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详情
崇明岛的大梦想
《华东科技》     发布时间:2014-06-11 12:39:15.0    


东海瀛洲,是崇明岛美丽的古称。

相传在远古东海之中有一瀛洲侧境,是神仙居处,秦始皇和汉武帝先后派人到东海之上四处寻找,都没有找到。而到了明朝,朱元璋则把“东海瀛洲”四个字赐给了崇明岛。

瀛,海也。崇明岛东南濒东海,西南与上海宝山、江苏省太仓市隔江相望,北同江苏省海门市一水相隔,形如一春蚕,东西长,南北狭。

崇明岛土地肥沃,林木茂盛,物产富饶,是有名的鱼米之乡,但在大多数人的概念中,崇明只是养羊出蟹嫁女的地方,占上海1/70的GDP、1/3的贫困人口,更使崇明在上海的经济中显得无足轻重。

四面环水,却被水所困。守着上海这块大蛋糕,崇明如何摆脱目前的尴尬境地,不再是困守江心的孤岛?

崇明选择了生态文明之路。

1999年,响应国家环保总局创建国家生态省、生态市 (县)的号召,崇明县开始实施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并于2002年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2005年5月,国务院批准长兴、横沙两岛由宝山区划归崇明县管辖。同年10月,《崇明三岛总体规划(2005-2020)》获批。规划将崇明建成森林花园之岛、生态人居之岛、休闲度假之岛、绿色食品之岛、海洋装备之岛和科技研创之岛。

2010年,上海市政府发布《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2010-2020)》,到2015年,崇明岛将建成国际生态旅游岛。同年,崇明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而随后长江隧桥和崇启大桥的开通,更使崇明成为上海唯一北向陆路通道节点和长三角东翼的交通枢纽,得交通之利,崇明的经济进入“快车道”。

2014年3月10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崇明生态岛建设国际评估报告》,报告认为崇明生态建设对中国乃至全世界发展中国家探索区域转型的生态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将把崇明生态岛建设作为典型案例,编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绿色经济教材。

如今的崇明已俨然成为上海经济发展中的新星,为国内以及全球生态岛建设提供样板,且拥有着更加坚定而清晰的目标:建立生态文明特区。


咬定“生态”这个品牌

上海市委书记韩正说:“上海搞生态建设,不是对哪个模式简单的照搬,而是要引领一个方向,让崇明成为世界级生态岛。”——目标清晰且远大。

何为世界级?同济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研究所副所长郭茹解释:“世界级,就是要供全界其他类似区域来借鉴。”

而怎样建成世界级生态岛,是摆在上海市政府面前的一个难题。

2008年,在市政府的组织下,由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以及上海环科院、上海园林所、水科院等科研院所专家组成课题组,共同求解生态岛命题。

早在2005年,专家组到崇明实地调研,还先后到北京、天津等地向专家咨询,召开由多名院士、国际专家等参加的大型咨询会,并对加拿大的温哥华岛、爱德华王子岛,瑞典的哥特兰岛,以及美国的纽约长岛进行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崇明三岛总体规划》,明确了生态岛建设的功能定位。

“这些岛屿,既实现了经济的发展,又保持良好生态环境,是崇明岛的学习目标。”郭茹表示。

“生态文明”是崇明岛建设过程中的关键词。

何为生态文明?郭茹认为,生态文明就是在约束条件下的一种均衡论,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求保护,在摸索中寻求适合崇明发展的产业。

“如果以一个人的发展阶段来比照崇明,那么崇明属于青春期的前期。这个阶段有朝气,但也有困惑。”——时任崇明县委书记彭沉雷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此比喻。

如何走出困惑,走出一条崇明特色的成长轨迹,彭沉雷认为:“生态岛不能只是个原生态的岛,生态岛建设要保护,也要发展。崇明建设现代化生态岛,要走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发展模式,既能保护生态又能发展产业的路。”

有困惑,也有诱惑。崇明要建的是“生态岛”,这就必须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如果岛上居民不能富起来,生态岛建设将只是纸上谈兵。

崇明生态岛的建设如火如荼,不少投资者嗅到了商机,带着资金、项目来到了崇明。面对蜂拥而至的投资意愿,崇明“咬定”了生态品牌,将发展紧紧锁在生态农业、旅游业、新能源、云计算等低碳产业。

“崇明以生态立岛,宁可走慢一些,也不可以被冲昏头脑、走错一步。”彭沉雷说。据悉,崇明曾一个月里“拒资”10亿元,凡是产业导向、能耗水平和环境评价不符合要求的项目,再赚钱也不能上岛。

在整个崇明生态岛内,崇明东滩生态示范区的位置相当精华,位于崇明岛东端,南临长江,西邻陈家镇,总面积86平方公里。

“东滩生态城从最初的设想就定下了很高的环保和生态标准,建一座绿色未来新城市的典范。”东滩投资开发公司负责人介绍。

东滩生态城规划之初,就曾引来一片赞誉,甚至被西方媒体称为“中国生态第一城”。根据规划,整个城市将使用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供电,并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到2020年,可容纳5万至8万居民在此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在崇明生态岛建设的大前提下,东滩农业发展的步伐也突出绿色、环保,其主线就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确保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现代农业,并向观光休闲产业延伸。

在农业绿港区,CPU中心已经建成运行。记者了解到,目前CPU能将约4000吨农业园内产生的秸秆转化成沼气,产生的沼气能源可用于园区内小范围用气、用电需求,废弃的沼气渣回田做肥料,如果运行顺利,这种模式将能被推广到国内农业秸秆领域。


用科技“撑”起生态

“科技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石。现代农村的发展一定是建立在高科技的基础上,这样中国的农业才有科技竞争力,农民才能享受到和城市一样的生活品质。”上海市科技攻关项目“崇明生态岛建设指标体系研究”首席专家、课题组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曾刚如是说。

据上海市科委秘书长马兴发介绍,2008年,上海市科委启动了“崇明生态岛建设指标体系研究”科技攻关项目工作,在此基础上,上海市政府完成并正式向社会公布了《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并依托纲要形成《崇明生态岛建设重点推荐项目(2010-2012)》,编制了《崇明生态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0-2012)》,制定了《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主要评价指标统计实施办法》。

在生态岛建设第一轮三年行动计划(2010-2012)实施过程中,崇明岛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经济和废弃物综合利用、能源利用和节能减排、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型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6个领域共投资约140亿元,其中上海市级资金支持约50亿元,带动社会投资近100亿元,各项生态指标达标率达到96%,初步构建水环境整治与湿地保护、人居生态环境营造、生态农业保障与物种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关键技术体系。

“崇明的发展,是科技引领加政府协调,没有这两方面是做不成的。”曾刚说道。而在建设崇明生态岛的过程中,科技的支撑作用亦随处可见。

崇明湿地是崇明岛自然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也是上海重要的生态屏障。然而,上世纪九十年代,崇明湿地开始面临过度围垦、过度捕捞、外来物种互花米草的入侵、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以及水质污染等人为干扰,造成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生物资源日趋减少、河口及其邻海渔业产量降低等巨大威胁。

为了应对崇明东滩重要生态保护区面临的诸多问题,2005年起,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立项,以东滩为核心,成功实施东滩互花米草生态控制与鸟类栖息地优化工程,在一期1000亩、二期2000亩东滩优化试验区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生态区优化修复技术体系,即将实施三期3000亩湿地保育试验区的推广示范。

据悉,通过近年来对东滩湿地的修复,保护区内鸟类从原先的12种增加到40种,其中还发现了7种珍稀水鸟。

目前,东滩湿地已建成326平方公里的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种群数量恢复明显,成为生态保育与修复的重要示范区,已列入《国际湿地公约》的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西滩湿地建成崇西湿地科学实验站,初步形成西滩湿地保护与利用双赢模式实践区。东滩和西滩湿地已形成具有国际影响的生态岛湿地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基地,重点区域环境质量和生态多样性不断提升。

“科技是使我们朝着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生态的基础支撑。”同济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郭茹评价道,科技是把双刃剑,但只要我们更正向地发挥科技的正面作用,就可以为我们带来更大的利益。

10多年来,上海以科技支撑崇明生态岛发展循环、绿色、节能、低碳经济,布局了一批技术水平领先、集聚效应显著的重大科技集成示范工程,使崇明生态岛初步建成国际上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生态技术实践区”、“生态产业培育区”和“生态生活体验区”。


生态岛的大梦想

“在生态岛建设过程中,宜居始终是我们的追求。”崇明县委书记赵奇如是说。宜居,除了环境宜居,更是指生活水平及社会公共服务方面。

在生态岛建设第一轮三年行动计划结束时,有人曾疑惑:这么多钱投下去,似乎什么也没看见。崇明在上海区县的GDP榜单上,依旧叨陪末座。若言发展产业,没引入重量级产业和规模型企业;若提发展旅游,没建成5A级景点和高星级宾馆;若论发展商务经济,没打造高楼大厦和顶级商圈……

对此,曾刚表示:“有前瞻性的政府规划,将钱花在了治理‘水、土、泥’等生态基础建设上,包括建桥修路、建医院造学校、拆迁污染产业,建设中国最先进的空气水质检测系统……外人自然发现不了。”

“只有把生态环境做好了,才能发展我们想要的经济增长。”曾刚告诉记者:目前的崇明生态硬指标非常亮丽。接下来的三年,在保持生态建设的同时,才开始逐步进行区域经济规划。

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 《崇明生态岛建设国际评估报告》中,有一个概念引人注目——报告建议在崇明建立“生态文明特区”,同时指出:“相对于社会发展历史中经济特区建设的概念,崇明生态特区的核心积聚在生态文明建设上。”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特别顾问王之佳介绍,全球有42个小岛国家,如何在生态系统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实现这些岛国的经济发展,是联合国十分关注的问题。目前,国际上对如何建设生态岛存在争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的方案是“生态系统管理”,包含应对气候变化、化学品管理等七个方面。

“我们发现,崇明岛的建设方案与生态系统管理方法颇吻合。”王之佳表示。而联合国评估报告也表明,崇明生态岛建设首次在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增长与自然环境保护共存。

王之佳认为,中国可探索建立生态文明特区,像当年的经济特区拉动GDP一样,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而在曾刚理解的生态文明特区中,崇明的未来是依托上海优势,广泛利用全球智慧资源,打造具有国际示范效应的生态产业。把国内外精英吸引到崇明生态岛后,可打造四个产业:农业总部经济、信息产业、健康产业和旅游业。

在曾刚构想的蓝图中:发展农业总部经济,引导农业企业在崇明岛建立总部基地,从事品牌管理和生态技术的研发,企业的大规模生产基地可以设在外地,这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形成生态文明特区农业品牌效应;发展信息产业,是因为崇明岛地处太平洋海底光缆起点,具有数据交换的天然优势;而崇明的健康产业,应以养老服务业和养老技术产业化为主,挖掘我国首个“长寿之岛”的经济价值;岛上的旅游业,则应向体验式生态旅游发展。

“GDP增长了,青山绿水依旧在,就是崇明生态岛建设的巨大成就,目前,按照崇明生态岛建设国际评估体系,崇明只能打57分。我们要用10年左右的时间,力争综合水平指数达到90分,才能基本建成世界级生态岛。”曾刚说道。

“在崇明生态岛已取得丰硕成果的今天,在崇明建立生态文明特区可谓正逢其时。崇明生态文明特区的建立,将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样板,对世界上的发展中地区也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言及崇明生态岛的未来,曾刚信心满满。


联系我们
欢迎洽谈内容、广告等各项合作业务
投稿邮箱:hdkj_sh@163.com
投稿热线:021-53080015
服务热线:021-53082351

2021年11月刊

电子刊物订阅渠道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上海《华东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26464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847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