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详情
如何成为区域创新中心? 新形势下上海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思考
《华东科技》     发布时间:2014-05-12 21:20:33.0    

创新型城市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石,是创新资源高度集聚的一种城市发展形态,是城市发展 走向知识化和高级化的产物。真正的创新型城市,不能仅仅限于科技范畴的创新,而是强调创新是发生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各个范畴的复杂的系统活动,结合城市的特色和基础实现全方位、全社会、全过程的创新,其  市管理创新,对上海建设创新型城市产生深远的影响。

但客观来看,上海在建设创新型城市发展中,有以下几个方面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是本土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不够显著。体现在R&D投入上,2012年上海市政府投入达225亿元、占比高达33.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内资企业R&D投入总额与外资企业相当;体现在创新型企业的成长潜力上,张江园区上市的高技术企业数量和规模都远逊于中关村和深圳高科技园区;体现在创新型企业能级上,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上海还没有涌现出类似华为、中兴这类技术创新龙头企业以及百度、阿里巴巴、腾讯这类商务模式创新龙头企业。二是政府主导创新的色彩比较明显。目前,上海具有创新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政府的强势推动,如已初具规模的集成电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与政府高强度的投入和政策倾斜是密不可分的。但政府的过多介入也容易导致创新竞争力的缺失,比如上海的汽车产业,尽管规模集聚效应和经济效益明显,但自主创新能力甚至已落后于奇瑞、比亚迪等后发民营企业。三是对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够。上海作为近现代中国文明的发源地,自开埠以来形成了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扬弃性和多元性特征的“海派”文化,但这种现代文化优势却没有衍生出强大的文化产业,目前已大大落后于北京,甚至落后于一度被称之为“文化沙漠”的深圳。四是创新创业低成本的客观需求与日益攀升的商务成本、生活成本的矛盾日益凸显。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上海的土地成本昂贵,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落地困难,研发创新优势难以有效转化为生产力;对于创新人才来说,高房价成为青年人才创业的一座大山,过重的生活负担往往影响了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勇气和胆识。

新形势下上海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思考

进一步明确目标定位:建设世界级创新中心城市

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也是中国的科教中心城市,无论是经济资源还是科技资源,都具有无可比拟的资源禀赋优势。从发达国家来看,伦敦、纽约、巴黎这些世界级大都市,也都是首屈一指的世界级创新中心城市。这些城市既在金融、商业、服务、娱乐等产业具备国际优势地位,也是全球知识和学习的中心。上海以建设世界级国际化大都市为目标,以“四个中心”建设为战略核心,还应当将建设世界级创新中心城市作为城市的发展目标。要建设世界级创新中心,首先必须是区域创新中心,上海应当从长三角区域、全国乃至全球的视角来推进跨区域创新链、产业链的发展,战略性引导产业梯度转移与分工合作,更加高效地实现城市的协同创新发展;同时,上海要充分利用自贸试验区的优势条件,加快把上海打造成为配置全球创新资源、知识资源的重要节点。


上海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路径

进一步发挥市场在城市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上海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上,应努力从政府主导型走向市场主导型,进一步放权给市场,特别是在创新主体建设上要更加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将民营科技企业置于国企和外资企业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时努力降低创新创业的成本,进一步激发企业和人才创新创业的活力。

充分发挥上海知识中心城市的优势,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上海要从知识汇聚中心走向真正的知识创造中心。所谓知识创造中心就是要成为下一代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策源地,抢占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制高点,以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


充分发挥上海城市的综合功能和资源集聚优势,不断优化创新环境。重点就是要促进上海的各类要素市场、各类资源与城市创新资源的融合。一方面,要打造人才核心优势,努力降低人才的创新创业成本,在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同时,要更加重视本土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激励;另一方面,要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的制度和文化环境,特别是要加快推动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复制与推广,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公平竞争的制度建设。


更加尊重城市的发展规律,实现城市产业与人居环境的协调发展。上海必须坚持杜绝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破坏式创新,在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产城融合,实现城市产业发展与人居环境的协调,推进城市的创新布局、产业布局和城镇发展布局的空间融合;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优先的导向,使城市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市民,确保城市居民安居乐业;更加注重对城市生态、文化和历史财富的传承,实现城市经济发展与人文生态发展的协调,让城市在呼吸着人文精神和历史文化的气息中焕发着生命的魅力。


(作者就职于复旦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
联系我们
欢迎洽谈内容、广告等各项合作业务
投稿邮箱:hdkj_sh@163.com
投稿热线:021-53080015
服务热线:021-53082351

2021年11月刊

电子刊物订阅渠道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上海《华东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26464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847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