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详情
在线教育拿什么PK传统课堂
《华东科技》     发布时间:2015-04-10 13:51:56.0    

不少人掏出手机的时候,第一个反应可能是打开微信或者刷起微博,对着已经被拷贝了无数遍的段子发出千篇一律的笑声。可以想象与此同时的某处,一位学霸也开始低头在手机上浏览着什么。唯一不同的是,他或她可能并不是在寻找片刻的娱乐消遣,而是在利用APP背单词,做习题。所以如果当别人说“我从未和我的日语老师见过面,因为它就装在我的手机里”时,你也大可不必惊奇。在线教育的时代已经来了,行千里路读万卷书的成就可以通过网络来达成。



在线教育的极速进化史

想要了解在线教育,首先要提及一个相对较早的概念,即“远程教育”。远程教学有多种不同的形式,函授教学、电视教学、广播教学都属于远程教学的范畴。美国是全球最早开展远程教育的地区。早在1996年,在校长伯纳德·罗斯金和CEO格伦·琼斯的推动下,琼斯国际大学成为第一个获得美国地区的评审协会认可的完全网络教育的大学。在传统的远程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通讯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
一个瓶颈。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推广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通讯效率,近年来,“在线教育”成为社会热门,正是借了这股东风。目前在线教育的形式根据师生互动的模式大约可以分为三种:传授式教学、探索式教学以及协作式教学。传授式教学又分为同步讲授和异步讲授。同步教学模似课堂教学,使处于远程的教师和学生通过实时的音频和视频,双向传递教学信息进行学习。异步讲授则可以通过讲课人事先录制的视频,制作的课件,电子书教材等,通过网站平台,或者电邮等进行下载或者在线阅读、观看,完成学习和课业。探索式教学则与传授式教学截然不同,一般由老师设置课题目标,同时提供与目标相关的信息资源,让学生自己摸索答案。协作式教学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由两名或多名学生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和合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理解与掌握的目的。

正是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顺应了许多人对于学习的偏好,形成了潮流。海外TEDtalk现场的一票难求和国内网民力挺人人字幕组将公开课字幕发布坚持下去的呼声,都侧面印证了这点。而在线教育的本质,首先是教育,其次才是在线。

根据WaltonRadford在2011年所作的 “远程教育——在线教育及学位课程的本科招生率”的报道中指出,在2000年到2008年间,全美范围内针对部分学科的在线教育课程的本科生招募率有了显著的提升。“至少参加了一门远程教育课程的学生的人数比从8%上升到了20%。”从世界范围来看,无论公立、私立还是非盈利性或是盈利性的教育机构,如今都开始提供从简单的基础教育到学位教育,甚至是博士生的课程。五花八门的在线教育形式里,网络公开课可算是较早流行起来的。耶鲁、哈佛、牛津、剑桥乃至国内的清华、北大,都推出过自己的网络公开课。在2008年至2010年的短短两年间,国内不少字幕组(如人人影视YYeTs)翻译了大量免费公开课教程,一时之间,中国学生和外国学子享受到了同一课堂中的待遇。网络公开课作为大学免费向外提供的视频教学资料,通常探讨的一个完整的课题。学生可以通过视频了解老师想要传达的内容,而缺憾就在于并没有办法提交作业和论文,看完整个课程,也没有学分或者学位证书来证明自己的学习成果。

于是网络公开课逐渐向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进化。号称“一根网线便可以让贫民窟连接上世界最顶尖学校的最牛老师,在家里和全世界做同学分享学习经验,合作完成作业不再是

想”的“MOOC”究竟是什么?MOOC又叫慕课,是2011年末从美国硅谷发端起来的在线学习浪潮。简单地的说,就是斯坦福、哈佛、MIT等顶尖名校主动将他们的课程制成视频,上传到特定的网络平台上,免费供全世界的人们学习。从此,你可以足不出户、正大光明地听常青藤名校的课,可以一睹你崇拜了很久的名教授的授课风采,MOOC的学生甚至还可以获得一张名校名课的结课证书。MOOC和网络公开课最大的不同在于以前的网络公开课就是简单地将传统的课堂照搬到网上,MOOC可是结合了网络用户的特点制作课程。以往的网络公开课是学生看牛老师给别人上课,而MOOC是学生和牛老师真正产生互动。具体来说,MOOC课程都是定期开课的,有点儿像学校的学期,所以错过就得等下次了。课程视频通常很短,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更符合网络时代碎片化的阅读特点。MOOC的课上还会有很多小问题,学生必须通过学习解答问题,才能进行到下一步的课程中。另外MOOC设有作业,有死线,有期末考试,通过考试可以获得主办MOOC的机构发放的相关证书。这些高大上的海外院校有哪些?2012年10月,HarvardX首发了两门MOOC课程;2013年春,又新增了四门,同时MITx也首发了11门在线课程。同年,耶鲁大学也开始在Coursera——有超过60所学校在该在线教育平台上注册,包括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滨州大学——上推出自己的MOOC。

高水准的海外大学只用一根网线就可以触摸到,网络象牙塔让许多学生趋之若鹜也就并不稀奇了。

那些金光闪闪的国内外大牌

目前在美国,大部分的在线教育企业或机构,都是技术或者内容提供商,如Khan  Academy、Udacity、Coursera、Codecademy、 Codeschool、edX,其中Linda课程主要来自于行业专家和经验丰富的老师,用户每月付费25美元订阅自己的课程。Khan Academy主攻K-12领域的MOOC,Coursera寻求与传统大学的合作承认他们的学分甚至学位。

多元化的学习手段当然为更多碍于地理、经济、时间等所限制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便利。言谈间必论哈佛如何如何,耶鲁如何如何,国内的在线教育的时代是否有强
力竞争者迎头赶上呢?

可以肯定的是,《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及《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等规划的出台,为教育行业发展设立了科学的建设目标,同时也为教育行业信息化投资经费提供了稳定可持续性的保障。报道指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教育理念变革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

有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平均每天有2.6家在线教育公司诞生。2014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达到824.9亿元人民币,预计2015年将达到965.2亿元人民币。网易“有道在线教育平台”、淘宝同学、百度交大MOOC平台“好大学在线”,以及小米在线教育、新东方进驻百视通IPTV平台,产业巨头高调进军在线教育已成常态,近日,索尼透露,索尼和索尼计算机科学研究所计划成立新公司“索尼国际教育股份有限公司”,该新公司计划2015年4月1日正式成立,将为日本和其他国家提供在线教育服务。在线教育正成为国内外产业大佬新的业务增长点。

新鲜概念和庞大潜力让各种投资方蠢蠢欲动。将目光放到资本市场上,2015年,在线教育市场依旧动作频频,全通教育斥资11亿元高溢价收购两家公司,构建教育互联万亿生态圈。威创股份与北京红缨时代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股东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公司欲以5.19亿元收购4人持有的红缨教育100%股权。科大讯飞重磅推出“语音评测技术”,进军在线教育领域。另外,恒华科技签署测绘地理信息在线教育系统项目合作协议,立思辰子公司与安庆教育局签署在线教育合作协议。

目前,在线教育产业链主要由内容、平台和技术三大提供商形成。在概念股投资上,市场人士建议投资者关注四类公司。第一,专注家校互动领域的厂商,具备深入学校和家长的渠道优势,未来有望与内容厂商形成合作,如拓维信息等。第二,参与教育局及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从B2B模式切入逐步向B2C模式转型的公司,包括天喻信息、立思辰、华平股份等。第三,立足教育软件的公司,如方直科技等。第四,提供语音视频工具等技术支持的公司,如科大讯飞等。

回顾整个2014年,大大小小的在线教育公司主要涉及早期教育、K12教育、职业教育、出国留学、平台类等领域。其中BAT表现“抢眼”:智课网获百度1060万美元A轮融资,由阿里巴巴领投的在线教育VIPABC进入B轮融资,高达1亿美元融资额,成为了在线教育界最大的一笔融资。互联网巨头纷纷出手,以免这杯羹被他人早早稀释。雷军旗下的YY豪掷10亿元投资100教育,陈一舟的人人公司出手入股在线教育平台“万门大学”,网易资本战略投资了91外教网。YY的CEO张学凌曾表示,YY为100教育投入的10亿元将用于产品研发、运营、教师补贴等多方面。阿里巴巴董事长马云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宣称,教育行业排在未来十年的投资计划清单首位。而百度CEO李彦宏也在公开场合呼唤“用互联网升级教育”。

互联网教育研究院院长吕森林提出,2015年是在线教育的调整期,一些非常好的项目会继续融资,大量的小企业或者刚刚成立一两年的公司容易死掉。而互联网趋势与营销专家肖明超表示,教学内容是在线教育的核心,因此确保内容的精品化、差异化和稀缺性是未来在线教育发展的方向。综合各种信息,2015年,在线教育主要发展趋势为:

1.线下巨头转型移动互联网,走到线上

新东方、好未来、学大教育等传统机构开始利用移动互联网手段,如微信等社交媒体与学生、老师展开互动。

2.大手笔收购将继续上演,新一轮  “洗牌”刚开始

据统计,自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2月9日,共有12家涉及在线教育领域并购的公司。有预测,2015年是在线教育爆发之年,上市公司参与该领域并购的案例预计将比2014年更多也更频繁。

3.盈利模式多样化

总体而言,国内在线教育盈利主要依靠内容收费、服务收费、软件收费、平台佣金和广告五大收费模式。从商业模式来看,当前平台的盈利点主要是分成和广告费,而教育产品则主要依靠收取课程费用,只是将传统线下教育的销售渠道和使用场景搬到了线上。各大教育机构在传统收费模式基础上正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4.移动APP逐渐成为主流模式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在线教育也逐渐平移到手机移动端,很多手机用户都下载了大量的教育类APP,他们看中的是教育APP灵活、操作性强、随时随地、互动性强等优势。根据APP STORE数据统计,教育类APP在2014年底已超过7万个,占据应用商店中应用类型第二位,占比超过10%,仅次于游戏类应用。

5.在线教育逐渐向二、三线城市渗透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尚俊杰表示,在线教育只要在大城市能发展起来,二三线城市乃至乡村的家长很快会有所了解。“因为即使没有电脑,几百元的智能手机也可以上网了。”

蓄势待发的国内企业战略观

短短两年,在线教育突然站在了风口浪尖,无论是平台方、内容方还是技术提供者,都仿佛在黑暗的舞台中央被一道强光打亮,接下去这台好戏要怎么演,众人手中的剧本却似乎并不一样。
成立于2011年底的“云学堂”是江苏汇知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互联网教育云服务品牌。短短的4年时间,已经发展成为了拥有200人团队,在苏州、北京、上海、南京均有分部,专注职业技能教育的在线教育平台。业务以企业网络大学SaaS服务、教育机构网络学院SaaS服务和名人学堂为核心,目标是帮助企业、教育机构和个人三类用户建设并运营网络学堂。

为何选择专注于企业培训?云学堂的创始人卢睿泽这样对我们解释道:“我们认为,一个人离开大学之后的七年时间,都属于提升个人职业技能,快速上升和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时候需要大量的学习和补充技能知识。所以云学堂从这个角度来切入市场。”如何打开这个市场?云学堂一开始并不是以“搞个酷炫的网站”出发的。大部分的企业都有自己的员工培训内部系统,以前企业的做法往往是线下的,也不成体系,而随着网络的发展,“线上+线下”的模式一定是企业培训的一个趋势。

四年前,云学堂看到了自己的机会。首先抓住了企业的两个诉求。第一是企业无暇打造一个完善的内部培训管理系统。云学堂于是为企业免费提供这样一个在线平台,将知识库、课程安排等,汇聚到线上。第二就是企业需要大量的培训资源,即培训课程,对于某些相对需要专业知识的部门,外部培训机构的参与和支持是必须的。所以云学堂又搭建了“机构网校”,帮助传统的线下培训机构、学校,快速地将原本传统的课程转化为在线教育服务,形成O2O的教育新模式。卢睿泽说道:“中国的市场庞大,企业行业千差万别,没有哪个公司敢说自己的课程能完全自己承包内容提供,所以其实核心的资源,还是掌握在培训机构手中。云学堂现在做的,就是把这些机构‘抓取’到我们的平台上来,通过服务培训机构,又面向企业客户。这既是B2B,也是B2C。”
目前在云学堂上注册运营的教育机构,已经突破了200多家,签约中的已经有1000多家。其中最有名的恐怕就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了。但中欧这样已经是业内相当老牌的机构,转型做在线的必要在于什么呢?“原来中欧的做法是,企业要求员工去学MINI MBA课程,HR就去中欧注册几个账号,让员工去上课。但是这里有个劣势。”卢睿泽补充道,“因为你作为HR,是不能准确把握到学员的出勤记录和表现的,而通过线上的平台,信息互通,就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员工的学习状况。”同时他还透露,3月中旬哈佛相关的管理课程也即将加入到这个平台。

然而,无论是为企业还是机构搭建桥梁,云学堂都没有向这些用户收费。

在线教育的盈利模式究竟何在?仅仅通过报名卖课程的分成,真的能支持云学堂走得更长远么?卢睿泽坦言,他们看中的不是一时一刻的眼前利益,“我们现在还在烧钱。今年还将投入1.5亿,开拓课程,发展学员,完善O2O模式。”在线教育的O2O化的优势除了方便以外,其实更是顺应了学员们的需求。 “其实到了互联网时代,教育和学习的本质已经发生了改变。未来的学习是‘我想要什么,我就要快速得到’。这种近似快餐消费的模式。哪怕是现在一些网络公开课,坐下来,看45分钟视频达到听课目的的,未来也会过时。我们着力在提供碎片化+体系化的学习服务。”而大数据也没有缺席。云学堂今年会发布几款职业模型。例如刚从大学毕业的学生,想要到汽车公司做设计师,仅凭课堂的知识恐怕是难以胜任的。为了达到自己的职业期许,还需要学什么,还应该学什么,都是一头雾水,需要指导。

今年,云学堂还将免费推出50个岗位模型和职业地图,就是为了有的放矢。通过算法和数据,科学地分析用户的需求。有用信息不仅仅来自于云学堂自己的数据,还包括其他业内顶尖的咨询公司和人力资源机构。这也是传统教育很难达到的效果,即“个性化的定制”。

当然,没有APP的学习似乎已经不能称为在线教育了。卢睿泽还透露他们即将推出一款学习社交型的手机应用,目标指向个人用户,打造一个电脑、手机、实体课堂的全方位学习环境。

高手过招各有不同,而原来做线下培训业务为主的企业又将何去何从?面对在线教育的台风,新东方这家10多年前就涉足在线业务的国内最大培训机构正在不断自我革新,以紧跟风口。

“2010年,新东方就在思考在线教育应该跟线下有什么样的关系。”日前,新东方在线CEO孙畅在接受媒体的采访时曾说: “现在时髦的词是O2O,当时新东方叫混合学习平台。”2012年,风险资本开始大举进入在线教育,很多互联网公司也跨界进入这个领域。一夜之间,在线教育又成为了创业的热门行业。有着10多年发展历史的新东方在线,此刻也想趁着这股热潮,进行自我革新。“到现在这个时间点,我们做了10多年的在线的产品。面向未来,我们开始探索,线上和线下产品该如何差异化。针对不同用户,不同学习场景,产品应该有哪些不同。”孙畅说,新东方在线现在对于在线教育产品追求的是更个性化和高效率。同时,在产品研发上,将机器算法和老师的内容进行结合。当然,新东方也在考虑用互联网的方式改造线下课程。与现在许多只赚吆喝不考虑成本的企业相比,新东方对这种理念Say No。


在孙畅看来,不论大的或者小的教育机构,归根结底要做好产品,专注产品。在教育行业内,产品的特殊性是结果导向,但是这个产品的结果跟其他消费类产品也不一样,这个产品在使用时的时间成本很高。学习的过程体验也要特别好。学习的过程很痛苦,跟人性的需求相反。“小的教育机构,更应该专注产品。现在的互联网平台,都是从一个点做起来的。只要用户足够大之后,就成为了平台。”孙畅坦言,平台的概念很好听,但是实施起来难度很大。因为教育的产品非常的细分,需求也很细分,地域差异也很大,很难有通用的产品覆盖所有的用户。同时她还预言:“不同的教育机构面对在线教育的浪潮或许有不同的解决方案,但拥抱互联网这件事情是一样的,只是路径的选择不一样。“这件事件是一定要做的,如果不做,2015年,在线教育对于教育行业冲击会很明显地显现出来。”

虽然资本看好,让在线教育领域成为很多创业者瞄准的领域之一,但是真想要在这个领域有所成绩却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创办世纪佳缘的龚海燕就是一个失败的案例。

在带领世纪佳缘在纳斯达克上市之后,龚海燕投身了在线教育领域。2013年初,她创办的在线英语教育91外教网上线;半年后,推出了K12教学资源平台的梯子网;再过半年,上线互动直播形式的K12教育平台那好网。一年半的时间,龚海燕推出了三个在线教育网站,但最终出现资金短缺问题,不得不在2014年关闭了梯子网和那好网。而在2015年年初,91外教网也黯然卖身给提供在线口语英语服务的51talk公司。

在孙畅看来,这样的案例在今年可能还会发生更多。而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线教育的流量和变现方式,跟其他互联网服务不一样。很多的在线教育公司通行的变现方式是:先通过免费的模式做流量,然后在海量用户中推广增值服务。这跟其他互联网服务的模式类似。但不同的一点是,教育类的流量实际上并不好变现。孙畅说,“教育领域的广告模式,用户不太买账。我们做过类似的尝试,效果并不好。”实际上,教育类的社区网站也面临类似问题,虽然聚集了大量的用户,但是真正往付费用户进行转化时却也面临困境。“因为,这种转化并不像网络游戏那样,免费和付费用户存在正向的转化逻辑。”

“教育产品是体验性产品,很难直接的比价。杀到免费?用户就会选择免费?我们的尝试发现,并不是这样。”为什么这次用户没有青睐“免费”?因为用户更看重效果。用户对于教育产品的价格敏感度,可能排到最后。”孙畅说,如果教育类的产品是好的,免费之后用户就可能会买账,但现在用户面临的一个疑问是:产品免费之后,效果到底怎样,这样的情况之下,用户就不太敢选择免费产品。


师生谈在线学习

本刊记者专门就此话题,采访了华东政法大学师资博士后李叶。
记者:据您所知,目前华政中有没有使用电子课堂进行教学?比如网络公开课?如果未来有机会的话,您会尝试自己去开设一门网络课程么?

李叶:应该是有类似的课程,每年学院系统里会有申报网络课程的通知,我想如果有合适的课程,我会尝试一下的,毕竟这是现在大学教学中非常推崇的一种教学方法。

记者:也就是说大学教师的态度很开放啊,我本以为多少会有抵触呢。

李叶:不会的,事实上大学老师非常喜欢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一门课每年用同样的方法讲来讲去,老师也会觉得乏味,有新的尝试当然不会抵触。还有,面对思想越来越开放的学生,老师的思想不开放也无法和学生很好地交流。

记者:那您认为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相比,优势何在呢?

李叶:其实优势很明显,电子课堂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时间来学习,也可以反复的去听自己不懂的地方,对学生来说可以比较自由地安排自己的时间,也可以选择学习状态最好的时间去学习。复习的时候也比较方便,学生不用担心错过答疑时间就没法看懂教学的知识点。对老师来说,电子课堂老师可以完全按照自己预设的思路去完成一门课。

记者:那么电子讲堂的话是否校方会在教纲方面有所“放手”呢?不会那么呆板?确实网络课堂有它的便利之处,但是会不会也有它的短板呢?比如没有办法签到,难以评价学生课堂表现之类?

李叶:其实现在学校对老师教学大纲都没有什么特别的限制,教学大纲都是由每个课程的授课老师自己安排的,包括考试也是,学校当然是有一些规定,但是老师的自由空间还是很大。网络课堂的缺点当然是有的,教学本身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而电子课堂把老师的授课与学生的学习完全剥离开来。很多时候,老师的教学大纲都是根据学生的上课情况而随时更改的,网络课堂老师就无法实现这一点。再有,网络课堂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的要求很高,这对于一些不爱学习的学生而言,老师就无法起到监督的作用了。再有,大学的成绩考核,是包括了平时成绩的,电子课堂就无法很好地评估学生的平时成绩。

记者:目前来说是否申请电子课堂是教师自主选择的?您觉得以后学校会更加大力推广么?

李叶:目前是自主选择的,都是有兴趣的老师申报。以后应该会加大推广力度吧,高等教育永远要吸纳新鲜事物。但是,不会取代传统教学的,我是这么认为。就我了解,我们学校大部分的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都是传统教学的方法。而网络课程的选课人数上限很大的,所以一门课可以有很多学生选,跨学院跨专业都可以,对老师来说,这样一门课课时费也高。

记者:那请问您对非高校院所开设的网络课程怎么看呢?比如果壳的在线课堂和百度的奇点学院,甚至是网易公开课这种“民间”项目。

李叶:果壳和百度的网络课程我不是很了解,我自己有上过沪江的网络课程,对我来说,是主动的学,觉得很方便,自己安排时间,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想学几遍就学几遍,很不错。网易公开课我想和网络课程还是有差别的,公开课我会推荐学生去看。

记者:您自己也是网校的学生啊?能和我们谈谈您的用户体验么?

李叶:我是自己报的收费班,学习日语和韩语。因为都是零基础入门,所以我觉得这个网络课程是可以达到我的目的的。如果时间充裕,我可以学的多一点,忙的时候可以学的少一点,个人觉得比面授班更适合我。我也有用他们的APP进行学习。

记者:平均一下的话您每周花在网络课程上的时间大概能达到多少小时呢?

李叶:其实这个时间不一定的,要看我的时间安排中空闲时间的多少。一个网络课程的限制时间大概要七八个月,所以在这期间,我是有时间或者有兴趣的时候去学。

记者:最后请问能就在线教育和传统教育改革,谈一些您的见解么?

李叶:我觉得这些培训机构的网络课程和大学教学中的网络课程是不同的。培训机构的网络课程都是针对有需要学的人,而大学中,学生很多时候选课是因为要完成学分,这个动机就不同。一个是充电,一个是完成学业使命。这也是大学推广网络课程有难度的原因之一吧,现在的学生,不少人对大学课程设置中的很多课抱有抵触态度。所以中国对大学教育也是需要继续改革的,让学生打破“学习无用论”的思维,就要让大学教育和社会接轨才行。

而对于真正投身于校园的学生,似乎更专注的不是花里胡哨的概念,而是能否在学习上能助自己一臂之力。就读于悉尼大学科学系基因方向的大三学生姚光灿。从去年开始接触在线教育工具/平台。

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还要归功于当时苹果更新系统时推出了iTunes U,试用体验非常好。除了课程本身很棒外,还有提供的拓展阅读,提醒各门课程作业的提交日期。而除了iTunes外,她经常关注的还有大名鼎鼎的Coursera,TED talk以及其他各种网络公开课视频。而网络课程是否会挤兑掉很多时间,她这么答道:“因为我自己还是学生,所以上学的时候不会在这上面花很多时间,放假的话大概能做到每天2小时多一点。感觉最有助益的就是课程的视频了。都是大学自己录制的,上课的实时录像。”而对于学生而言,在线课程最大的不同就是“更放松,因为可以反复听,也没有考试压力,尽管除语言类的科目外几乎不做笔记,但会认真听讲和去理解课程内容。”

她还向自己的身边人推荐了一些在线教育产品:“我爸爸就很喜欢TED talk虽然TED不是很系统的教学,但是对于很多生物科学的领域,对普通民众的科普意义不错。我个人很喜欢耶鲁的公开课,比较系统化,课程质量高。”

点开果壳MOOC学院的网站,一大波2015新课程扑面袭来,每一门关注的学员人数基本都突破1500人。映入眼帘的还有“2000+课程,10000+点评和笔记,同80万MOOC学习者一起学习,互相帮助”的口号。浩浩荡荡的网络学子大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即将被看公开课下APP替代么?英雄不问出处,知识又何必计较。活到老学到老,网络或许真能成为海纳百川的终极课堂。

联系我们
欢迎洽谈内容、广告等各项合作业务
投稿邮箱:hdkj_sh@163.com
投稿热线:021-53080015
服务热线:021-53082351

2021年11月刊

电子刊物订阅渠道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上海《华东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26464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847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