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详情
带创新入民间—在科技节经历一场狂欢
《华东科技》     发布时间:2015-07-13 15:56:52.0    

时光倒转14年,2001年中国政府批准设立大规模群众性科技活动


2015年是全国科技建设的重点年,中国作为全世界唯一举办官方科技活动的国家,累累硕果,本次科技周已是成功举办的第十五届。今年,根据科技部、中宣部、中国科协的要求,2015年全国科技活动周于5月16日至24日在全国举行,活动周主题“创新创业科技惠民”,为期9天。上海恰逢科技节,结合实际与全国科技活动周同期举办,并以  “万众创新——向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为口号在全市开展各类科普活动。

解读科技周“前世今生”正儿八经又贴近民生

科普路演,导师演讲,产品展览会,大大小小和科技搭边的活动,大家或多或少都参与过,接触过或者听说过。到底是什么使    “科技周”独树一帜呢?

先来看“血统”。相对于其他民间组织的科普活动,科技周可谓来头不小。时光倒转14年,2001年中国政府批准设立大规模群众性科学技术活动,根据国务院批复,定每年5月第三周为“科技活动周”,由科技部会同中宣部、中国科协等19个部门和单位组成科技活动周组委会,同期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这就是科技周的诞生。

中国的首届科技周,在科技部、中宣部、中国科协等主办单位组织下,在教育部、中科院等十几个部门的组织策划下,辐射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于2001年5月14日至5月20日在全国范围内成功举办,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首届“科技活动周”是我国政府在新世纪之初,组织实施的第一次全国范围的大型群众性科技宣传与教育活动,这对于宣传党和国家关于科技发展的方针政策,展示我国科技进步成就;对于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技知识,提倡科学方法;对于促进公众理解科学,使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真正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确定首届“科技活动周”的主题为“科技在我身边”。也奠定了每一届科技周围绕特定主题,针对明确目标展开科技宣传活动的传统。

尤其是江泽民同志时任总书记在批语中明确指示:“科教兴国战略真正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科技界作为实施这一战略的主力军,一方面要在基础学科研究、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有所作为;另一方面在推进“让公众理解科学,让科学走近公众”科学普及方面也承担着重大责任。因此,科技界有义务成为向社会公众传播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技知识、科学方法的主要力量。
这是科技周的使命,也是科技界相关人士需要在科技周展开工作的同时所需要抱有的信念。

今年,上海的科技周在全国科技周战略安排和统筹之下轰轰烈烈地展开了。本届全国科技周的主题,围绕着“创新创业科技惠民”展开,此次又恰逢每两年一次的科技节,结合二者并以“万众创新——向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为口号在全市开展各类科普活动。与以往不同的是,本届科技节在物理空间上不再设置大型主会场的集中展示,而是充分依托全市各委办局、各区县、企业和社会组织的资源,在确保活动质量的同时,使各项活动在全市开花。在时间跨度上,首次由原先的7天延长至9天,横跨2个双休日,使更多的市民有机会参与到科技节的各类活动之中。


开幕式上玩创新 科技场馆常打开

可以说,今年的开幕式本身首先就是一次创新。

5月16日上午,2015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暨上海科技节以简朴而庄重的启动仪式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上海光源)拉开帷幕,这也是上海科技节首次在科研机构举行启动仪式。在启动仪式之后,市民、媒体以及其他参观者在各位志愿者讲解员的带领下走进大科学装置内部进行参观,近距离揭秘上海光源。

上海首次以科学家走红毯形式为科技节揭幕,就是让来自各领域的院士代表、优秀科技工作者代表以走红毯的形式为科技节揭幕。第一位走上红毯的实验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沈文庆说道:“除了电影节、音乐节,我们的国民尤其是青少年,应该对科技有更深的热爱,因为科学太奇妙了,也是国家进步的动力和标志。”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告诉媒体记者,他愿意为了科技的普及多走几次红毯。而与沈院士一同走上红毯的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上海光源国家科学中心(筹)主任赵振堂,在采访中,他表示探寻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同步辐射大科学装置是不可或缺的尖端仪器装备,而这就是开幕式举办地上海光源的重要性所在。尽管29位科学家中有不少人是第一次走红毯,但其中不乏许多年轻面孔,并且“颜值”颇高,一改以往大家对于科技工作者死板,不懂得时尚的印象。作为航海仿真关键技术、海事信息化等研究方面崭露头角的一位年轻科技工作者,上海海事大学副教授王胜正年纪轻轻就已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了国家863计划、国家深水作业重大专项等多个重大项目。王胜正说:“原先以为是大家集体走红毯,想不到是一个一个走,有小学生给我献花,我非常激动,说明现在大家对科技的认同和尊重到了新高度,上海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就需要这样的氛围。”

上海光源作为投资逾12亿人民币的中国重大科学工程,在本届科技周活动中,可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个开幕式场地那么简单。

在志愿者和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和一些市民,由内而外地参观、了解了上海光源。如果从天空往下看去,整个建筑设施看起来就像是一只神秘的鹦鹉螺。而来到内部,是各种精密仪器。甚至在参观的过程中,也能看到一些实验组正在利用上海光源的设备进行着试验。根据志愿者的介绍:上海光源的光源能量位居世界第四,是世界上性能最好的中能光源之一。上海光源具有建设60条以上光束线和上百个实验站的能力,每年供光机时将超过5000小时,每天可容纳几百名科研人员,在各自的实验站上,使用同步辐射光进行多学科前沿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应用。

科学家利用上海光源装置,可破解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揭示蛋白质空间结构,为正在到来的“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研究创造优良条件,使中国生命科学迅速进入结构分子生物学的世界前列,并从“源头”上促进中国医学、制药和生物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

以生物大分子线站为例,2009年以前,我国蛋白质结构研究课题组不过40至50个;上海光源开放5年后,专攻蛋白质科学研究的科研团队已经超过200个,其中有许多团队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条件,回国重新开始。

生命科学前沿领域,越来越依赖大科学装置。“以前没有上海光源,许多生命科学研究者就不得不跑去国外,因为尖端实验国内做不了。”上海应用物理所生命科学研究部主任何建华指出,在结构生物学研究领域,上海光源一经使用立即改变了我国结构生物学家以往主要依赖国外同步辐射装置开展前沿领域研究的局面,如今上海光源解析一个蛋白质分子只需要16分钟,许多科学家纷纷回归。研究人员利用上海光源的X光显微成像和断层扫描成像技术,可直接获取亚细胞结构图像,给中国科学家提供全新的生命动态视野,这可能成为21世纪初中国生命科学的光辉里程碑。

今年,上海首次以科学家走红毯形式为科技节揭幕

记录显示,建成5年多以来,上海已累计为全国近万名科研用户提供用户机时超过15万小时,是名副其实的“科学之光”。同时本届上海科技周(节)上,上海光源也以多场科普讲座点亮市民参观者们对于科技的热情,宣扬科普知识。

而这样高精尖的科技研究场所,在科技周开幕式上还承诺以后将更为频繁地向普通市民开放,同时志愿者服务团队也会进一步完善,力求让科普知识能更好地为普通市民所知所懂。


“这是实验大厅,加速器就在里面。这几间是实验站,科学家可以拿着样品到里面测数据。”室内实验大厅形似车间,而上海光源安排的讲解员也很“大牌”,他就是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上海光源线站工程(二期)副总工程师黄宇营。“现在治病可以先把病毒结构测出来,把原子分子排列搞清楚查病因,然后用药把它调整好或者消灭掉。以前做药物没有目标,现在可以用X光把蛋白质结构弄清楚,目标明确,然后靶向引导做药物。”黄宇营的讲解通俗易懂,市民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提问。上海光源和其他科研场所除了负担起为科技进步做出一份贡献的同时,也为科普民生出了一份力。

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是,据统计科技节期间,全市共开展各类活动552项,其中市级活动32项,区(县)、街镇、社区组织活动520项。分为七大板块活动,即开幕板块、开放板块、亲子板块、对话板块、竞赛板块、实践板块、尾声板块以及其他板块,依托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积极演绎“万众创新——向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主题。其中,37家科研院所和高校重点实验室将对公众预约开放,56家社区创新屋对公众开放,306家科普教育基地对公众开放,并有百余场主题活动接受公众抢票,更有大学生走进宝钢、走进霍尼韦尔等世界500强企业的活动等。让各个机构、园区、基地、企业,放下高门槛,为市民打开科普之窗。

科普活动进社区 呼唤创新工匠精神

除了各类科普场馆开放活动热热闹闹地在全市遍地开花以外,本次上海科技周的另一大亮点就是通过各个区县组织展开的各类科普以及创新活动了。从上海科技周看全国科普工作开展的缩影,“创新创业科技惠民”的根本力量恐怕就在于各个区县、社区。每一个市民能够在家门口就接受到科普教育,了解到科技发展,甚至可以将自主创新创业的成果带给社会,上海科技周的使命也就达成了大半。

尽管许多人想到与科技紧密联系的区县,一定会把诸如拥有张江高科园区的浦东新区,拥有漕河泾工业园的徐汇区或者把握上海汽车产业命脉的嘉定区提在前列。其实在本次的科技周上,全上海的区县却一视同仁地进入了一场惠民的科普狂欢,同时联合区县、院校、市民的力量展开活动。

5月22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学生会连同闵行区科学商店“废旧电池回收与处理”课题组的同学们一起,走进江川街道,共同开展“化学走进生活,科学走进社区”的主题活动。活动以科普废旧电池相关知识为主,向社区居民讲解废旧电池的弊端和正确的处理方法,受到居民们的一致好评。

今年上海科技节的另一个重点就是让“创新”也能在区县社区开花结果

志愿者向前来询问的市民讲解展板内容并回答相关问题。在讲解中,志愿者就当下家庭常用的锌锰电池以及手机电池等解释了其主要成分,用通俗的语言以及简单的数字描述了随意丢弃废旧电池的危害。志愿者向市民提出号召,希望大家一起努力,减少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  

此次志愿者团队深入社区当中举办讲座,吸引了众多小区居民参加。讲座通过调查问卷以及PPT展示的形式进行理论讲解之后,志愿者组织了有奖竞答活动。志愿者将事先准备的相关问题交给小区居民来讨论回答,参加讲座的居民纷纷思考并发言。回答正确的得到志愿者准备好的小奖品,对于回答略有问题的,志愿者则进行讲解。  

志愿者带着课题开展学生活动,把所学知识带进社区。希望借助科学商店这一平台,能够创新学生活动模式,让同学们真正学以致用,做到在实践中有所学习,有所历练;在社会服务中检验所学,展现价值。化学化工学院学生会承诺还将继续开展这样的科普活动,把知识带出校门,让服务走进社区。  

除了让导师、学生、志愿者走进社区,今年上海科技节的另一个重点就是让“创新”也能在区县社区开花结果。

江湾镇街道社区创新屋并不是虹口区第一个创新屋,但它选择在科技节期间闪亮登场、5月20日下午,该创新屋正式启用。江湾镇社区创新屋将活动场地划分为5个活动实践区:基础工作区、拓展提高区、成果展示区、智慧科普墙、创意体验区,面向6周岁以上各年龄层社区居民和青少年开放。开放时间则定为每年开放时间不少于200天,国定节假日视具体情况安排开放时间,一次性接待能力为30人以上。

创新屋承诺购置适合居民及青少年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动手制作工具和设备,如:木工车、金属车床、锯磨组合机床和钻、铣床等(40多台)。而在创新屋现场,大人小孩无不“七手八脚”,对各种新奇的工具或材料进行有趣的探索。江湾镇街道社区创新屋负责人介绍说,未来还将不断深化和拓展“点亮梦想,智慧育人”的工作理念,深入开展全街道专题性科普创新活动,让居民在体验科技创造成果为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进一步提升科学素养。“在这特殊的空间里,参与者可以由浅入深地掌握各种工具的使用技能和加工方法,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用自己的双手创作出富有灵感的作品来,从中感受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带来的无穷乐趣。”上海市科委科普处调研员杨平这样说道。

在创新屋现场,大人小孩无不“七手八脚”,对各种新奇的工具或材料进行有趣的探索

实际上,上海自2012年科技节上推出社区创新屋项目以来,目前全市建成开放及在建中的社区创新屋已达72家,覆盖17个区县。这些创新屋是不以营利为目的,面向社区居民的服务场所。除了保证创新屋还配备有指导教师和科普志愿者服务团队,并制定了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活动计划。目前开放的社区创新屋在主题上也各有千秋,长征镇以“创意生活”为亮点,庙行镇则以“机器人”见长,杨行镇秀出“节能环保”品牌,龙华街道则以“国防教育”为特色。有些创新屋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创意活动,如长征镇在社区创新屋设立了“低碳银行”,让中小学生把废弃的木料存进银行,体验废物利用和创新制作的双重乐趣。

3年来,全市各处创新屋自发也举办了大大小小不少活动。尤其是今年3月20日,由市科委主办的“上海社区创新屋与创客作品展”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集中展示。防盗窨井盖、助浴喷头、自动连续捕鼠器、课桌清扫机……本次展览汇集了两届“上海市社区创新屋创意制作大赛”大部分获奖作品及部分社区创新屋选送的作品近180件;还有来自全市17个创客团体和个人提供的作品及活动,这些作品源于生活的发明,创意十足,展现了上海大众创新、草根创新的活力。主办方还特意在现场布置了一个社区创新屋的原型体验区域,以使前来参观的市民能对社区创新屋有更直观的感受。


为何上海要设立如此多的创新屋,科技节要设计这么多动手节目?上海市科委科普处负责人表示,他们的初衷是唤回“工匠”精神。走进创新屋不难发现,“乐在其中”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一是他们有时间,二是他们当中很多人曾在工厂里待过,许多年轻人热衷于买新品,他们却喜欢“捣鼓”旧东西。通过动手,人们能体会到创新创业来不得“浮夸”,回归“工匠”精神,用实干和可靠的技术来扎扎实实解决面临的难题,是创新驱动的保障。“创新屋”不是科技节上的烟花,转瞬即逝,而是民间创新的明灯,聚集了在生活中、工作中有想法的男女老少。社区的创新项目不是点缀,而是将会长久驱动下去的科技革命新势力。


高校幻想节起飞“今天的科幻游戏,明日的革新科技”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梁启超将蓬勃向上的青少年看作一个国家进步的源动力。科普需要获得年轻人的喜爱,科技发展需要获得年轻人的支持,学术教育则更离不开对于年轻人的培养。毕竟,“青”字辈将成为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与世界各国竞争的中坚力量。

于是,在科技周上自然也少不了莘莘学子带头组织参与的科技类活动, 上海市第八届青少年创新峰会暨2015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年会,第三届上海社区创新屋创意制作大赛、“青少年科普大篷车”系列活动等等。从校园到社区,层层铺开,充分吸引和调动青少年对于科技和科普的关注和兴趣。其中上海高校幻想节办到今天已是第七届。这个以上海多所知名高校牵头举办的节日,初心便是致力于整合和分享在上海的科幻资源,让更多同学体验科技的魅力,推广科普、科幻文化。科技和幻想一旦擦初出火花,创新的脚步才能迈得更大。

由上海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业委员会及上海高校幻想科幻协会联盟科幻苹果核主办的“登陆未来”第七届上海高校幻想节闭幕式于5月17日在上海科学会堂举办。整个2015第七届上海高校幻想节总共历时一个多月,共有八大会场,吸引了7所高校数十名作家近千科幻爱好者参与,是难得的幻想盛宴,本届活动的成功也预示着幻想节活动作为上海科幻圈品牌活动的影响力将不断扩大。

说到操刀高校幻想节背后的“神秘组织”,上海科幻苹果核的诞生,就不能离开几位爱幻想,爱科学的少年少女。“从小就爱看《奇幻杂志》和《科幻杂志》,见见那些妙手著奇思的科幻作家,是整个学生时代最大的渴望。”戴着眼镜,身材高挑的王侃瑜曾是一名复旦学子,也正是在她和其他几位同好的努力下,才有了今天的高校幻想节。而今年,原本完全依靠学生力量组织的活动,获得了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的支持,同时也吸引了一大批科普科幻作家,如王晋康、姜云生、丁子承、陈奕潞、李茜等出席了本次幻想节活动。高校团队这包括了上海海事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同济大学等校科幻协会承办,现场吸引了二百多名观众参与活动。

闭幕式当天阳光正好,各位学生观众和参赛者却没有午后懒洋洋的心情,而是各个蓄势待发。下午一点,摊位模块正式开启,由各承办及参与单位布置的摊位也纷纷拿出绝活吸引来客。复旦大学的“泛银河系美食文化鉴赏”吸引全场幻迷试吃,上海海事大学幻协的纸牌承重也吸引了了大量人流驻足挑战,此外还有上海大学幻协的真人RPG,上海中医药大学幻协的传统医学体验,三体社区的吸氦气变声体验等。王侃瑜的Helsinki 2017摊位更是引发了全场的纹身潮。整个会场的老少幻迷与来客都热情地参与到丰富的科幻游戏之中。

日渐斜,两点半以后,外场体验活动告一段落,嘉宾来客进入主会场国际会议厅观看舞台节目。期间,会场大屏幕放映了东华大学科幻协会的微电影《薛定谔的玫瑰》,同时后场进行了“行星影院——移动球幕电影体验”。

闭幕式的另一项重要环节则是“登陆未来”科幻创作大赛决赛,本次“登陆未来”科幻创作大赛吸引了来自复旦大学、东华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的五支队伍的参与。选手在第一轮以诵读话剧、单口相声等形式展示了各自精心准备的科幻世界观呈现,或严肃或活泼,或仅一人一稿或道具纷呈,引台下观众阵阵掌声。第一轮结束,各队队长上台抽取第二轮随机剧情元素,并由上海交通大学幻协表演了改编自宝树先生原作的科幻话剧《人人都爱查尔斯》,兼具欣赏性和思考性,观众们交口称赞。表演结束,各代表队轮番展示现场创作的科幻作品,虽然是临场发挥,即兴创作,但是各队的作品依旧是故事和文采俱佳,兼具了完整的世界观和戏剧性的情节。最终,在激烈的争夺中,上海海事大学的星潮代表队凭借“冯·诺伊曼哀歌”夺得冠军和最佳人气奖。

本届上海科技周(节)充分依托电视、广播、平面媒体、新媒体,进一步扩大活动的辐射面和影响力。

尽管科幻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小众文化,科幻作家张冉也曾形容科幻迷的活动是“隐秘而伟大的狂欢”。然而这一次,上海高校幻想节大胆创新活动形式,一改以往每个学校自顾自办一场活动的形式,并增添了高端盛大的闭幕式,真正地让幻想文化走出了只属于科幻迷的狭小角落。不过,爱好科幻的大学生要投入科幻创作还有不少瓶颈:除了投入时间和精力有限外,欠缺写作技能是最主要的障碍。“苹果核”总联络人丁子承表示,北京有许多科幻作家主办的公益培训教程,上海就很少。有关机构曾主办科普创作讲座,但缺少系统性和连贯性,大学生爱好者难以具体演练科幻写作,习作也找不到老师修改。科技节可能只有短短一周多的时间,然而学子们对于科技,对于科学幻想的热情不会也不应该随着幻想节的落幕而告一段落。

但只要这场走出隅陬的狂欢能够继续下去,有理由相信科技文化的影响力将日益强大,上海乃至全国的青少年都会更乐意亲近科技,热爱科普,最终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新媒体再发力 声光影带你科普带你飞

以往常说,科普工作是个苦差事,科技人士想要宣传自己的工作或科研成果,很多时候却因为内容比较专业,知识比较高深,让许多普通市民望而却步。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市民对于科学知识和科技动态的求知欲也与日俱增。如今,网络媒体的兴起,也为本次科技周的宣传以及传播带去了新的突破点。

本届上海科技周(节)充分依托电视、广播、平面媒体、新媒体,进一步扩大活动的辐射面和影响力。2015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暨上海科技节官方网站——科普云科技节网页正式启用之后,市民们可以通过登陆网站获得自己想要了解的活动信息,及时预约场馆,了解身边的科普活动安排。同时市民还可以下载“上海科普”APP,或者关注上海科普以及科普云的官方微博、微信,关注全程发布科技活动周的最新动态。

百余项科技节活动更可通过上海科普APP进行电子票抢票活动,电子票将显示抢票人的姓名和电话,经核对,可作为参与各项活动的电子凭证。本届科技节还在全市17个区县的30个场所设置本届科技节的立体形象地标,通过微信“摇一摇”的功能也可获取活动信息。

不仅如此,网络平台与线下活动有机结合。使参与活动的市民的心声有了抒发的平台,而线下活动则可在网上与彼此一较高下。本届上海科技周(节)亦囊括了第七届上海市科普艺术展演活动。以“科技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截至3月25日,共有16个区县选拨推荐了74个节目参加展演。通过初赛和复赛的选拔,有12个展演节目进入决赛,将于5月21日在杨浦区少年宫隆重举行。

同时,为进一步扩大活动覆盖面,主办方组织各区县精选27个优秀节目,将于决赛当天启动网上市民投票活动,为期两个星期,得票数最多的节目将获“最佳网络人气奖”。

然而通过常规的图文形式,仅仅是通过网络平台推送,还是远远不够的。本届上海科技周(节)上,科学与艺术,因为微电影而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5月23日,“镁光灯下的科学生活”上海科普微电影大赛在上海科技馆落下帷幕,包括大赛一、二、三等奖以及各个特色奖项在内的各奖项花落各家。 

此次大赛以“发现科学,捕捉精彩”为口号,通过线上线下多个平台与公众开展互动。自去年11月启动以来,共征集到300余部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作品,经过初赛和复赛的层层选拔,最终有21部作品获奖。除了一、二、三等奖外,还评出了最佳编剧奖、最佳摄像奖、最佳脚本奖、最佳演员奖以及最有创意、最有意思、最搞笑、最煽情科普微电影奖等特色奖项。

参赛作者中不仅有在校大学生,还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民间自媒体工作室以及以家庭为单位的普通市民,参赛的作品充满了创意和想象,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其中,由上海大学肖秋雨拍摄的《彩虹》获得大赛唯一的一等奖,其清新的拍摄风格与娓娓道来的科学原理相结合,碰撞出特别的火花。来自青浦区庆华小学的陈志远以7岁孩童的独特视角,成为大赛年龄最小的获奖者。据悉,本届微电影大赛由上海科技馆、上海科学传播与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学生联合会和上海青年家园民间组织服务中心共同举办。

随着2015年全国科技活动周闭幕式24日下午在北京举行,今年的全民科技狂欢又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本届全国科技周展示中有24项成果被评为最受公众喜爱的科普项目。“互联网+”带动的创新模式受到关注。回顾上海为期9天的科技狂欢,进场馆,下社区,逛校园,看手机,科技的高冷范儿在上海的科技业者、市民和学生们的热情中被融化。今年还没有过足瘾的朋友们,不妨持续关注上海科普云的官方网站,同时有理由相信来年值得期待。

(特约记者杨一苇、徐亦捷对本文亦有贡献)




实验室开放

在此次科技节上,上海市激光束精细加工重点实验室迎来了开放日,并一口气开放了5个房间,还有一场激光秀表演。实验室的开放几乎毫无保留,参观者能看到小型激光仪在刻字,也能看到大型设备在刻蚀芯片等诸多前沿科技。
光机所的实验室开放日由一部名为“追光逐影”的微视频“打头阵”,内容是去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LED,表现形式是卡通。许多少年儿童参观者在看完一集5分钟的视频后仍然意犹未尽,要求追加放送。而这个系列的视频第一集放到网上后,就收获了20万次的转发量。

科普讲座

5月24日,上海植物园举办了2015“上海科普大讲坛”系列讲座的第三讲,暨2015上海(国际)花展自然课堂的第九讲,讲师为上海植物园的修美玲老师,主题则是“室内植物的观赏”。
修美玲老师为大家从室内植物的选择、花器的选择与应用和室内植物设计三个方面详述各类室内花草的特性和作用,以及如何欣赏与创造不同的绿意空间。多种多样的美丽植物在修老师生动有趣的介绍下大有学问,让前来参加讲座的游客们学习到了许多过去不知道的新知识,对神奇的大自然更增添了几分向往之情。

社区活动 

5月21日,上海市真如西村社区在真如西村社区会议室举行科普读书活动。读报学习小组学习普陀科学技术协会、普陀区科学技术委员会编辑的2015年科普“四季风”春季刋杂志《公民科学素质调查—你问我答》文章,大家学习到了“宇宙大爆炸是怎么回事?”、 “地球板块运动会造成地震吗?”、“什么是地震带?”、“关于城市热道效应?”、“什么是低碳生活?”等科普知识。活动结合当前热点,内容丰富,文字通俗,简单明了,贴近民生,让大家从学习中获取有益的科普知识,明确科学技术与居民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只有了解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方法、理解科技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才能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和科学素质。

新媒体推广

5月25日下午,“上海青浦”政府门户网站邀请通信技术、数字广播、数字信号处理专家,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工业信息化部通信科技委委员侯自强做客网上视频访谈栏目,就“互联网+浪潮下的创新与创业”这一话题与广大市民进行互动交流。
侯自强在访谈时指出,“互联网+”概念的兴起对于各个经济领域都会带来根本性的变化。他通过多种列举,生动形象地诠释了“互联网+”的概念,同时针对传统企业在互联网冲击下所面临的难题、创新战略的风险和应对方法等方面提出了看法和认识。对于网民所提出的“目前国内互联网正处在创业的黄金期,如何把握创业机会?”、“怎样看待互联网教育?”、“如何展望网络课程前景?”等一系列问题,他都一一给予耐心细致地解答,帮助大家深入理解在“互联网+”背景下,各个产业的发展方向都需要进行高瞻远瞩的思考。整个访谈活动持续了一小时,参与市民达985人次。

联系我们
欢迎洽谈内容、广告等各项合作业务
投稿邮箱:hdkj_sh@163.com
投稿热线:021-53080015
服务热线:021-53082351

2021年11月刊

电子刊物订阅渠道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上海《华东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26464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847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