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详情
科创媒体别唱衰 挑战寒潮新一年
《华东科技》     发布时间:2016-04-13 10:55:40.0    

 

2015是媒体行业动荡的一年,一些预兆表明2016年将会更加波涛汹涌。但新媒体,自媒体开始逐渐侵蚀了传统媒体行业的立足之地。似乎在现在的发展趋势下,受众和传播者的身份更加一片模糊,谁都不在乎消息源到底来自何方。碎片化信息时代的来临让所有媒体都为自己捏了一把汗,甚至连以干货和含金量著称的科技、创业类媒体似也 都被带上了一条颠簸起伏的风云路。


几家欢喜几家愁 前路何方惹人忧

先看几个坏消息,仅在过去的1月就已经发生了很多事:半岛电视台Al Jazeera宣布将会关闭美国频道;Facebook联合创始人、千万富翁Chris Hughes收购老牌杂志《新共和》(New Republic),转型遭遇重重困难;增长率曾经比Buzzfeed还高的Quartz,现在也将自己挂牌出售了......

去年,我们见证了著名科技博客网站GigaOm的衰亡及其在所有权易主后的复苏。Verizon并购了AOL,然而这笔买卖却没让谁感到舒心。Vox Media收购Re/Code也是如此。媒体界唯一称得上好消息的是,Business Insider将自己以两亿美元的价格卖给Axel Springer,现在据传Mashable也将以3亿美元的价格出售——这两笔买卖都很划算,也预示着类似的整合会继续发生。

科技媒体经并购的背后,他们创办的基本原则是否发生了改变,这个谁也不好说。但如今太多的媒体是免费提供内容的,除非它们能给消费者带来真正巨大的价值,否则根本没人为内容买单。人们对广告也越来越不耐烦,尤其是线上广告。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了十年之久。然而,许多内容生产者却仿佛还沉溺在以前,在整个行业的寒冬里给自己壮胆。

新的一年已经来临,再传统的出版媒体也应该醒过来了,以下是七个最重要趋势:

毫无疑问,新闻行业的日子最难过。新闻本来就是个很困难的行当,更何况当前广告日益萎缩,竞争也愈发激烈。这在科技新闻领域尤其明显,科技新闻从业者必须每天都拼命工作才能保证跟上节奏。我们并不特殊,这是整个行业的常态,每个地方的科技新闻工作者都需要常年尽快输送最前沿的科技新闻,并且多年如此。

问题在于,即使你再努力,科技新闻也不是个好差事。许多网络科技媒体在这几年间吸引了大量的风投资金,当这些资金烧完时,真正的盈利模式就会露出真面目,而其中大部分都不会乐观。

只有行业里真正的佼佼者才能最终存活下来,它们往往会成长得足够大,有庞大的受众群体,建立起自己的广告网络。那些弱小的企业也可能成功,它们可以深耕某个小而美、价值高的领域。

The Information每天发布几则经过悉心挑选、信息量大的新闻,每年订阅费用为400美元。Pando Daily上也有一些来自从业者观点的深度长文,用户需要付费才能阅读。它们二者的市场虽然小,但依然有其价值。这两家公司或许永远做不成媒体大亨,它们能够带来的回报也不太可能再去吸引风投,但在媒体行业的激烈竞争中也可以赚点小钱了。

当你有了中等体量的受众,希望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能够快速成长、或是实现中等增长率的项目时,问题就来了。广告网络和广告计划性购买不断压低广告收入,各种广告拦截让情况变得更糟糕。此外,媒体的竞争也异常激烈,中等体量的内容网站多如繁星,要说服读者来购买我们提供的信息可谓难上加难。

目前我还没看到今年可能会出现其他比较好的商业模式。由于科技工业全面收缩,广告预算也不断缩水,情势只会越来越不利。
很不幸,这意味着介于巨头和“小而美”之间的中等企业很快将会面临危机。


播客异军突起 视频音画更受青睐

与之相对的却是视频媒体的崛起,无论是线上电视台还是独立播客,它们正在形成一股强大却多变的力量。

比起需要时间咀嚼的文字新闻,视频能引人入胜,使人身临其境,而且可以激发情感。电视行业和好莱坞现在还能大赚特赚,不是没有原因的。但是,想要脱颖而出并不容易。制作高质量的视频开支高昂,挑战性高,这些都往往出乎大部分门外汉的想象。诡异之处还在于,没人知道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成功没有统一的公式和模式。视频媒体的受众很挑剔而且难以揣摩,即便是高质量的视频也不容易找到大规模受众。当然,大浪淘沙,一些行业的佼佼者已经涌现:华尔街日报的数字团队和Joanna Stern强强联手,制作了许多高质量的视频作品,科技媒体The Verge也在这一行表现良好。
音频与视频一样,都可能成为很强大的传播工具。这是一种很亲密的媒介,因为它能够直接将文字传送到听众的耳朵里。播客也可以完美地嵌入上下班在地铁或者汽车里的时间,远胜于电台广播。

最近,有迹象表明播客正在悄然复苏。虽然进展缓慢,但已经出现了几次重大突破性的革新,播客已重返公众视野。去年的Serial就让人感到惊喜,Marc Maron在他家的车库里对总统进行了采访。a16z 等一些商业播客也非常受欢迎。我还很看好Slack的“Variety Pack”播客,它将传统冗长的播客内容化为更易于分享的碎片化内容,也让读者更容易消化。

但是,就像视频媒体一样,播客也是难以预测的。现在很难预料谁的播客可以成功,或谁的注定失败。

就算不得不选择通过文字和图形来获取信息,从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的各种信息中我们不难发现。信息图表已死,图表和可视化才是趋势。其实,没有什么人真正想看那种大型的、垂直排列的、矫揉造作的图表——除了它下面印的LOGO之外,压根不会包含什么有用信息。

但是,如果用那种吸引人的、互动式的可视化形式就不一样了。如果里面的数据还挺有趣,哪怕是简单的柱状图或者饼状图,都会产生很好的阅读体验。

有数据可依的故事总是更具有说服力,用可视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就更好了。此外,可视化信息图表更利于分享,也就有助于扩大这个故事或者新闻的阅读范围。

 



媒体人怎么想 改头换面确实难

《解放日报》记者俞陶然跑科技类新闻已有近十年的从业经验,对他而言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也是一种坚持。很难想象这十年中国翻天覆地的科技发展变化有多少人能像他一样目睹过、亲历过、书写过。然而他并没有因此忽视媒体行业的瞬息万变。

俞陶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解放日报》作为纸媒,对于科技类新闻的报道要求做到有深度的纪实性报道。对于科技行业相关的体制机制现行状况以及面临的问题与改革,这类宏观方面的新闻要点抓得更牢。例如科研专项以及国家重点实验,都是不可错失的新闻题材。形成的报道多见于头版,要闻版以及科教社会版。

去年,共有八名记者参与了上海市市委一号课题的新闻调查与报道,俞陶然正是这八名成员的其中之一。在陪同政府相关人员走访了德国、美国、俄罗斯等若干欧美先进的科技大国,深入探访了这些国际创新领先的科技创业服务机构之后,他的报道出现在了头版头条上,并且引起了社会上上下下的关注。“科技新闻与其他社会性新闻有许多不同点。它需要记者、媒体人有一定的专业性。其反映的信息有较高的知识与技术含量,也因此受众并不是那么广泛,受众群体相对较小,对于受众的文化水平程度要求也更高。”在这样的条件下,要吸引固定群体以外的受众,可谓相当不容易。结合热点爆点积极迎合当前受众的阅读口味或许是一条出路,但作为《解放日报》这样的严肃纸媒,它还担负着拓展政府与受众之间沟通的桥梁这一重要责任。在校学生、科技创业者,和风险投资人,形成了一个很活跃科技创业群体。能够真正专注于他们的需求,也是未来科技类新闻谋求生存和发展需要考虑的一个要素。

在俞陶然看来,由于媒介的转移形成的新闻传播渠道分化是不可避免的事。“我也会关注一些有特色的科技网站。比如果壳,上面的内容既有趣又不乏专业性。题材和行文都更贴近网民的阅读习惯。还有36氪,它的建立者也是从美国的科技媒体得到启发。我也在上面看到过不少内容,启发过我自己的选题。”谈及是否有危机感,俞陶然这样回答:“不过纸媒还是和网络新闻有所不同,纸媒以采访为主,通过受访者的话语来讲述故事。纸媒有优势也有劣势。现在的纸媒要学会‘融合’,从新媒体吸取长处。转型是2016年的关键词。《解放日报》也在蜕变。我们从移动端入手,发布了‘上海观察’这个手机APP,从3月1日正式上线,用户只要下载就可以免费订阅新闻。”

前沿的载体对于前沿的新闻来说是再好不过的平台。据他介绍,未来该平台一天大约刊登两条以上科技类新闻;第一时间发布,第一时间推送,语言风格会更符合网民习惯。而深度的新闻话题则会在进行一定的编辑加工之后刊登在报纸版面上。形成“及时APP,精品报纸”的传播渠道,这样做也是为了服务特定的受众群体。“我们还在考虑和一些知名的网站或者自媒体合作。”俞陶然这句话并没有大家在媒体寒冬中抱团取暖的苦涩意味,更像抛出了在未来媒体行业中共赢互利的橄榄枝。

而对于科幻苹果核的创始人、科幻作家以及自由撰稿人的王侃瑜而言,从网络媒体获取新闻消息似乎更为理所当然。果壳、机器之心、不存在的日报以及上海科协的微信号是她平日关注最多的科技类媒体。除此之外,她本人也是知名杂志Amazing Stories网站的博客写手,介绍中国科幻现状评论被译为芬兰语发表于《Spin》上。此外她会不时给科幻星云网上投稿,《外滩画报》和《Numero大都市》亦发表过采访报道。《萌芽》,《科幻世界》,《少年日报》,《动手做报》,彗星科幻则是她发表科幻小说的平台。实际上从2014才开始以撰稿人的身份活跃在科技文化圈的她,两年间接触了形形色色的媒体,对于发布平台拥有的选择权也更为宽广。

谈及诸多的科技媒体,她坦言几家网络媒体是她见过的佼佼者:“果壳擅长抓时事热点,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做出有质量保证的文章来,并且撰稿人和编辑很多都有科学学科背景,可信度高,营销做得也好。机器之心比较关注人工智能这块,之前在写相关小说的时候看了许多,他们的文章深度相对比较深,但大多数是翻译的,原创较少。不存在日报关注科幻与科技,知道科幻迷想看怎样的科技内容,文章风格也是走酷炫风格,与其他的媒体相比辨识度很高。”

这么多网媒提名,是否意味着专注科技的纸媒在中国似乎并无太大影响力?

她表示:“其实不光是科技纸媒呀,整个纸媒的行业都在衰落,《外滩画报》今年开始也不出纸质刊物了。这是大势所趋,伴随着网络和移动设备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最快最方便的方式还是电子途径。而作为最与时俱进的科技内容,天生和电子途径更契合,比方说有什么新发现,立刻就可以获得相关信息,而不必等到纸媒一整套的印刷出刊流程。如果说部分文学读者可能还会有些怀旧情绪,一定想要读纸书,科技读者应该更乐于接受新事物与变革吧。”

她这样解释自己对于未来科技媒体的期待 :“我更想看到的有两类科技新闻。一类是新发现新进展的报道(就像引力波这种的),并且衍生出去客观求是地把这一路的研究过程讲清楚;另一类是系统地梳理某一方面的知识,以专题形式来全面让人了解某一领域。现在大部分科技媒体可能是后者做得不多,经常碰到要写某一领域相关内容,只能求助谷歌和维基百科的情况。”

 


专业受众想法多 既是读者亦有产出

虽然目前新闻行业并不景气,但不代表大众就不需要新闻了。人们依然希望通过新闻认识整个世界,也希望通过新闻了解产品或者服务。因此,公司也希望借此让世界了解它们的产品。

这也是为什么如今科技产品的内容营销急剧增加:科技公司愈发意识到,它们可以通过发布自己的故事来吸引、打动消费者。

当然,这并不总是奏效。东施效颦的做法时有发生。许多公司一味把精力用于优化搜索引擎、吸引短期消费者,却忽略了产品质量,这样的利己行为令人反感。一些公司和风投已经尝试从新闻从业者中选拔编辑人才,最后却发现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但这样的大趋势还会持续,相信在2016年,各个公司将会发布越来越多自产自销的内容。

我们来这样考虑:如果你有一笔10万元的营销预算,你会把这笔钱投入到一次商业广告中,还是花一年建立属于你公司的媒体小分队,发展自己的受众群体?

有人曾经调侃过,真正的新闻少了,真正的新闻读者也在消失。这句话可能是指不同信息接收环境下对于受众和传播者身份的反思,亦有可能在影射专业类新闻的吸引力在下降。为此我们采访了IC咖啡的发起人胡运旺先生,他作为一名在科技和创业两个领域都颇有见地的人怎样看待眼下的媒体危机也令人好奇。

首先他为我们介绍了自己的新闻阅读习惯:“一方面关注高科技媒体,比如《中国电子报》;另一方面则是创业新闻,比如常看36氪。”在IC咖啡运营的这么多年里,他也与许多媒体有过合作,尤其是创业活动的交流,上海本土的创业媒体“鸵鸟电台”就曾经与IC咖啡一起报道过活动。但仅仅是通过其他人的言论来报道自己的动态和状况毕竟是远远不够的。人人在媒体新时代都是发言人。人人都是媒体人,对于企业或者组织就更不例外。IC咖啡的官方微信承担了平日的活动预告以及活动完成后的心得交流,干货分享这一职责。

事实上在胡运旺看来,中国目前真正意味上的科技媒体还是以纸媒为首,PC端其次,移动端较少。这可能是受制于“硬新闻硬载体”,“软新闻软载体”的传播现象。毕竟一篇完整的科技新闻或者学术报道,包含的信息反而可能从杂志或者报纸上获取会来得更为清晰。这对于专业领域的专业读者而言是十分必要的。

那么如何寻求蜕变?他表示还是应该通过媒介演进。简单快速的新闻走移动端,长篇大论移向PC端,而纸媒恐怕还是难逃被淘汰的命运。他同样指出了一些媒体怪相。“在中国,字不值钱。科技人不会考虑去转职为媒体人,后者收入太少。而科技记者的专业知识水平往往达不到专业人士的水平。国内的媒体风气对于版权的尊重还不够。技术含量少的文章却多如牛毛。只有媒体人都做到坚持原则,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他同时不无感慨地比较了上海与北京和深圳两地的科技与创业类的文化氛围差异。在上海做这方面的媒体,恐怕还够不上后者加起来的十分之一。无论是出版数量还是影响力都有不足。一方面是由于深圳的电子产业活跃,北京则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而上海多为科技外企在华办公场所,相对而言缺乏活力。“只有创业媒体好了,才能激发更多的人去创业,去研发。要立体地去做媒体,不能轻易地放弃某种平台。提升创业温度,提升创业人口规模,这是上海本土媒体责无旁贷的职责。温度不行,竞争力必然会下降。”胡运旺把创业文化氛围看得很重,意见也很直接。

同样是hold得住媒体报道大阵仗的上海科普博览会(下称科博会),其承办方总经理韩帅则相当注重自身的媒体平台建设以及与其他媒体的合作交流。目前科博会拥有自己的官方微博,微信以及网站,均为自主运营,内容从文字,图片到视频皆有。但未来的重点或许仍将在微信上。他说道:“形式的创新才能带来用户体验的创新。”微信不仅仅是信息交流的场所更是提供许多方便,例如活动预告与预约通道同时打通,非常方便。

而上海的《科技报》、《解放日报》、上海电台与上海电视台这样的主流媒体从来是科博会有力的合作伙伴。韩帅在肯定了合作成果的同时也表示:“科博会未来和自媒体的合作会更加深入。它们拥有大量的粉丝群体,能做到大规模的推送,我们已经与周末做啥、魔都365、ODK等平台进行过联合推广,为的就是向更多普通民众推广科普活动。根据科博会的调查显示,我们的参观者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亲子观众为主,对于他们来说新媒体是更好的获取信息的平台。”

新的一年,对于各路媒体要如何把握好自己的优势,发挥竞争力。韩帅提出了几点看法:“形式一定要跟上。资讯一定要及时。但最重要的依然是内容。权威性,新鲜度,通俗易懂,科技新闻要做到这三点才能吸引到更多受众,同时新媒体也不能沾沾自喜就此止步。如果能利用科技手段,诸如大数据分析,点对点、一对一地推送新闻,就应该去尝试。上海作为建设中的全国科创中心,科技媒体的力量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最呼吁权威声音的。”

 



分发渠道很重要 说得多不如说得巧

“酒香不怕巷子深”,这样的话只适用于电影。在现实生活中,建立受众群体是最困难的部分。记者认为,在很多时候,“媒体”比“内容”更重要,因为前者更看重内容的分发渠道,而不只是沉迷于自己的好点子。

你认为一份报纸的价值在于它发布的信息?不妨三思。有些时候,信息的确很重要;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媒体的价值在于它建立了怎样的媒介、吸引了怎样的受众。

所有内容生产者都要注重吸引和发展自己的受众群体。Buzzfeed一定对这一点深有同感(事实上,这点就是Buzzfeed建立的基石)。我们不能光发布一些东西,然后眼睁睁等待人来发现。我们要积极建立受众群体,并有针对性地满足他们。

我们有理由相信内容为王,高质量的媒体终将获得回报。大多数读者都足够精明,他们可以辨别出哪些是营销,哪些是广告,哪怕它们伪装成原生广告或者软文的形式。很多人都对现在铺天盖地的广告感到厌恶,转而使用广告拦截软件,以筛选一些有用的信息。

问题在于,很多广告和营销都是垃圾:丑陋、带有侵略性、欺骗性,影响阅读体验。不过有时候,它们只是写得不够好,或者呈现的方式不正确。
我相信很多读者都很聪明,他们知道,许多媒体的运营全仰仗广告收入。如果广告更有趣味、呈现方式更尊重读者,人们也愿意接受。想知道什么才是优秀的广告?看看Vogue杂志就知道了。

但是,如果内容生产者不能让广告更易于接受,他们就必须想想别的办法了。The Wirecutter就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他们对评选的 “最佳电子设备”做测评,其盈利模式就基于文中附带的适量广告及链接,目前他们整体运作良好。

最后写给千千万万奋斗在科技和创业新闻第一线的记者们:掌握的信息很重要,接收信息的人更重要。传递的不仅仅是信息也是责任,2016年媒体寒潮如何暖化科技氛围,是真正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和道路。


联系我们
欢迎洽谈内容、广告等各项合作业务
投稿邮箱:hdkj_sh@163.com
投稿热线:021-53080015
服务热线:021-53082351

2021年11月刊

电子刊物订阅渠道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上海《华东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26464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847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