贷款支持以及国家新三板(柜台交易)和联交所的股权交易系统等资本市场创新,为中小科技企业注入了资本或资金,使之在创业之路上越走越远。

“十五”期末,区县开始出现民营科技龙头企业,它们承担了起支撑区县的产业创新集群重任;依托或围绕龙头科技企业或上市企业,集聚了更多的中小民营企业发展。


远期:未来科技企业能否做强源于创新环境

科技企业成长源于创新生态环境。当前,国外形成了很多创新理论和实践经验,有国外学者分析认为,美国的微软和苹果等公司之所以能够成为全球知名科技公司,得益于美国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如九十年代建立的计算机互联网从军事用途延伸到科技教育,2000年后迅速进入社会和市场,极大地刺激了美国信息科技企业的发展,这体现出了政府的科技创新促进作用。

创新生态依靠政府和企业共同营造。美国的纽约、硅谷和匹兹堡等城市都鼓励发展创新企业;如匹兹堡市政府通过构建创新生态和环境,鼓励创业和创新,顺利实现了从钢铁工业向生物医药科技产业的转型。

上海的未来在于创新,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政府是创新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设者和守望者。上海市政府和科技部门已经开始进行大量的探索和实践,陆续进行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和出台相关政策,努力在城区创业中心、孵化基地和各个科技园区构建创新生态环境和科技服务平台。众所周知,只有全球创新型企业源于上海或者入住上海,上海才有可能得到美好的未来。

联系我们
欢迎洽谈内容、广告等各项合作业务
投稿邮箱:hdkj_sh@163.com
投稿热线:021-53080015
服务热线:021-53082351

2021年11月刊

电子刊物订阅渠道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上海《华东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26464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847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