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详情
企业家都是 “能者多言”的吗
《华东科技》     发布时间:2016-01-12 12:18:06.0    

似乎内向一直在很多环境中带有负面性,人们给予内向者的定义多为:不善表达,难以沟通,更甚者,内向者给人的印象还会下滑至沉闷阴郁范畴。在这个需要发出许多声音才能充实自己立场的世界里,内向者往往容易被挤到最靠边的角落。大环境下,一种内在的自我收缩性,往往让人觉得其个性或想法上都可能有所缺失。

这些对内向本身的非好感自然也会跳到企业对个性内向员工的态度里;难以与之交换意见,深化关系,于其身上也很难找到类似于协调性的特点。在交流和“团队合作”占很大比例的工作环境里,那些“不入世事”的内向主义,基本很难摸到自己的重量,与所处的人和事达成磨合与平衡。

我们看到太多的企业成功人士行走在大众的视线,能逻辑清晰,甚至口若悬河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总会留下一个“能者多言”的印象。语言恰如其分的流露往往能反映一个人的自信程度和临场适应能力,那些思维上的活性如同额外的光泽,嵌入到语言最为敏感的细节里,让它们变得顺畅且富有影响力。就像当我们提到乔布斯时,会不由自主地想起的“现实扭曲立场”;自我坚定的信念借着语言这一工具的外化,颠覆性地推动着一些事物,直到现实中不可能的既定因素,都被一种奇妙的扭曲力矫正至可能。

乔帮主无疑是最典型的外向型企业家,拥有点石成金的口,以及不可摧毁的意志力和完美心态——这种被企业家所需要的性格层面,自然覆盖到多数经营者身上,也流进了许多初期创业者比较雏形的创业心境里;如果要达成某种可能,除了脚踏实地做事之外,耐心磨练嘴上功夫,在当下也变成了必修课。

有一点值得思考的是,过度的表达,是否会削弱人们的聆听能力?较之前者,后者似乎更具必要性。一旦表达带有厚重的目的性,那它本身就容易脱开应有的思考成分。同时,语言上的淬炼比过盛的语言量产来得重要,在交流过程中如何抓住问题核心,比之各种五花八门的琐碎掺入而搅出的观念泡沫,相较才是本质方面。而内向者本身,或许具备着另一种稀少的优势,即,他们更容易冷静下来,在一些情况下,他们冷却自己脑热的能力,比那些过激追求时效性和乐于快速定义事物,脚底下擦着火星的外向者要快得多。

内向者并非被圈在我们的视线之外,他们在公司或者一个项目里,有他们自己的一块独立位置;将一个事件运行速度拉匀的,将碎片想法沉淀并梳理清楚的角色。工作中除了需要热情、激进和亢奋感之外,不可或缺的是它背后必然垫着强大的自定力,它拥有更客观完整的思考,和更为长远的判断力,使我们不至于因为忽视与大体目标相左,却具备它重要性的东西,而被带到未知的方向去。

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容易冷静和思考问题的人群,往往走得更远;他们花更多的时间去倾听、分析,滤掉无关的因素,甚至于那些无关紧要又拖沓的人际关系。真正意义上懂得倾听的人自然有他自己的敏锐之处,与外向者通过语言摇出的灵感节奏不同,它存在于另一种向度;深沉的、理解的和感受性的。

同样地,人们广泛认为的需要不断地将价值输出,将自身和产品形象推出方可生存的外向性行业,其背后亦锁着一份内向的恒定值。消费者面临的市场前所未有的多元和丰富,零售商在各种消费文化和消费浪潮的贯穿下,都持续着求同存异的心态,而由此商品无可奈何地衍生出了它自己的可复制性,即便设计也容易粘到一部分同化的类似区域内,这些无疑扩大了消费者的选择范畴,价格透明度随其外扩而慢慢被撕扯出来。同时得益于媒体社交,消费者对品牌的透视、抱怨和讨论变得更为轻松简单。在一个媒体快要取代百科书的年代,消费者越来越精明,他们需要的不再是深谙传销技巧的洗脑专家,而是能吸纳他们对产品的观点要求,转而付诸于实践的接受者,产品的价值和设计回归到它应该有的位置,亦是市场走向良性趋势的开端。

在生活中不难发现,那些在聊天过程中言语输出较多的人,往往不愿接受他人的倾诉,表达欲如同滚动的雪球,占掉了本来是承载他人想法的位置,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在交流过程中,尽管拥有良好的姿态,却难以消化别人的灵感,就像一位美国作者Susan Cain提到的:“一个外向者往往对他们感兴趣的事潜移默化地就能产生兴奋,而对他人的想法却置之不理。”在一个消费互动更为发达的大环境下,内向者更纤细的触角,能探入更深层的地方。

那些内向者并非被动丢失传销产品的“话语权”,反而凝练出更深层的主动。消费者对产品的参与度越来越高,他们通过网络隔空对产品的制造者列出他们的要求,递给了那些一直愿意竖起耳朵倾听他们的人。其中,尤其是那些超级消费者——那些能带来50%的夸张利润的消费者,他们对产品的感认知甚至比设计者更加深透全面,更容易决定品牌在市场战争中的成败。

同时,有一项针对内向领导者和外向领导者的比对测试,结果表明内向领导者对于员工建议的反应表现得更有力,也得到了更好的经营成果;情景测试里,他们得到的利润高出外向领导者14%,生产力则高出28%。内向者更愿意在汲取建议的过程中挖掘新的突破口,与外向者争夺资源的游说目的有着明显不同。

人们总是容易忽视那些不怎么说话的人,也会过于期待外向者言语与其实际行动的贴合比例,而实际情况往往却是内向者更具同理心和理解性,手也比嘴巴动得多。在这个无数文化和观点倾泻,又互相牵制的世界,我们总是通过无端的外化来抹去焦虑和对不确定的恐惧,但结果总是适得其反。这时候,或许真正被需要的是内向者,从而将那些游走在人们看不见的地下的根,充实得深邃饱满,让它在外的生长变得更为结实长远。 

联系我们
欢迎洽谈内容、广告等各项合作业务
投稿邮箱:hdkj_sh@163.com
投稿热线:021-53080015
服务热线:021-53082351

2021年11月刊

电子刊物订阅渠道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上海《华东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26464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847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