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详情
勾勒上海“十三五”科技创新蓝图
《华东科技》     发布时间:2016-06-13 13:30:29.0    

开放,是上海这座城市最大的优势。

在明媚的春光里,上海和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相继发布,上海已然听到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冲刺号令。

无论是国家规划还是上海的发展要求,“十三五”时期的上海都将立足长远,跳出地理范围的局限,把未来三十年发展与“十三五”规划紧密衔接,不断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争取在国家发展战略全局中发挥更加重要的战略性、功能性作用。

而科技创新将是这幅蓝图里笔墨极重的一处风景。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推进,不断引发群体性技术突破和颠覆性创新,主要发达经济体都不约而同地发布创新战略,将科技创新作为实现经济再平衡的重要抓手和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石,科技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

随着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的发布,国家对上海的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全球创新趋势和竞争态势,抓住机会窗口,加强系统谋划,从而抢占创新制高点,在竞争中有所作为,争取主动。

事实上,整个“十二五”期间上海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就,科技研发费用保持稳定增长,从3.1%增加到3.66%;2014年上海专利授权总量达到5万多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23.7件,重大的科技成果、国家科技奖项占到了全国总数的16.5%,连续13年保持两位数;而根据2015年亚太知识竞争力指数显示,上海的世界知识力竞争力位居亚太地区第六位。

在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的第二篇里,重点提及了打造区域创新高地,强调要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密集的中心城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用,形成一批带动力强的创新型省份、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上海就承载着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职责,肩负着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重要使命。

同时,国家和上海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也描绘出一幅上海科技创新的蓝图,在迈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新征程中,关键是汇聚创新人才和发挥创新潜能,基础是建设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重点是发挥重大工程和项目的支撑作用,在“十三五”期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体系,从而辐射带动更广大区域创新发展,切实担负起国家赋予上海的使命。

科创中心建设——战略定位

毫无疑问,上海加快科创中心建设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责任重大。去年上海出台科创中心建设的22条意见,如今相关细则陆续落地,“科创中心”已经成为上海的第一热词。

这一点在上海市“十三五”规划纲要中便定了基调,要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产业变革大趋势、集聚人才大举措,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以重大创新改革举措为抓手,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为形成国际性重大科学发展、原创技术、高新科技产业重要策源地和全球重要创新城市打好框架。

事件: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
谈到“科创中心”,自然和创新创业分不开。2016年,是上海“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关键之年,将启动建设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2016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同意上海以张江地区为核心承载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作为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举措和核心任务,构建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提升我国在交叉前沿领域的源头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代表国家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到2020年,将基本形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基础框架。

三区合一——重要着力点

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的第十一篇中提到支持沿海地区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发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对外开放门户作用,率先对接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经济区。目标是放在提高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质量,深化在服务业开放、金融开放和创新、投资贸易便利化、事中事后监管等方面的先行先试,在更大范围推广复制成功经验。

虽然没有直接出现“上海”,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中国第一个自贸试验区,两年多来探索了大量可推广可复制经验,去年自贸试验范围扩大后,上海继续走在改革试验前沿,全方位拓展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十三五”规划中“提高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质量”的提法,其实也是对上海提出更高要求,明确了上海自贸区实现功能提升的方向。

而充分发挥示范区与自贸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叠加区域的创新优势,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将是“十三五”期间上海的重要着力点。这将使上海在国际和国内创新资源、创新链和产业链,以及“三区合一”的统筹结合,对标国际、面向全球,从而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科技创新制度体系,进一步集聚全球资源、世界智慧。

作为中国第一个自贸试验区,两年多来探索了大量可推广可复制经验,全方位拓展开放的深度和广度

事件:上海市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启动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保税区域——“上海市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园区”3月15日正式启动。这是继今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在上海等12个城市设立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之后,上海市设立的第一批示范园区。
自2013年9月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以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保税区域积极引进跨境电商试点项目,目前自贸试验区保税区域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的进口量已占到上海市跨境电商进口量的一半以上,区域内已形成多元化的跨境电商发展新格局。 

这么多年来,上海一直保持着中国经济中心的地位,国际经济中心的地位也在逐渐形成

四个中心——全面支撑

在“十三五”规划第九篇中提到,提升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三大城市群功能,发挥上海“四个中心”引领作用,构建中心城市带动、中小城市支撑的网络化、组团式格局。这一在上海耳熟能详的“四个中心”目标,也是第一次进入国家规划,同时意味着“四个中心”上升到新的高度,将不只是一座城市的定位目标,而且是推动建设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

事实上,推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全面创新,着力提高创新供给质量和效率,将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从而服务“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加快向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提供全面支撑。

声音:上海已具备经济中心地位

通过强调产业转型、发展相关行业,来带动经济中心整体建设。经过多年努力,上海国际经济中心框架已经基本形成。如今谈到上海作为经济中心的标志,大多数人最先想到的是金融、贸易和航运。虽然标志在变化,但这么多年来,上海一直保持着中国经济中心的地位,国际经济中心的地位也在逐渐形成。

目前,上海还有不少短板,主要体现在城市服务全球的能力上,比如贸易、航运的金融结算功能,那些能促进投资和贸易便利化的服务能力,是衡量国际经济中心最基本、最直观的指标。虽然长期以来,公众认同上海是经济中心,但这一认同主要集中在一流的硬件环境上,在软环境上,上海还有不少服务功能实现不了,因此,聚焦服务功能的软实力培育,应该是上海十三五期间需要努力的方向。

人才战略——保障科研自由探索

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的第二篇中提到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社科人才、企业家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善于发现、重点支持、放手使用青年优秀人才。要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营造有利于人人皆可成才和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所需要的高端国际化人才、创新创业人才的供给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紧缺的。要有效解决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人才“不够用”“不适用”“不被用”“不受用”等供求不匹配问题,需要研究人才供给侧、厘清供给侧问题、注重供给侧发力。

同时,未来上海也将着力优化人才评价机制,强化持续跟踪。更多引入海外专家和国内其他地区专家;优化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加大原创性评价权重;探索应用大数据分析等方法,建立多维度、多层次、多渠道的趋势判断和团队发现机制。

事件:上科大建立千人专教队伍

上海科技大学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正式获批筹建还未满4年,如今却已是海内外师资荟萃之地,诺奖教授只是代表人物之一。在新校园全部建成的过渡期内,学校至2015年底已建立84个课题研究组,科研工作全面开展,高水平科研成果开始涌现。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学校已选聘380位专任教师,包括90位常任教授、290位特聘教授。他们中,有4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位英国皇家学会会士、26位中国科学院院士、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94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以及63位国家、外专、青年、上海等各层面“千人计划”人才。

九项任务加快打造上海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创新文化——培育城市基因

科学普及与创新创业的文化将构成“十三五”期间上海的两重奏。“服务科技创新,浓郁创新文化氛围,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普及工作的导向,其宗旨也在于提升公民的科学素质,这也对“十三五”的科普工作提出了国际化、社会化、市场化和精品化的发展要求。

而弘扬创新创业文化是城市文化基因的另一层诠释,加强科学精神和科研诚信建设,大力培育和弘扬创新创业精神,营造敢为人先、包容多元、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是未来推动创新创业基因植入城市文化的落脚点。

事件:九项任务加快打造上海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在3月17日举行的“2016年上海市科技创新创业服务站会议”上,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公布了加快打造上海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九项任务。

推动众创空间发展、打造创业首站、探索科技金融创新、探索技术转移机制、深化成果转化建设、“创业在上海”品牌打造、深化创业导师工作、提升政策服务质量、大赛与政策资源整合对接等九项具体任务为下一阶段创新创业生态营造指明了具体的可执行方向。

例如在探索科技金融创新方面,将进一步完善“3+X”科技信贷体系和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探索微贷通“小额、批量化”模式,提高信贷增量。研究制订上海市天使投资风险补偿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稳妥推进天使投资补偿政策的实施。探索创业保险新业务,力争在科技企业孵化器开展先行先试,为创业者提供保障支持。

产业领袖——形成高端产业策源

经过“十一五”和“十二五”不懈努力,上海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十三五”期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上海将继续综合施策,坚定不移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在总结经验、完善方法、创新思路的方法下,产业结构调整“既要下、也要上”,持之以恒调整“三高一低”企业以及与上海长远发展不相适应的产业。同时深入评估调研,通盘谋划产业发展战略,特别要聚焦先进制造业以及高附加值、高技术水平、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产业,前瞻布局,力促发展,努力培育“十三五”经济增长新亮点。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智慧服务、绿色产业、健康产业成为“十三五”时期上海打造产业领袖,形成高端产业策源的方向。

2007年以来,上海市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十二五”期间,共完成产业结构调整项目4208项、累计节约能耗435万吨标煤;腾地近8.8万亩,均达到或超过计划目标。“十三五”期间,上海市计划实施调整重点区域50个,调整项目3500项,预计腾地近6万亩,节约能耗200万吨标煤。其中,2016年启动实施调整项目1000项,重点区域18个,并完成2015年启动的11个重点区域调整。

“十二五”期间,共完成产业结构调整项目4208项、累计节约能耗435万吨标煤;腾地近8.8万亩,均达到或超过计划目标

声音:突出上海特点,明确“互联网+”的实施行动

上海经信委副主任傅新华在上海两会“十三五”规划专题审议时介绍,为了突出上海特点,明确“互联网+”的实施行动,上海“互联网+”的实施意见提出了21个专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加速经济转型升级的事项,分别是“互联网+”研发设计、虚拟生产、协同制造、供应链、智能终端、能源、金融、电子商务、商贸、文化娱乐等。第二,保障市民的衣食住行,提升生活品质的专项,分别是“互联网+”交通、健康、教育、旅游、智能家居。第三,建设服务型政府,提升城市管理能力领域的3个专项,分别是“互联网+”公共安全、城市基础设施、电子政务。

傅新华强调,目前发布的专项只覆盖近3年可预见的重点领域。“《实施意见》的21个专项行动既全面对接了国家指导思想的11个专项领域,又结合上海的实际进行了细化,具有普遍性和可操作性。同时,由于互联网发展迅猛,此次发布专项仅覆盖近3年可预见的重点领域,今后还要继续开放创新,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拓展专项行动领域。”


联系我们
欢迎洽谈内容、广告等各项合作业务
投稿邮箱:hdkj_sh@163.com
投稿热线:021-53080015
服务热线:021-53082351

2021年11月刊

电子刊物订阅渠道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上海《华东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26464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8474号 电子营业执照