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详情
“22条”发问科创中心建设—“科创22条”的来龙去脉
《华东科技》     发布时间:2015-08-12 09:57:35.0    


“科创22条”关注什么?

关注“科创22条”就必须要从这一政策出台的背景说起,“科创22条”是落实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具体举措,那么何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就对上海提出了三个“牢牢把握”的要求——要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和顶尖水平,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有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要牢牢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到产业发展上;要牢牢把握集聚人才大举措,加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创新条件建设,完善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机制,让各类人才的创新智慧竞相迸发。

而今年3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下文简称“《若干意见》”)提出,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面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任务和要求,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这个战略落到上海,就是在上海建立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因为上海有着非常良好的产业基础和科技基础。这里有一组数据,截至目前,跨国公司在沪设立研发中心近370家,占全国约四分之一,其中来自世界500强企业的研发中心占比更占全国三分之一左右,上述两比例在全国最高。2013年上海新增跨国公司研发中心15家,平均月增1家以上。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杜德斌和他团队的研究,从全球性或区域性研发总部的数量上看,在研发投入强度最大的1000座城市的排名表上,上海目前仅次于东京和硅谷。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2012年、2013年,上海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3.37%、3.4%,虽然分别低于北京5.98%、6.16%的比重,也分别低于深圳3.81%、4%的比重,但大大高于全国占比1.98%、2.09%的比重。仅此而言,上海已具备全球性科技创新中心的雏形。并且上海的科技研发以企业为多。据《2013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上海认定和复审高新技术企业1446家;认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709项,其中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项目占86.3%。因此国家战略层面也是希望上海可以更多的参与国际竞争,谋求国际上的话语权和主导权。

对此,韩正书记如此解读:要深刻理解“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三层内涵。一是对标具有全球影响力。二是聚焦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是要体现出中心城市的优势和功能。“什么是中心?只实现自身发展不是中心,成为中心,一定要有带动作用、辐射作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张江平台经济研究院院长陈炜则认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政府是体制机制创新的主体,政府以机制创新服务于企业的科技创新,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加大支持民营经济和创新创业的力度,也就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科创22条”着力于何处?

实现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前提是打好基础,关键在于强化功能,只争朝夕,持续推进。“科创22条”不仅明确将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金融、知识产权、人才等领域出台具体操作细则和办法,更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提出“两步走”的规划:2020年前,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体系,为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再用10年时间,着力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在服务国家参与全球经济科技合作与竞争中发挥枢纽作用,为我国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作出更大的贡献。

具体说来,2020年左右上海将在政府管理和服务创新取得重要进展,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明显增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和统一开放的公共服务平台构架基本建成,适应创新创业的环境全面改善,科技创新人才、创新要素、创新企业、创新组织数量和质量位居全国前茅,重要科技领域和重大产业领域涌现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科技成果和产业化项目,科技进步贡献率全面提升。而到了2030年上海要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创新驱动发展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基本形成较强的集聚辐射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重要创新成果转移和转化能力、创新经济持续发展能力,初步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和最具活力的国际经济中心城市之一。最终要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与我国经济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相匹配的全球创新城市,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科技创新的强劲动力,打造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

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张素心介绍,“一号课题”课题组通过调研梳理了7个方面33个问题,包括政府管理体制不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需要;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不顺畅;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制不完善;国有企事业单位创新成果收益分配和激励机制不合理;集聚国际国内一流创新人才的制度尚不健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数量少、集聚度不高;创新资源集聚、生活配套完善、创业氛围浓厚的园区较少等。

而这些就是“科创22条”着力解决的方方面面,“科创22条”在贯彻落实中央《若干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批突破力度大的改革举措,比较突出的主要有:对企业创新投资项目,取消备案审批;扩大对本市中小型科技企业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政府采购比例,对首次投放市场的创新产品实施政府采购首购政策;加大创新转型在国有企业经营业绩中的考核权重,对科技研发、收购创新资源和重大项目、模式和业态创新转型等方面的投入均视同于利润;下放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允许国有企业与发明人事先约定科技成果分配方式和数额,允许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受益归属研发团队所得比例不低于70%;扩大政府天使投资引导基金规模,对引导基金参股天使投资形成的股权,5年内可原值向天使投资其他股东转让等。

并且,改革财政科技资金管理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体制机制领域改革的重要内容。根据“科创22条”要求,上海将改变部门各自分钱分物的管理办法,建立跨部门的财政科技项目统筹决策和联动管理制度。张素心还介绍,目前上海已经形成财政科技资金项目管理的数据库,能够发挥一定的统筹联动作用,但从资金管理和支持对象角度,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预计今年三季度将形成相关文件。

此外,科技与金融结合是“科创22条”中的一大亮点。据介绍,目前上海正在筹办张江科技银行,通过借鉴硅谷银行的模式,探索股权和债权相结合的融资服务方式,着力解决中小微初创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按照“科创22条”,上海将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设立科技创新专板,支持中小型科技创新创业企业挂牌;还将加快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战略新兴板”,推动尚未盈利但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技创新企业上市。对此,张素心表示,目前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的科技创新专板正在筹建,“战略新兴板”设立工作还在与国家相关部委沟通,推出仍需要一段时间。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副主任徐子瑛还透露,上海将发挥在国内智能制造领域价值链处于相对高端、产业链较为完善的基础优势,努力打造成为对接“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基地。目前,正在加快制定《上海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助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和    《上海市高端智能装备首台突破和示范应用专项支持实施细则》。上海还在加快制定   《“互联网+”行动计划》,将围绕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在提升市民生活品质、完善城市运行管理、创新政府服务模式等方面实施一批创新工程,实现“互联网+”与经济和社会的深度融合。

同时,为配合科创中心建设,体制机制的创新将进一步提速。据介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将全面清理产业和信息化领域的行政审批事项,全面审查制约创新的法规、规章和政策文件,取消企业创新投资项目的备案审批。同时,制订创新产品认定管理办法,发布创新产品推荐目录,推动出台相应的创新产品采购政策,为创新产品创造市场空间。近期,将重点加快产业和信息化领域的原有各类专项资金的归并,加大对“轻资产”类项目的支持力度,推动在技术改造、 “四新”经济、中小企业等领域设立一批产业基金。

联系我们
欢迎洽谈内容、广告等各项合作业务
投稿邮箱:hdkj_sh@163.com
投稿热线:021-53080015
服务热线:021-53082351

2021年11月刊

电子刊物订阅渠道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上海《华东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26464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847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