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详情
“科创22条”出台—政府会承担哪些角色
《华东科技》     发布时间:2015-08-12 10:05:25.0    


区县协力“科创22条”

“科创22条”中将聚焦张江核心区和紫竹、杨浦、漕河泾、嘉定、临港等重点区域,将之打造成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而上海市各区县又应当担当怎样的身份?近日,嘉定区出台关于建设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的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探索因地制宜的创新发展新路。

“就科技创新本身而言,承载区最明智的做法是把‘长板’加固,而不需要去补短板。也就是把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目标与地区比较优势结合起来,确定地区的发展定位。”嘉定区委书记马春雷认为。

以嘉定区为例,其区内集中了中科院光机所、中科院微系统所、华东计算所、电动汽车研发中心等一大批国家级科研院所,同济大学、上海大学等8所高校,汽车风洞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区内产业园区也比较多,有国家级产业园张江高新区嘉定分园,市级工业园包括嘉定工业园区、嘉定汽车产业园区等,还有南翔智地等30个科技产业园。

“政府部门要做的,就是助推院所和企业之间打破壁垒,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和科研成果转化。”嘉定区科委主任陈蕴珠说。目前,已有中科院微系统所、光机所、硅酸盐所、同济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近50%的国家级实验室向区内科技企业开放。

上海建设科创中心“大棋盘”上,嘉定的“落子”是建设“新兴产业发展示范区”。在中科院上海分院和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管委会的支持下,嘉定正在谋划充分发挥中科院院所的集聚效应,实施研发平台、产业孵化、转化服务、国际社区建设的功能布局,形成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研发、中试、孵化、服务的功能集聚区。

把优势做强做足,嘉定正布局四大战略项目及产业集群,定下2017年目标——集成电路及物联网产业领域,建成物联网、微技术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集聚80家以上相关科技企业,全产业链销售规模预期超过85亿元;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智能化产业领域,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培育10家技术领先的龙头企业,预期实现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年产值规模50亿元以上;高性能医疗设备及精准医疗产业领域,产业规模预期达到120亿元;智能制造及机器人产业领域,总产值预期达到40亿元,年均增长20%。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自然离不开各具特色的科技创新集聚区,“科创22条”里加快建设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瞄准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目标,率先开展体制机制改革试验,推动园区开发管理模式转型,深化功能布局、产业布局、空间布局融合,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聚焦张江核心区和紫竹、杨浦、漕河泾、嘉定、临港等重点区域,突出各自特色,发挥比较优势,结合城市更新,打造创新要素集聚、综合服务功能强、适宜创新创业的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各区县也应因地制宜、主动作为,利用中心城区和郊区不同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优势,创新政府管理,搭建开放创新平台,完善创业服务体系,提升环境品质,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闯出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创新发展新路。


部门协作点睛“科创22条”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艰苦努力,必须统筹谋划、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认真实施,跨部门的协同合作成为“科创22条”里非常重要的一笔。

在“科创22条”指出在制定若干配套政策文件的同时,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及时协调解决推进中的问题。加强与国家相关部门对接,争取成为首批国家系统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城市,进一步完善试点方案和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方案;充分依靠区县和重要科技创新集聚区大胆探索,加快推进创新发展;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促进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联动发展。

就在6月2日,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就正式发布《上海知识产权法院服务保障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良好司法服务和有力司法保障,《意见》提出26条政策,以强化需求导向、强化创新思维、强化法治理念和强化全球视野为总体思路,用新的理念、新的举措、新的办法应对和解决科技创新各阶段、各环节可能产生的新模式、新情况和新问题,使科技创新的成果能够得到及时有效保护。

据上海知识产权法院知产二庭庭长陈惠珍介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对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需求日益强烈。上海知识产权法院知产二庭受理的专利案件中,专利权人为国内企业的占比达72%。

全球化的科技创新中心要求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树立全球视野,依法平等保护中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搞厚此薄彼和差别待遇。对此,《意见》明确提出“平等保护原则”,对各类创新主体,包括中小微企业和个体的知识产权和诉权,都要一视同仁、同等保护。通过知识产权导诉和志愿者以及维权援助机制建设,依法保障各类创新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的诉讼权利,让每一个创新主体都能依法维权、及时维权、方便维权。


走向科技创新中心

不难从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逻辑中发现,最重要的是要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和突出难题。围绕这一目标,“科创22条”关键是依靠体制机制改革,让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人才充分地活跃起来,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面向当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不畅不活的诸多瓶颈制约,一方面应当立足我国国情,深刻认识到促进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领域、范围和环节多,并非是单个的政策突破或点球式的传统做法在短期内所能及;另一方面,又要找清问题的根源,善于抓住制约科技创新的“牛鼻子”关键环节,牵一发而动全身。

总之,必须基于科技创新的链条全过程地统筹考虑、系统设计,必须彻底变革和转变思想观念,尊重规律、尊重实践,这正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2条”解法。

联系我们
欢迎洽谈内容、广告等各项合作业务
投稿邮箱:hdkj_sh@163.com
投稿热线:021-53080015
服务热线:021-53082351

2021年11月刊

电子刊物订阅渠道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上海《华东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26464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847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